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炯
略談繪畫『體悟』
文_李炯

李 炯Li Jiong
1983年生于安徽淮北。2006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F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中國畫創作碩士學位。著有《彼岸江山—李炯繪畫文集》《李炯畫集》。作品被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人民大會堂,中國駐法、駐印使館,以及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等機構和私人收藏。作品曾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畢業展(并被院方收藏)、京津冀中國著名畫家作品展(滄州)以及薪脈傳承—第六屆中國畫節八人展(濰坊)等。作品及文章發表于《中國書畫報》《中國國家畫廊》《逸品鑒藏》《美術》《藝術鏡報》《濰坊日報》等報刊。
畫品高低在于造意精微與否,前提當自悟其旨,故而“悟”為重中之重。歷來大師之作,震古爍今,包羅萬象,心師先輩而不跡師先輩;其思想包前孕后,前人精華歷史軌跡盡現其中,且能為以后新的藝術風格之誕生創下條件。
天生我材必有用,言者不虛,然未免狹隘。譬如在中國書畫藝術上,天造之才必是天才無疑,天才很有天分,可是天才未必能成為大師。書畫藝術中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念往往是藝術家與生俱來的。他們擁有靈性,心有靈犀,一點就通。而天資愚鈍者,縱使水滴石穿于他們也是枉費心機。兩者之差距,其因很多,然其根源只一“悟”字即可道破天機。佛家修行講究“慧根”“頓悟”“漸悟”。悟發于心方能妙用無窮,為藝須懂得解悟,藝不僅在學更在于悟,平日多多體悟,悟之至性,方能藝中有神,動人心竅。凡大家修詩作畫,大多獨抒性靈而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方肯下筆,時與境會,頃刻千言,若水東注,奪人魂魄。王充《論衡·超奇篇》曰:“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此語用于藝術實是妥帖。
悟與神思相通,神思貫游,方能解悟,解悟之時,信手拈來,神采飛揚。某人作畫,手動而心不動,故畫中之神已亡,不如不畫。何為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闭勑握撋瘢謸]五弦易,目送歸鴻難。前者形后者神,尤以神采為上,形質次之者方能形神兼備,進而為神品逸品。
悟在于心性通達,心性通達,神方能居于胸臆而與物同游。故而“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試問:我之才情溢于何處?譬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蔽抑徘榧瘸?,其多少終將風云而并驅。悟的關鍵在于神通,神若有隱遁之心,縱有圣人之悟性,亦難有獨步古今之成就。因此當以澡雪精神秉心養術,含章司契,而不必勞神苦慮。吳道子作畫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得乘除自然之數,不差毫末。正所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游刃有余,運斤成風。蘇東坡如此贊頌前賢,自己何嘗不是如此,一生多遭坎坷而作豪放之詞流傳千古,可見心性之豁朗通達。如若不然,早已憂憤而終,又何談與物同游,有道有藝。

1.李炯 雋永清新之一58cm×30cm2017

2.李炯 雋永清新之二58cm×30cm2017

3.李炯 雋永清新之三58cm×30cm2017
悟是大家訓練胸臆之道。佛家之悟,感覺,覺悟,實由感而覺,由覺而悟,不感生活,不能談悟?!胺蚋姓?,師其悟也;覺者,師其心也;悟者,師其性也。師其性者,當任性而發,胸中有意,則振筆直言其意,有話則短,無話則罷,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悟之道,率意真情自然而然。悟多是名家大家的真感受和真感悟,悟之結果無意包裝掩飾,其真情自然流露。真性情必載于真生活,或坦途,或坎坷,情感思維隨生活而變,故能胸中有笑有淚,言中方能有物更有意。不經世事滄桑者,胸中必無意,必無真性情,自然不能有真感悟。
悟與四時有關,即春夏秋冬。古書云:“變通莫大乎四時?!蓖ㄕ撸蛑缶辰?,能變通者必為大胸懷大人才,故悟之佳處在于四季分明之地。
人的天資稟賦實乃天生,擁有好的天資自能自悟。盡管天資在藝術家的成才之路上非常重要,然天資為數少之又少,大凡能成詩文書畫大家者必在平日多多體悟,更是博采眾長之人,非如此方可變通。達·芬奇通曉繪畫、建筑、雕刻、數學、物理等,米開朗琪羅多才多藝,眼光獨具。二人不若此,何以列于文藝復興之三杰。中國之書圣王羲之為右將軍、詩人,文、書《蘭亭序》千古傳頌。蘇軾詩文書畫俱精……歷代大家莫不博采眾長,是以修養能入佳境,即使文體有常,而變文之數無方,何以明其然?凡詩賦書畫皆是明理相因的,此為有常之體;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為無方之數。故學畫之人更重畫外之功。

4.李炯 雋永清新之四58cm×30cm2017
祖先倉頡象山川江海之狀、龍蛇鳥獸之跡而立六書。摹物通心,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變則其久,通則不乏,故曰為悟之土壤。
李世民有云:“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仆。”太宗此論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作為一名藝術家,尤其是書畫藝術家,其作品終會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肥沃的藝術文化土壤之中。中國人創造著藝術發展著藝術,中國書畫家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無論是外師造化還是中得心源,都足以使藝術家凝思絕想了。究其原因還是悟:不悟,就難以外師造化,不悟更難以中得心源。為藝之心,貴靜不貴動,雖靜實為動。如何心靜,這就需要神氣貫通,復歸體位。
自古讀書人多以君子自比,為人坦蕩,光明磊落,蕩滌塵埃,不染其他。人性至高之處是真心,真心之處是童心。身為世人,又為藝術家,若認為童心不可取,便是認為真心不可取,便會失卻童心真心。真心既無,真人亦無,何談其藝?故為藝者當童心常存。發乎真心之人必是清心靜心之人,如此方能調理氣節,為人處世,從容豁達,率性天然,自然其藝術作品有真我真性情。清心凈氣而能心游八極,心緒所到之處靈感迸發。

6.李炯 雋永清新之六58cm×30cm2017

7.李炯 雋永清新之七58cm×30cm2017

8.李炯 雋永清新之八58cm×30cm2017
天資既有,遐思妙想,游刃有余,然此非真功夫。天資聰穎者更須勤奮、嘗試和冒險。量不積則質不變,耳目亦不能為之一新。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斷悟頭始出,如石中有火,必敲擊不已,后有境界可談。書畫家注重技法訓練,與思想共進,一法一意、一情一理互為通融。不同之人對法高或者意高各有偏執,自古大家寫書作畫:意高者,必有法,無法則無可達其意;法高者,必生意,無意之法不可高。劉熙載論:“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闭^“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技進乎道”,二者同行。
徐上瀛《溪山琴況》云:“撫琴卜靜處亦何難,獨難于運指之靜?!毙牟混o則不清,故繪事之難獨難于穎悟之道,近以氣用,遠以神行。悟之外更應求變,求一生之不斷變化,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李可染等大家一生之中無不求變求發展。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也?!比N境界即理想、探索、功成,量變到質變,積跬步行千里,亦是蘊含其中。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