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任文嶺
廣東省博物館館員
手摹心追 守望傳統—趙浩公的繪畫藝術
文_任文嶺
廣東省博物館館員

趙浩公 仿仇十洲青綠山水卷紙本設色 31cm×133cm1914 廣東省博物館藏
縱觀20世紀上半葉的廣東畫壇,趙浩公(1881—1948)可謂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其原名浩,字士毅、浩公,號石佛、牛口等,齋號有無所容居、趙倚樓、千甓精廬、黃石齋等。廣東臺山人,為趙宋宗室后裔。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從裱畫店學徒到中山大學國畫教授,從一無所有到在省城廣州擁有數幢樓房,從組織“癸亥合作社”到發起成立聲勢浩大的“國畫研究會”,從策動與以高劍父為首的“折中派”(“嶺南畫派”)論爭到對中國繪畫藝術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無論是被視為“裱畫佬”,還是被譽為“畫俠”,抑或因作偽獲利被稱“萬金畫人”“贗本大師”,或褒或貶,亦贊亦損,其一切無不與“繪畫”息息相關。
自14歲起,趙浩公便開始在廣州司后街(今越華路)的五云亭裱畫店學習裝裱和臨摹古畫。17歲參股經營蘭雪齋裱畫店,18歲拜嶺南名家王竹虛為師。王氏以摹古見長,趙得其親授六法,頗有出藍之譽。因從事裝裱之故,趙浩公在學習過程中,得以廣泛接觸、觀摩乃至臨摹諸多歷代先賢名跡。名師指點與臨摹名跡,使趙浩公的繪畫水平尤其是仿古摹古能力大增,摹古之作頗得原作神髓,幾乎可以以假亂真。諸體之中,他最擅花鳥,這類作品主要取法宋代院畫與清代惲壽平;亦能山水,主要宗法北派風格,并轉益多師,融會諸家之長。
本文試從廣東省博物館所藏60余件/套趙浩公繪畫作品入手,并結合其生平經歷和相關文獻史料記載,對趙浩公的繪畫藝術風格與面貌進行簡要探析,以期能夠讓讀者對其繪畫藝術創作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與認知。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60余件/套趙浩公繪畫中,大半是其個人創作。從這些作品中,不僅可以管窺趙浩公的繪畫藝術淵源,更可見其藝術功底之深厚、繪畫技藝之高超。在此,筆者按照創作時間對這些作品進行簡要梳理,以期能夠對趙浩公的繪畫創作歷程與藝術面貌發展變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這些作品中,最早的一件創作于1914年,是趙氏應“逸琴”先生之請而作的《仿仇十洲青綠山水卷》,款署 :“甲寅冬月,仿十洲法,以應逸琴二兄先生大雅屬正,寧陽趙浩制。” 還有一套1915年為“晴波先生”所作的《青綠山水屏》,共四條,仿南宋劉松年法,款署:“晴波先生屬畫,乙卯暮春仿劉松年法,寧陽趙浩。”此兩件作品或仿劉松年,或仿仇英,均為典型的宋院體畫風,設色典雅秀麗,絢爛清雅,人物形象既流暢華美又充滿活力,充分顯示了趙浩公多年臨摹古代名跡所積累的藝術功底,以及高超的繪畫技藝。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這兩件作品的署款均為“寧陽趙浩”,從現存的趙氏繪畫作品來看,這一署款在其20世紀2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就不再出現,應為其早年作品的署款形式。
《秋山圖》創作于1923年,款署:“癸亥重陽前二日,畫似省三先生粲正,臺山趙浩氣。”《寒柳白鵝圖》軸創作于1927年,款署:“民國十六年八月,臺山趙浩制。”此幅是趙浩公為胡毅生所作,畫心左上角有陳融1947年所寫題跋。這兩件作品均創作于20世紀20年代,雖然從作品情況來看,尚未完全擺脫模仿前人的痕跡,但已經逐漸開始有了自身的面貌。另有一件《撫滕昌祐白鵝圖》軸,款署“臺山趙浩撫滕昌祐本”,雖未署創作年代,但應不晚于這一時期。這一時期,其作品署題由“寧陽趙浩”改為“臺山趙浩氣”。署“趙浩氣”是因為對高劍父不滿,1918年改為此名,此署款在其1920年前后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現。20世紀20年代末,作品署款開始出現別號“牛口”“石佛”,如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其1927年與盧振寰合作的《漁父圖》款識中就有“牛口補蘆葦”。
《晚翠(枇杷)圖》軸,創作于1930年,款署:“晚翠圖,畫奉際唐太史榮壽,庚午小陽石佛仿宋人法。”《梅花水仙》扇面創作于1931年,款署:“辛未天中節似岳侯先生博教,石佛并錄元詩。”《花鳥》扇面創作于1933年,款署:“正軒蕭先生正,癸酉夏石佛戲墨。”《雞冠花》扇面創作于1935年,有作者署款二:“仿南田翁筆法,臺山趙浩。”“茲作三種奉呈正翁蕭先生指教,乙亥荷花生日,石佛并錄宋詩于甓廬”。《仿原濟山水圖》創作于1935年,款署:“乙亥仲夏,仿苦瓜僧法,似辟金先生博粲,石佛。”《雙清圖》軸創作于1936年,款署:“丙子仲秋畫,少旅先生即請教正,臺山趙浩。”《香蕈》扇面創作于1937年初,款署:“丙子臘月十三夜雷雨大作,寫此數種并書此詩以貽正軒先生指教,石佛并記。”《山水》扇面創作于1937年,款署:“正軒先生雅教,丁丑仲春石佛戲墨。”總體來看,這些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作品,技法更為嫻熟,也有了一定的個人面目,且作品署題以“石佛”為多,“臺山趙浩”也較為常見。
《仿項圣謨松風圖》創作于1945年,款署:“明人項圣謨有《風松圖》,寫在泥金箋上,極為渾古,予今試為仿之,差甚。似元瓚先生大雅教正,乙酉端午前十日并錄其詩于高良上鄉,臺山趙浩識。”《梅石竹雀圖》軸創作于1946年,款署:“寧齋先生博粲,丙戌臘八,臺山趙浩。”《鸚鵡圖》軸創作于1946年,款署:“翰仙道兄清賞,丙戌長夏擬宣和院本,臺山趙浩并記。”《竹石圖》鏡片創作于1947年,款署:“伯任道兄詞壇雅玩,丁亥二月趙浩畫于無所容居。”這幾年作品均創作于趙浩公去世前幾年,可謂其晚年代表性作品。與前一階段的作品相比,一方面這一時期作品署題以“浩公”“臺山趙浩”“趙浩”等較為常見;另一方面,其這一時期作品筆墨功夫更為純熟老辣,尤其是《仿項圣謨松風圖》《竹石圖》鏡片兩幀,筆墨流暢灑脫,收放自如,富于變化,繪畫技藝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趙浩公 秋山圖紙本設色 92cm×34cm1923 廣東省博物館藏

趙浩公 寒柳白鵝圖紙本設色 178.8cm×83cm1927 廣東省博物館藏

趙浩公 仿原濟山水圖紙本設色 115.9cm×55.2cm1935 廣東省博物館藏

趙浩公 梅石竹雀圖紙本設色 92.3cm×31.3cm1946 廣東省博物館藏

趙浩公 鸚鵡圖紙本設色 127.5cm×33c1946 廣東省博物館藏
合作畫是由兩名或多名畫家共同創作的作品,在中國早已有之,如五代時期李成與王曉就曾合作《讀碑窠石圖》,康熙年間的《康熙南巡圖》《萬壽盛典圖》等皆由眾人合作完成。這些合作畫,或源于畫家之間的雅集,或與畫家之間的交往有關,或是政治統治的需要,其中有不少為應酬之作,但也有許多用心之作。廣東國畫研究會的諸多畫家本來相互之間交往頗多,自國畫研究會成立之后,更是幾乎每周都有聚會,眾人常常相互合作繪畫,留下了大量的合作畫作品。趙浩公一生與人合作繪畫甚多,不僅與廣東國畫研究會諸畫家多有合作,甚至與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奇峰也曾合作。目前,僅廣東省博物館所藏趙浩公與人合作繪畫,就有十幾件之多,其中尤以與盧振寰合作作品為多。
盧振寰,一作鎮寰,原名國雋,別號浮山居士,廣東博羅人。自幼喜歡繪畫,早年曾學肖像畫,后入趙浩公所參股經營蘭雪齋裱畫店學裱畫,得以日夜臨摹古代名跡,并得王竹虛指點,畫藝大有長進,作品自成風格,凡山水、花卉、人物無不工。1916年與趙浩公一起設“山南畫社”授徒,1923年又與趙氏等共組“癸亥合作社”,1925年廣東國畫研究會成立時盧與趙又同為常務委員。1949年后歷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美協副主席等。盧、趙二人出身背景、從藝經歷、師承、繪畫主張等多有相似或相近,這就讓他們在合作繪畫時非常有默契,合作畫的創作水平也比較高。廣東省博物館現藏有二人合繪的有《松樹》軸、《漁父圖》《山水圖》軸。其中《松樹》軸是他們為陳伯任祝壽而合繪;《漁父圖》《山水圖》兩件山水作品,都用筆清勁、意境悠然,追求高古意趣。雖然是兩人合作,但無論是筆墨技法還是構圖意境都非常吻合,可謂清晰地呈現了兩人所追求的相近的筆墨技法、構圖意境和審美趣味,殊為難得。還有一件他們兩人與馮緗碧一起合作的《山水圖》,此圖是他們三人于1935年農歷正月初一合繪于六榕寺人月堂。該處是國畫研究會的會址,這件作品應當是國畫研究會雅集的成果。還有一件《山水》扇面,是盧振寰與溫其球繪、趙浩公題,也頗值得玩味。
除了上述盧振寰等人外,廣東省博物館還藏有趙浩公與盧觀海、李鳳廷、潘和、黃少梅、羅艮齋、黃桂庭等人合作的作品。如1922年榕蔭園雅集時,與潘和、李鳳廷合作的《梅花水仙》軸;1924年與盧振寰胞弟盧觀海合作的《紅梅翠竹圖》,與潘和合作的《牡丹文石圖》 ;1936年與黃少梅、羅艮齋合作的《牛》扇面 ;1947年與黃桂庭等合作的《羌花圖》軸等。這些作品雖然是合作,卻有渾然天成之妙,又不失各人藝術特點。
從這些合作畫中不難看出,趙浩公當時交往最多的還是廣東國畫研究會的畫家。這些作品一方面呈現了他們各自的繪畫面貌與風格,反映了他們之間的交往與情誼;另一方面也見證了廣東國畫研究會在當時舉辦的諸多美術活動,具有相當高的美術史價值。
在趙浩公的繪畫作品中,有一類作品顯得尤為特別與另類,就是其臨摹與作偽的作品。其臨摹古代名跡,或為鉆研學習、磨煉畫藝,或應人之請,或如同美術史家陸丹林《新舊國畫分野》中所言:“臨摹古畫,如果動機是恐怕它消滅,或者目的在于傳播名跡,使別個地方的人們也得容易地欣賞研究保存,那是不特無可非議,而且應該積極的提倡和實行。”[1]如當時曾任孫中山秘書的林直勉等人和趙浩公交好,“見趙氏多才多藝,計劃以三年為期,供應趙氏所需,趙氏則以全力摹古,從五代以至清代各名家,俱一一仿制,完成時則帶往日本英法各地展覽”[2]。只不過,此事后因林直勉逝世而未果。趙浩公專門有一方印章為“浩公摹宋元名跡”,摹寫之作多有鈐之,如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其《摹錢選梨花圖卷》《摹倪瓚山水卷》就曾鈐蓋此印。
對于趙浩公之作偽,在21世紀上半葉的廣東畫壇,可謂眾人皆知,甚至連京滬等地的一些古董商也曾找上門來請其作偽。對此,其好友黃般若在所撰《趙浩公的畫》一文中有專門記載,劉澤霖《廣州古董字畫蘇裱業的一些內幕》也記載趙浩公參與了其父所開多寶齋蘇裱鋪字畫贗品制作。[3]當時的大公報上還登載過一篇木易撰寫的《趙浩公仿古亂真記》,詳細描述了多件趙浩公作偽的事情。至于趙浩公作偽的原因,牟取利益自然是重要目的,但據其后人所述,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地藏家來中國搜羅古代名跡的歷史背景下,他當時作偽賣偽,還有一個愿望就是通過賣出假畫而將真跡留在中國。[4]
總的來說,在近代廣東畫壇上,趙浩公堅守與傳承中國傳統繪畫,尤以仿古摹古見長,其創作的一系列國畫作品,既是那個時代廣東畫人進行國畫探索與實踐的優秀成果,也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其臨摹、作偽的諸多作品,對于古代名跡的傳播來說,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此外,作為廣東國畫研究會的領袖人物,趙浩公組織和參與的一系列美術活動,如籌辦畫展、編輯出版畫冊等,對于振興與維護傳統國畫,研究和發揚中國藝術之傳統,擴大傳統國畫在粵港澳地區的影響,以及促進近代廣東畫壇的多元發展等都有重要的意義,這也就使得趙浩公成為近代廣東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人物。
[1]陸丹林.新舊國畫分野[M]//黃小庚,吳瑾.廣東現代畫壇實錄.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428.
[2]黃般若.趙浩公的畫[M]//黃般若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126.
[3]劉澤霖.廣州古董字畫蘇裱業的一些內幕[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東文史資料:第21輯.1965:96.
[4]鐘剛,陳曉勤.盧子樞:書畫雙輝 尊古而不囿于古[N].南方都市報,2009-6-11.
約稿、責編:徐琳祺、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