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芳
比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臨床效果體會
趙春芳
目的 觀察比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將患者依據計算機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予以培哚普利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比索洛爾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 ( LVEDD )、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數 (LVEF)及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VESD為(48.97±4.36)mm、LVEDD為(58.44±4.30)mm、LVEF為(47.85±10.84)%, 均優于對照組的(53.52±6.01)mm、(63.45±5.77)mm、(40.79±7.3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比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 緩解心力衰竭癥狀,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實施。
慢性心力衰竭;比索洛爾;心功能;臨床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為臨床中常見心血管疾病, 具有較高的病死率, 預后差,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故臨床中需遵循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實施藥物干預[1]。武國霞[2]在研究比索洛爾聯合培哚普利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治療有效率達100%, 無效率為0, 在治療過程中出現2例病情加重, 經過調整藥物劑量后均可有效得到緩解, 可見, 聯合用藥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較好。本研究為探討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臨床效果, 為臨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療依據,選取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將其分為兩組, 給予不同治療方案干預, 并將其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將患者依據計算機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大80歲, 最小41歲, 平均年齡(55.49±10.32)歲;體質量最大70 kg, 最小52 kg, 平均體質量(60.25±5.13)kg。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大81歲, 最小43歲, 平均年齡(55.52±10.19)歲;體質量最大71 kg, 最小50 kg, 平均體質量(61.53±5.25)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制定的《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3]。
1.3 方法 兩組均按臨床常規治療給予氧氣、強心、利尿、擴血管等對癥治療, 鼓勵患者適當體力運動, 預防血栓形成,合理飲食, 以低脂食物為主。對照組給予患者培哚普利片 [商品名:雅施達, Les laboratoires Servier Industrie(法國), 注冊證號:H20100716]治療, 2 mg/次, 1次/d, 每過1周增加一倍劑量, 若患者仍有血壓高值的現象, 則增大培哚普利的劑量為8 mg, 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行富馬酸比索洛爾片(商品名:博蘇, 北京華素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23132)治療, 1.25 mg為起始劑量[4], 1次/d, 依據其心率及血壓對藥物用量進行調整。
1.4 觀察指標 3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及治療前后LVESD、LVEDD及LVEF情況。
1.5 療效判定標準[5]依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后的臨床體征消失情況對其臨床療效進行判定, 具體如下:患者經治療后的心力衰竭等體征基本消失為顯效;心力衰竭等體征顯著緩解為好轉;病情未出現好轉, 甚至惡化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SD、LVEDD及LVEF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LVESD、LVEDD及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VESD為(48.97±4.36)mm、LVEDD為(58.44±4.30)mm、LVEF為(47.85±10.84)%, 均優于對照組的(53.52±6.01)mm、(63.45±5.77)mm、(40.79±7.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SD、LVEDD及LVEF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SD、LVEDD及LVEF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慢性心力衰竭為臨床中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亦為危重的臨床綜合征, 為心血管疾病的最終表現, 又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相關研究表明, 慢性心力衰竭的4年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 故給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時、科學的治療尤為重要[5]。
有研究表明, 慢性原發性心肌病變及心室容量負荷過重激發的心肌收縮力受損為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6],故臨床中需給予強心利尿措施進行治療。近年來, 發現心室重構為慢性心力衰竭發展的病理基礎, 其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所致的系統反應為誘導慢性心力衰竭加重的關鍵性因素,其交感神經系統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SS)系統的興奮過度起著重要作用, 故對內分泌的激活進行適當抑制為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7-9]。
培哚普利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類藥物, 可降低心臟前后負荷, 減少心肌纖維化, 抑制心肌細胞凋亡, 對于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療效。本文研究數據顯示結果表明在培哚普利的基礎上聯合比索洛爾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 改善心肌功能。比索洛爾為β受體阻斷劑, 可對RASS系統進行抑制, 降低鈉潴留及心肌負荷, 對抑制心室重構具有顯著的效果, 不僅如此, 比索洛爾還可降低心率及心肌耗氧, 以此改善心肌功能, 提高臨床效果。通過研究分析結果得出數據與相關文獻基本吻合[10]。
總之, 比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 緩解心力衰竭癥狀,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實施。
[1] 王翔, 易省陽.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及治療新進展.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5, 29(1):10-12.
[2] 武國霞.比索洛爾聯合培哚普利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河北醫藥, 2013, 35(16):2466-2467.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4, 42(2):3-10.
[4] 彭俊, 黃自明, 郭觀華.不同劑量培哚普利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廣東醫學院學報, 2015, 33(4):419-421.
[5] 張慧, 賀曉丹.研究高血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構中應用比索洛爾的價值.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14):2888.
[6] 高文霞, 納麗莎, 葉晶晶,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無應答危險因素分析.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3, 27(2):115-117.
[7] 劉旭坤.比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臨床效果體會.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31):56-57.
[8] 楊蘭.比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及心功能的影響.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9):4242-4243.
[9] 張磊, 蔡國才, 姜軼, 等.比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臨床研究.西部醫學, 2010, 22(5):928-929.
[10] 周巖.比索洛爾對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臨床價值分析.中國處方藥, 2016, 14(8):61-6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7.066
2017-06-30]
110042 沈陽市德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