馬 濤 (寧波博物館) 謝明思 (上海博物館) 鄧 佳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海洋出水錢幣的保護處理—以南海Ⅰ號出水銅錢為例
馬 濤 (寧波博物館) 謝明思 (上海博物館) 鄧 佳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目前我國對青銅文物的保護修復研究方法主要是運用于田野發掘出的青銅文物,而來自出水的青銅文物,尤其是海洋出水,由于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無論是從腐蝕機理還是從腐蝕產物的角度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所遭受的腐蝕狀況與陸地環境的器物有很大不同,有氧海水環境和無氧海水環境中銅器的腐蝕產物也各有其特點[1]。目前國內對海洋出水銅器的保護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而隨著水下考古事業如火如荼的發展,打撈出水的海洋銅器數量日漸增多,如何有效地對其進行出水后的保護,是目前我國文物保護工作者所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
筆者有幸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出水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培訓,接觸了一大批南海一號出水的銅錢,這些銅錢是研究宋代錢幣鑄造及發展的歷史資料,同時也是研究宋代對外貿易的實物資料。本文選取兩枚典型的出水銅錢,系統地論述其保護修復流程。
中國社會在中唐以后發生了明顯且深刻的變化,作為當時經濟基礎的均田制再也無法支撐,取而代之的是租佃制,同時租庸調制為兩稅法所取代、府兵制為募兵制所終結。這些就導致了以農戶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失去了存在下去的基礎。全新的生產關系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在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之后,這一趨勢在短期內便得到迅速釋放。
北宋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口增殖明顯。《宋史·食貨志》記載:自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到英宗治平元年(1064)的八十多年里,由686萬戶增至1291萬戶,增幅達88%。登記在冊的耕地面積也有了明顯增長,在立國的頭45年中,由293萬頃增至524萬頃,增幅達72%。手工業領域,出現了普遍的專業化經營,造船、造紙印刷、礦冶、制瓷、紡織、制鹽等工業,不但在生產技術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生產規模上與早先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大型城市空前繁榮,徹底改變了之前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里坊制度,商業功能得以凸顯。除了都城之外,廣州、泉州、明州等都是當時世界范圍內著名的商業城市,海外貿易可達日本、朝鮮半島、南洋群島、阿拉伯半島。由于商業的高度發達,宋代的商業稅收居然可以超越田賦,成為國家主要的經濟來源,太宗時,每年僅從海舶中就可獲利50萬貫[2],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空前絕后。
但亦由于發達的海外貿易,導致兩宋時期大量銅錢外流,長期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現象—“錢荒”。文獻記載,北宋時東南江浙一帶長期存在“錢荒”現象,而南宋時期“錢荒”的表現更趨廣泛性、復雜化。而南海Ⅰ號作為一艘南宋時期的商船,對其船貨的系統研究,尤其是錢幣的研究就顯得舉足輕重了。
截止2016年6月,我們已經在南海Ⅰ號上發掘、清理出銅錢20000余枚,和大多數那一時期的錢幣遺存所表現出的特點一致,這批銅錢時代跨度很大,上至漢五銖,下限可見南宋初年的“紹興元寶”,同樣以北宋錢占絕大多數。而這一發現也直接證明了宋代銅錢外流的途徑與方法,待日后再做細致分析、研究。下文就選取出的兩枚南海一號存在典型病害的銅錢做具體的保護、修復實踐。
采用文字記錄及攝像方式記錄文物原始狀態,留存文物原始信息。

圖1 TQ-10 正面

圖2 TQ-10 反面

圖3 TQ-11 正面

圖4 TQ-11 反面
銅錢TQ-10質地為青銅,通體腐蝕,表面粗糙、凹凸不平。銅錢表面整體覆蓋一層黑色銹蝕物,多處存在綠色銹蝕物,局部分布有紅褐色銹蝕物,及白色沉積物。錢文因銹蝕大多已模糊,但隱約可辨。銅錢TQ-11表面整體覆蓋一層黑色銹蝕物,多處存在綠色銹蝕物,局部分布有紅褐色銹蝕物,及白色沉積物。銅錢背面銹蝕嚴重,銹蝕物呈層狀堆積。錢文因銹蝕已模糊。首先現場觀察并記錄銅錢病害種類及分布情況,進一步觀察了解擬處理文物,把握并統計病害種類、程度及分布,為后續制定科學有效的保護修復方案提供依據。
1、采用X探傷分析手段檢測銅錢的保存狀況,評估其整體腐蝕程度,結果顯示:兩枚銅錢整體保存狀況較好,銅錢基本完整,局部因銹蝕變得疏松變薄,尤其是TQ-10局部銹蝕比較明顯,其中錢文中的一個字已無法分辨。

圖5 TQ-10 X探傷照片

圖6 TQ-11 X探傷照片
2、采用X射線熒光(Thermo Niton XL3型便攜式X射線熒光能譜儀)分析方法對銅錢本體組成元素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詳見下表),兩枚銅錢均是以銅錫鉛為主的合金,另還有硫、鐵、硅等元素,應是銅錢表面硬結物中所含元素。

表 南海I號出水銅錢X射線熒光(XRF)檢測結果
采用拉曼光譜(Horiba XploRA plus拉曼光譜儀)分析手段對銅錢上的銹蝕及凝結物進行了檢測分析發現,銅錢表面主要附著物有綠銹(孔雀石[Cu2(OH)2CO3]等)、紅銹(赤銅礦[Cu2O]、氧化銅[CuO]、硫化銅[CuS]等)及白色凝結物(白鉛礦[PbCO3]、方解石[CaCO3]、角鉛礦[Pb2CO3Cl2]等)。
南海I號出水銅錢是由Cu、Sn和Pb等組成的青銅合金,其主要病害是表面銅銹、凝結物覆蓋及海洋中可溶鹽富集。青銅文物的保護修復流程和方法的選擇建立在前期青銅文物本體及病害研究的基礎上。根據銅錢的具體情況,依據盡量對文物少干預的原則,以及保護文物原狀,最大限度地保留銅錢歷史信息的原則,采取清洗(銅銹、凝結物及可溶鹽)、緩蝕、表面封護一系列步驟,對銅錢進行保護修復。
(一)清洗
這兩枚銅錢表面覆蓋有綠銹(孔雀石[Cu2(OH)2CO3]等)、紅銹(赤銅礦[Cu2O]、氧化銅[CuO]、硫化銅[CuS]等)及白色凝結物(白鉛礦[PbCO3]、方解石[CaCO3]、角鉛礦[Pb2CO3Cl2]等),由于樣品量限制,本次檢測樣品中未檢測出氯銅礦,但用肉眼觀察,可看到部分銅錢表面出現淺綠色點蝕,同時檢測到了含氯銹蝕物[3],因此,不能排除該批銅錢的粉狀銹腐蝕[4]。此外,海洋出水文物長期受復雜的海洋環境影響,文物中含有多種可溶性鹽離子,其中以Cl-、SO42-、Na+、K+、Mg2+、Ca2+、等離子為主,這些離子嚴重威脅出水文物安全穩定的保存。因此,清洗主要包括兩部分:首先是清除銅錢表面的浮銹和硬結物;然后,脫除文物本體中的可溶鹽離子。
1.1 表面浮銹及硬結物清理
該步驟主要是清除銅錢表面的浮銹和硬結物以及覆蓋錢文及銅錢紋飾的表面銹蝕物,最終達到去除掉那些不穩定、不均勻的會威脅銅錢本體安全保存的覆蓋物,同時銅錢整體視覺效果和諧統一,錢文清晰的效果。清理方法以機械方法為主,必要時輔之以化學方法。
化學清洗試劑的選擇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在現有文物保護清洗材料中篩選“最安全”材料;在可以達到清洗效果的前提下,優先選擇對文物造成“負擔”最小的試劑。此外,從清洗效果來看,清洗試劑應具有以下特性,如有良好的潤濕能力;可以使污漬分散或增溶,從而能夠較好地清除污垢;可以防止污垢再次沉積在文物表面[5]。根據南海I號出水銅錢的情況,表面清理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表面浮銹清理
該類覆蓋物一般較為疏松,容易去除,用手術刀的“月牙部位”以打圈的方式輕輕剔除浮銹,然后用棉簽擦除剔下來的銹蝕物,邊清理邊觀察,避免清理過度露出銅本體;對于與銅錢本體結合較為緊密的銅銹,在用手術刀剔除銅銹的過程中,可用棉簽蘸取2A溶液(無水乙醇:去離子水=1:1)以滾動的方式軟化并擦除銹蝕物。

圖7 手術刀剔除浮銹

圖8 棉簽軟化擦除銹蝕物
(2)較硬鈣質沉積物
該類沉積物一般致密堅硬,沉積在銅錢表面難以用物理方法去除,可首先采用EDTA三鈉(EDTA二鈉:EDTA四鈉=1:1摩爾比)貼敷軟化硬質沉積物,然后再以物理方法去除,清理結束后必須使用去離子水進行多次清洗EDTA三鈉處理面,清除殘留的化學試劑。
(3)堅硬或錢文處沉積物
堅硬的硅質沉積物難以用機械方法或EDTA三鈉清除,可采用打磨機或潔牙儀以打磨或震動的方式去除[6];錢文的縫隙處也容易沉積銹蝕物及結晶鹽,而采用手術刀等工具難以清理,因此,這部分沉積物可采用潔牙儀慢慢清理。清理的過程中時刻關注清理程度,避免過度清理,露出銅本體。

圖9 EDTA三鈉貼敷軟化沉積物

圖10 潔牙儀清除沉積物
1.2 可溶鹽脫除
海洋出水文物長期受復雜的海洋環境影響,文物中含有多種可溶性鹽離子,其中以Cl-、SO4
2-、Na+、K+、Mg2+、Ca2+等離子為主,總體來看各類離子的含量較高,基本上在幾百個ppm到幾千個ppm之間變化,如此高的含鹽量必將對銅錢產生破壞,因此,在經過表面浮銹及硬結物清理后,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進一步對銅錢進行可溶鹽脫除處理。根據該批銅錢的具體情況,主要可采用超聲波震動脫鹽、循環水脫鹽和鋁箔還原法穩定三種方式進行脫鹽。同時,脫鹽過程中采用電導率檢測及化學離子滴定法判斷脫鹽終點。(1)可溶鹽離子脫除方法[1]超聲波震動脫鹽
對于本體保存狀態較好的銅錢,可以采用超聲波震動加速脫鹽。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將需要脫鹽的銅錢放入塑封袋中,于塑封袋中倒入定量去離子水,排出塑封袋中的空氣并密封塑封袋;然后將裝有銅錢的塑封袋放入超聲波清洗儀中,設置超聲波清洗儀的溫度為50℃,使其緩慢加熱至50℃,持續脫鹽30分鐘后,關閉超聲波清洗儀,使脫鹽溶液溫度自然降至室溫。最后,放置銅錢于脫鹽溶液中,持續浸泡24h,用電導率檢測儀檢測脫鹽溶液的電導率;同時取浸泡液樣品,用化學滴定法檢測浸泡液中的Cl-、SO42-及Cu2+,監測脫鹽程度。待連續三次所測電導率數值穩定且接近去離子水的電導率,同時可溶鹽離子滴定無明顯反應時,則表明達到脫鹽終點。
[2]循環水脫鹽
對于本體銹蝕嚴重的脆弱文物,不能使用超聲波震動加速脫鹽,就只能采用循環水加熱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將需脫鹽的銅錢放入盛有定量去離子水的循環水槽之中,同時使用電熱棒加熱水槽中的去離子水,并將水溫控制在35℃左右,每天通電運行8小時,夜晚斷電,讓銅錢繼續浸泡于去離子水中持續脫鹽。脫鹽期間每天檢測浸泡液電導率,并將數值記錄下來。分析每天記錄的電導率數值,待數值穩定在一個較小區間內時,則更換一次去離子水,并提取浸泡液,用電導率檢測儀檢測浸泡液的電導率,并用化學滴定法檢測浸泡液中的Cl-、SO42-及Cu2+,監測脫鹽程度。待連續三次所測電導率數值穩定且接近去離子水的電導率,同時可溶鹽離子滴定無明顯反應時,則表明達到脫鹽終點。
[3]鋁箔還原法脫鹽
對于局部小孔腐蝕比較嚴重的青銅文物可以采用鋁箔還原法脫鹽,該方法可在對文物本體最小干預的情況下,有效去除文物中Cl-。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倒入適量瓊脂粉于燒杯中,加入去離子水并攪拌成糊狀;然后用壓舌板取適量糊狀瓊脂均勻敷于需脫鹽部位;最后,取一小片鋁箔貼于瓊脂之上,靜置進行脫鹽(大約需要2-3小時),待鋁箔上出現黑色麻點及穿孔時,揭下鋁箔,換取新的鋁箔繼續脫鹽,直至鋁箔上不再出現黑色麻點時,則表示達到脫鹽終點。
可溶鹽離子脫除終點判斷
脫鹽終止的衡量標準,是需要檢測數據或實驗現象支持的,主要有三類方式:
[1]電導率儀監測水中電導率變化或TDS總量。

圖11 超聲波震動脫鹽

圖12 循環水脫鹽

圖13 鋁箔還原法脫鹽—脫鹽中

圖14 鋁箔還原法脫鹽—調配瓊脂糊
水的電導率與其所含無機酸、堿、鹽的量有一定的關系,當它們的濃度較低時,電導率隨著濃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該指標常用于推測水中離子的總濃度或含鹽量。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溶解性固體總量)用來衡量水中所有離子的總含量,通常以ppm表示。采用電導率檢測儀對所提取的脫鹽溶液的電導率進行檢測,記錄并對比前后的檢測數值,從而判斷是否達到脫鹽終點。待連續三次所測電導率數值穩定且接近去離子水的電導率,則表明達到脫鹽終點。
[2]離子滴定檢測
采用化學離子滴定法對脫鹽溶液中的Cl-、SO42-及Cu2+進行檢測,監測脫鹽程度。待可溶鹽離子滴定無明顯反應時,且上述電導率檢測中連續三次所測電導率數值穩定且接近去離子水的電導率時,則表明達到脫鹽終點。
a.氯離子的檢測
原理:Ag++Cl-→AgCl↓的硝酸銀和氯化物作用生成氯化銀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硝酸。
滴定方法:樣品置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體積比1:1),使樣品充分溶解。滴入兩滴硝酸銀水溶液(0.1mol/L),搖勻,于暗背景處觀察溶液中是否有白色絮狀懸浮物,再加入稀硝酸,若沉淀不溶解,則證明樣品中有氯離子。
b.硫酸根離子的檢測
原理:Ba2++SO42-→BaSO4↓硫酸根與鋇離子結合會產生硫酸鋇白色沉淀,但有許多不溶性鋇鹽也為白色,但它們多溶于酸,而硫酸鋇不溶于酸。因此硫酸根離子時,通常先是用硝酸使實驗環境酸化,排除碳酸根的干擾,然后加入氯化鋇,看是否有沉淀生成,以此確定液體是否含有硫酸根離子。
c.二價銅離子檢測
原理:Cu2++4NH3·H2O→[Cu(NH4)]2++2OH-+4H20; 2Cu2++[Fe(CN)6]4-→Cu[Fe(CN)6]↓,產物為紅棕色沉淀。
滴定方法:樣品置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體積比1:1),使樣品充分溶解,向該溶液中加入過量氨水(體積比1:1)使溶液呈堿性,在溶液中加入醋酸溶液(6mol/L)將溶液酸化后,再加入亞鐵氰化鉀溶液(0.1mol/L),如果有紅棕色沉淀生成,則證明該樣品中存在二價銅離子。
(二)緩蝕
緩蝕即選擇對青銅器腐蝕有抑制作用的緩蝕劑,以減緩青銅器在介質中或環境中的腐蝕[7]。緩蝕劑是一種當其以一種濃度和形式存在于介質中時,可以防止或延緩金屬腐蝕的化學物質或復合物,因此緩蝕劑亦可以稱作腐蝕抑制劑[8]。
在篩選青銅文物緩蝕劑時,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文物保護原則,即遵循文物保護的最小干預原則,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及可再處理原則;二是毒性小、環境友好原則,即所選緩蝕劑盡量對人和環境危害小;三是所選的緩蝕劑的緩蝕效果具有長期穩定性。此外,對于阻止大氣腐蝕用的緩蝕劑也有以下幾點特殊要求:a.熱穩定性好,不會受熱分解,并且當溫度發生改變時,其緩蝕效果依然可以保持;b.當其所處環境相對濕度增大時,其緩蝕性質不發生改變;c.對特定文物可以達到其本體及環境所要求的緩蝕效果;d.其所處介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對緩蝕劑的緩蝕效果產生的影響小[9]。現階段,常用的緩蝕劑包括:BTA(苯并三氮唑),它與銅結合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可在銅器表面上形成類似高聚物線狀結構的保護膜;鉬酸鈉和BTA混合會使緩蝕效果加倍,因為鉬酸鈉溶液會使金屬的純化膜抵御氯離子的能力提高,并能降低某些金屬點狀腐蝕小孔中氯離子的富集作用,隨鉬酸鈉的濃度提高,作用越明顯;倍半碳酸鈉既清除氯化物又起緩蝕作用。目前在青銅文物的保護中,BTA是最普遍的緩蝕劑[10]。本次預處理的銅錢整體保存狀態較好,依據最小干預原則,本次緩蝕操作選擇BTA對其進行緩蝕處理,具體操作如下:
[1]對于保存狀態較好的銅錢,脫鹽結束后,將其放于真空干燥箱中,調節溫度為120℃,使其溫度緩慢升至設定溫度,烘干銅錢;等待銅錢烘干后,調節干燥箱溫度為60℃,待溫度下降至設定溫度后將銅錢取出,在銅錢表面均勻涂刷3%的BTA的無水乙醇溶液,注意涂刷均勻;然后將銅錢放置于室溫中,等待緩蝕劑固化;最后,待緩蝕劑完全固化后,用棉簽蘸取無水乙醇擦除銅錢表面殘留的BTA結晶。
[2]對于保存狀態較差,疏松多孔的銅錢,不可放于真空干燥箱中進行干燥,可將其浸泡于無水乙醇中,浸泡五分鐘后取出,在銅錢表面均勻涂刷一層丙酮,待丙酮完全揮發后,在銅錢表面均勻涂刷3%的BTA的無水乙醇溶液;最后,待緩蝕劑完全固化后,用棉簽蘸取無水乙醇擦除銅錢表面殘留的BTA結晶。
(三)封護
環境因素是影響青銅文物腐蝕行為的關鍵因素,尤其是環境中的H2O、O2及Cl-。表面封護是指為防止或減緩環境因素對文物的影響,在其表面涂刷天然或合成材料,以隔絕或減少環境中有害因素對文物的侵蝕,從而達到保護文物的效果。
青銅文物封護材料應具有可逆性、透明性、惰性和化學穩定性,防水、耐污染、抗老化,并且和文物本體的膨脹系數接近,其選擇與其保存環境的特點密切相關。一般對于室內保存的青銅文物,可選用微晶石蠟、丙烯酸樹脂、干性油等材料;而對于長期暴露在室外環境中的青銅文物來說,則可選擇聚氨酯、氟碳、有機硅等材料。該批銅錢保存于博物館庫房或展廳中,且整體保存狀態較好,因此選擇廣泛應用于青銅文物表面封護的B72進行表面封護處理。
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進行過緩蝕處理的銅錢表面均勻涂刷3%的B72的丙酮溶液,封護前應確保銅錢仍處于干燥狀態;根據銅錢的保存狀態可進行2-3次封護,重涂間隔建議12-24h,第二遍涂刷方向應與第一遍方向垂直,如此可使表面封護膜厚度均勻。封護結束后將銅錢置于干凈的室溫環境中,等待封護材料完全固化。
(四)保存
文物的腐蝕破壞由文物本體的狀態和其保存環境雙重因素決定,因此,文物保存的微環境特點是保護處理后的文物能否長期穩定保存的關鍵因素。對于該批銅錢來說,建議將其保存溫度控制在20℃±2℃,并注意保持一天之內環境溫度變化<2℃;相對濕度推薦值為<40%±3,同時應盡量控制一天之內相對濕度不要出現大的波動。青銅文物對光照不敏感,因此光照度300Lux以下不會對該批銅錢的保存造成影響。此外,應注意保持文物保存環境干凈,以免環境中粉塵等顆粒污染物、SO2等污染物加速青銅文物腐蝕。
(五)定期檢查
對于保護處理后青銅錢幣,應定期檢查其保存情況。可分別在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等,定期觀察文物表面形貌,對比文物保存及銹蝕情況,發現銹蝕出現后,及時對其進行再次保護處理,以免病害愈演愈烈。
文物的保護、修復方法是一套成系統、有步驟的研究與操作過程,需要文保工作者在日常工作與學習中不斷探索、學習。
首先,要明確文物,尤其是青銅文物的保護與修復理念,并能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與基本原則,盡可能不受外界因素干擾,輕易改變。
其次,在對現有材料妥善應用的基礎上,主動引進、開發新的文保材料。目前用于文保的材料大多是從其他行業移植改性而來,缺乏專門性,往往在可逆性、穩定性、耐老化上存在著各種缺陷,并非都適用于材質復雜的文物之上。因此,我們需要在最小干預的前提下,不斷在眾多材料中優中選優,采用穩妥的材料和技術解決問題。當然這一篩選過程需在充分的理論支持及實驗室科學數據的支撐下選擇新材料、新方法。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需要建立在反復試驗、老化試驗的基礎上才能用于文物保護。
第三,努力探索新的檢測分析手段在文博行業中的應用,總結、積累適用于青銅文物科學檢測的基礎數據。例如:俄歇電子能譜(AES)、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在文物成分分析中或許可以得到更加精確的結果,作為目前流行的X射線熒光(XRF)的補充與替代。
第四,文物保護是一門跨學科性極強的工作,需要各學科知識的積累,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面臨各種棘手的問題。作為從業者應當有意識地研究金屬腐蝕機理及形成各種腐蝕產物所需要的條件。爭取全面掌握減緩或控制青銅腐蝕的方法,實現文物的青春常葆。
第五,文物預防性保護必須做在一切文物保護工作的最前面,因此對文物最佳保存環境的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而與文物保護相關的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濕度、光線及大氣污染物,而預防性保護工作必須全盤考慮方方面面,重視跟蹤監測、記錄文物在各種環境下的腐蝕速率及變化數據,能為預測文物壽命、控制腐蝕發展提供科學支持。
(感謝國家文物局提供的寶貴學習機會,感謝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乃勝老師、馬菁毓老師的不吝賜教,感謝河南博物館杜安老師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提供的幫助。)
注釋:
[1] 田興玲, 李乃勝, 張治國等:《 “南海Ⅰ號”沉船出水銅錢的腐蝕研究》,《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3年S2期。
[2] 編者按:北宋繼承前代短陌之制,太平興國二年(977),官方正式規定公私出納統一以77文作100文計量,因出自官省,故亦稱“省陌”。故:1貫=770文。
[3] 范崇正,王昌隧,王勝君等:《青銅器粉狀銹生成機理研究》,《中國科學》,1991年第3期。
[4] 程德潤,趙明仁,劉成等:《古代青銅器“粉狀銹”銹蝕機理新探》,《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第1期。
[5] 劉梵,馬贊峰,閆宏斌等:《石質表面的銹色與清洗》,《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科學出版社,2005年,131頁。
[6] 杜安,周雙林:《幾件青銅器的科學分析和修復》,《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第3期。
[7] 徐群杰,潘紅濤,鄧先欽等:《青銅器文物的腐蝕與防護研究進展》,《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8]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青銅文物保護技術手冊》,文物出版社,2014年,94頁。
[9] 苗紅,馬菁毓,張月玲等:《銅合金藝術品的保護處理》,《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科學出版社,2005,103-104頁。
[10]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青銅文物保護技術手冊》,文物出版社,2014年,95頁。
(責任編輯 于 放)
張頷先生逝世
中國錢幣學會第一至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第五屆名譽理事、中國錢幣學會第一屆至六屆學術委員,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書法家張頷先生因病不幸于2017年1月18日逝世,享年97歲。
張頷先生1920年出生于山西介休,畢生從事古史研究,領域涉獵古文字學、考古學、晉國史、錢幣等諸多方面,特別是由先生編纂整理的學術巨著《侯馬盟書》,揭開了我國春秋史研究新的一頁,被國內外史學界公認為新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張頷先生研究范圍以商周青銅器銘文為首,涉及泉幣文字、璽印、鏡銘等許多方面,環視斯學,其研究成果無與倫比。
作為中國錢幣學會理事和學術委員,張頷先生對中國錢幣學會的發展一貫給予了大力支持。先生學養深厚、達觀睿智、虛懷若谷、嚴謹求實的風范至今難忘,我們為失去了這樣一位學界前輩而深感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