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家、學術主持
循序漸進 期以大成
——楊濤書法印象文_傅德鋒
藝術評論家、學術主持

楊 濤Yang Tao
生于1970年,河南省內鄉縣人。中共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內鄉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內鄉書畫院院長,河南省君維書畫院院長。作品被《書法報》《書法導報》《河南省書法年鑒》《揚子晚報》等收錄或報道。曾獲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優秀獎提名,并代表獲獎作者發言。作品曾入選“中國瘞鶴銘”獎全國書法作品展以及全國第二屆篆書作品展等。
河南內鄉是全國聞名的書法之鄉,這在里活躍著一個中青年書法群體。在這個群體之中,楊濤先生無疑是一個值得人們關注的佼佼者。
記得在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第十屆書展上,楊濤以一件大篆聯句條幅獲得提名獎,據說此事在他們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為此,楊濤曾在獲獎感言中這樣說道:“寫字斷斷續續也快20個年頭了。說實話,這次獲優秀獎提名出乎我意外,因為近幾年來在各大國展中屢戰屢敗。同時平日里又忙于生計,自感書藝上還有差距,沒有信心。這次在我們本地書法界算是殺出一匹‘黑馬’,引起轟動,算是一個意外。”他這番話,講得樸實坦率、情真意切,謙虛低調中透著一種堅毅和自信。
其實這個看似意外和偶然的事情背后,存在著一種必然。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有志于書法者,只要路子正、方法對、用功勤、心態好,取得成績只是早晚而已。楊濤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良好狀態之下,獲得了評委的青睞,并由此進一步得到了書法界的廣泛認可。
楊濤書涉各體,尤善篆隸、魏楷。楊濤的書法作品,無論何種書體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特別注重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結合,即不僅講求在瞬間抓住觀者眼球,而且要耐得住仔細品賞。因此,他在作品的整體設計,也就是形式美感上頗為用心。凡接觸過他作品的人,應該都會感覺到這一點。而這恰恰是有些盡管臨創能力不錯,但經常與國展失之交臂者所缺乏的。
楊濤的篆書深深植根于《毛公鼎》《散氏盤》等經典大篆作品,通過大量的臨摹,逐漸掌握字形結構。在創作當中,他善于借鑒當代一些篆書家的用筆特點,既體現大篆整體氣息上“拙”的一面,也注重技法上“巧”的一面。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在方與圓、曲與直、大與小、闊與窄、長與短、輕與重、疏與密、濃與淡等對比方面,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里面。用筆輕靈活脫,書寫性很強,富有節奏感。字形結構,變化多端,該大則大,該小則小,自然隨意,絕少做作。章法排布如同眾星列漢,一派天機。特別是在整幅作品的構思上,從標題、正文到題款、鈐印乃至宣紙的顏色搭配,經營得十分妥帖,可謂賞心悅目,清俊可人。在這一點上,他的其他書體的作品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一眼就能抓住觀者眼球,使人產生多看幾眼的欲望。

1.楊濤 錄文天祥正氣歌句68cm×17cm×42016
他的隸書同樣具有比較深厚的漢隸功底,在創作當中能巧妙融合魏碑筆意,善用方筆,點畫勁健有力,結體端莊而不失空靈,在墨色上以濃為主,輔以燥墨、飛白,甚至以漲墨來加大塊面對比,顯得底氣十足而氣韻生動。
而其魏碑楷書也較具特色,在古人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參入自身的篆隸書用筆結構特點,注重魏碑天真爛漫之意趣的豐富表達,巧拙相生,動靜相宜,給人以很好的視覺美感。
其專門的行草書作品雖不多見,但從其其他書體作品的落款來看,具備良好的“二王”行草功底,點畫精到,俊逸灑脫,和正文甚為匹配。
其實,在我看來,書法的本質,就是繼承前人,抒寫自我。當一個人通過某種途徑得到社會某種程度的認可之后,更應該考慮的是今后的路該如何去走。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有志于書法者,內心當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加強學識修養的綜合歷練,盡可能使自己的筆墨有所依托。從這個意義而言,我們這個時代的書家都有很多功課要做,楊濤自然也不例外。
但好在楊濤已經具備了很好的書內功夫,也懂得書外功夫對自己今后發展的意義所在。更何況他不僅是一個內心平和、謙虛低調且注重實際的人,也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以他目前所具備的基礎條件,再加上他良好的處世心態,自然會循序漸進,以期大成。
約稿、責編:史春霖、徐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