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醫訊

美國楊伯翰大學研究人員實驗發現,跟想吃就吃的小鼠相比,食量受控制的小鼠精力更充沛,更不容易生病。發表在最新一期《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期刊上的這篇研究表示,少吃可讓參與蛋白質合成的核糖體減緩活動,在降低蛋白質產量的同時,為核 糖體贏得自我修復的時間。
這樣機體自然衰老過程就會有所延緩,表現在皺紋少長、晚長些,或晚生白發等。研究報告作者約翰·普賴斯解釋,減少食量就能通過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幫助核糖體更好地“運轉”,從而延緩衰老。但普賴斯也提醒,人不可單靠計算飲食熱量來永葆青春。
進入中老年,不少人發現睡個好覺成了件難事。全球腦健康協會建議,50歲及以上人群午后應戒掉咖啡或茶這類含刺激性成分的飲料。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到了這個年紀,身體對咖啡因等刺激性成分消化吸收較慢。午飯后飲用兩杯咖啡,效果相當于晚上8點喝一杯咖啡。全球腦健康協會還建議,年過五旬的人群午間小憩不超過半小時,每天固定時間起床,白天保證充足的日照,不飲酒,晚飯與就寢時間間隔3小時以上,上床后不看電子屏幕,睡前洗個熱水澡或穿上襪子。
美國亞拉巴馬大學研究人員建議,試試下午兩點后禁食或可減肥。
研究人員讓超重志愿者參加了為期8天的實驗,4天只在早8點至下午2點間進食,直到第二天早餐前不再吃東西,實現“提早限制進食時間”;另4天則從早8點開始進食,晚8點結束最后一餐,兩種進食模式攝取的熱量相同。
隨后,研究人員檢測提早限制進食時間對志愿者熱量消耗、脂肪燃燒和食欲的影響。結果顯示,提早限制進食時間不影響消耗多少熱量,但會減少饑餓感,增加夜間脂肪燃燒。不過,彼得森說,這項研究樣本數量少,需要擴大實驗范圍。此外,提早限制進食時間對減肥或者身體健康的長期影響尚不清楚。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近日發表在《應用心理學》上的聯合研究稱,夫妻不爭吵的秘訣在于多運動。這樣就不會把工作的煩惱帶回家,也不會把火氣撒到另一半身上。每天步行一萬步以上的人,很少與伴侶爭吵。
研究人員香農·泰勒表示,工作中受到不公對待的人經常會把氣帶回家,如果被上級小看或批評,他們傾向于將沮喪情緒發泄到家庭成員身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研究認為是人們過于疲勞,到家后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
研究人員招募了118名參與者,這些人都有全職工作。研究人員通過對他們及其伴侶分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與伴侶的爭吵情況,然后讓其佩戴運動監測裝置,對其睡眠模式和運動健身情況進行跟蹤。結果發現,相比平均每天走路不到7000步的人,平均每天走路超過10900步的人,與伴侶爭吵的可能性更低,家庭更和睦。
研究表示,睡眠和運動都可以減少家庭爭吵,每天多消耗587卡路里熱量(游泳1小時、走路90分鐘都可達到)就能減輕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維系家庭和諧。騎行、游泳或者去健身房鍛煉,然后再睡上一覺,是防止人們將煩惱不快帶回家的最好方法。
美國《行為神經科學前沿》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常吃韭菜洋蔥有助于減壓助眠。韭菜洋蔥之類的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益生元(為益生菌提供養料的膳食纖維)發揮關鍵作用。
為了測試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和益生菌對腸道健康的具體影響,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給3周齡大的雄性大鼠喂食標準飼料或含有益生元的飼料,之后檢測了大鼠體溫和腸道細菌水平,并通過大腦活動測試評估了大鼠的睡眠周期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喂食益生元飼料的大鼠的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也稱慢波睡眠或深睡眠)時間更長。該睡眠階段更安靜,身體恢復和修復更好。當大鼠暴露于應激源之后,喂食益生元飼料的大鼠快速眼動睡眠(REM)時間更長。該睡眠階段會開始做夢,對減輕壓力至關重要。新研究結果表明,盡管暴露于應激壓力,喂食益生元飼料的大鼠仍可保持健康腸道菌群和正常體溫變化。
新研究表明,改善腸道菌群會對整體健康產生積極的直接影響。常吃韭菜和洋蔥這類富含益生元的食物,能夠減輕壓力,改善腸道菌群和提高睡眠質量。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種能夠感染全美一半人口的皰疹病毒,會使女性患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流行病學專家研究了1999~2004年收集的2500余名20~49歲女性的數據,比較了正常體重(BMI18.5~24.9)、超重(BMI25~26.9)和肥胖(BMI27以上)個體中皰疹病毒感染與代謝綜合征之間的關聯。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皰疹病毒的正常體重女性中,有4.9%的人具有與代謝綜合征相關的3種或更多的風險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尿酸等),對于未感染皰疹病毒者,同時存在3種以上風險因素的僅不到1%。感染皰疹病毒的女性中有27.4%的人好膽固醇含量較低,這會增加她們患上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肥胖》雜志上。
據美國《醫學快報》報道,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健康科學系的理療學研究者發現,忍受背痛的老年人死于任何原因的風險上升了13%。
研究者選取了4390名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考察了脊柱疼痛是否會增加其全因死亡率和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分析結果顯示,與沒有脊柱(背部和頸部)疼痛的人相比,脊柱疼痛患者每年死亡的風險要高出了13%。
這是一項重要發現,因為很多人認為背痛并不會危及到生命。雖然背部疼痛與死亡率之間存在著明確的關系,但研究者尚未知道其確切機制。脊柱疼痛可能是健康狀況不佳和功能性能力差的一部分表現,這就會增加老年人死亡的風險。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體重減輕也許能夠降低老年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很多老年人認為,歲數大了減重沒有意義。因為肥胖對身體的傷害早已形成,減肥也改變不了什么。但這項新研究認為,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負責該項研究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羅舉華說:“不論什么年齡段的人,都應該認真對待減肥。對于防癌和抗癌來說,即使是適度減肥也會有很大效果。”
子宮內膜癌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婦科腫瘤,75%以上的子宮內膜癌發生在55歲以上的女性群體中。研究人員對35000名年齡為50歲~79歲美國女性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該研究包括一個平均10年以上的隨訪環節。研究結果顯示,50歲以上的女性,無論年齡有多大或體重減輕了多少,如果體重減輕5%或以上,她們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減少29%。如果肥胖女性的體重減少5%或更多,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減少56%。研究還發現,如果女性體重增加10磅(約為4.5公斤)以上,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增加26%。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臨床腫瘤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稱,盡管該研究并未證實體重減輕與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兩者是因果關系,但減重與子宮內膜癌風險明顯降低確實有關聯,而且肥胖女性從中獲益最大。
據美國“網絡醫生”網站報道,美國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胃腸病學家發現,男性食用過多紅肉,罹患憩室炎這種消化道疾病的風險會增高。
憩室炎是由腸道壁上形成的小凹窩發炎或感染所造成,常見于40歲以上人群。
為考察食用紅肉、魚類和家禽肉對引發憩室炎的潛在影響,研究者在6年間以大約4.65萬名年齡在40~75歲之間的男性醫務工作者為研究對象,每四年調查一次其食用紅肉、家禽和魚肉的習慣。隨訪期內有764人得了憩室炎。與食用紅肉量最少的男性相比,食用紅肉量最高的男性患上憩室炎的可能性高出了58%。
此外,在研究者考慮了其他影響因素(如年齡、吸煙、肥胖、缺乏鍛煉和對膳食,纖維的攝入量較少)之后,食用紅肉(尤其是牛排和漢堡包)與憩室炎的發病風險之間仍然存在著相關性。
這可能因為紅肉攝入量高,人體內的C反應蛋白、鐵蛋白等炎性反應物質的水平也會升高,也有可能是因為食用紅肉會改變人體腸道的菌群環境。這一發現有助于為憩室炎發病風險較高的男性提供實用的膳食指南。
脂肪必須在有氧條件下才能消耗。減肥一般都不推薦強度大的運動,一是不安全,二是持續時間短。運動負荷總量反倒少了,總體消耗量也少了。
近日,美國《肥胖》雜志刊載澳大利亞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快跑8分鐘比慢跑1小時減肥效果更好,原因是快跑運動可以使身體釋放更多的特種激素“兒茶酚胺”,使體內儲存的脂肪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并通過肌肉運動消耗這些脂肪。
8分鐘快跑屬于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能提高機體無氧代謝耐力,增加腿部肌肉力量。要想跑得快,后蹬要充分,步幅要大,還要保持較高的步頻,同時手臂前擺幅度要大,上下肢動作要協調。呼吸保持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在快跑前先進行一段時間的適應性練習,比如練習高抬腿,提高后蹬力量;做一些跳躍練習,使腿部、腹部、背部肌肉力量增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