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勝良
胃腸功能性疾病:沒有那么簡單
文/陳勝良
胃腸功能性疾病的發生是誰都不想看到的,但是如果真的不幸患上的話,一定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治療,因為它沒有那么簡單。

專家簡介

陳勝良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內科學副教授,中華醫學會消化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精神醫學分會綜合醫院精神醫學診治同盟成員等。
普通人群中約有1/3的人有過消化道不舒服的經歷。胃腸道的不適癥狀,多數是所謂“功能性胃腸病”。胃腸道常見的不適癥狀,如噯氣、反酸、上腹部燒灼感、隱痛、腹脹等等,如果經過常規檢查不能發現能夠解釋臨床表現異常的原因,就被稱為“功能性胃腸病”,約占消化內科門診就診患者的50%~70%。還有一種由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導致食管黏膜損傷或引發食管來源的癥狀,被稱作胃食管反流病。
盡管病因和發病機制能夠解釋癥狀的原因,事實上也屬于廣義的“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這類疾病的核心發病機制是胃腸運動紊亂和胃腸道對不良刺激的感受反應過度敏感。因此,也被稱為胃腸動力紊亂性疾病。
該病有幾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發病率高。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約有1/3的個體曾有胃腸道不適的經歷。消化科專科門診中,功能性胃腸病的比例占50%~70%。二是療效不理想。由于導致或影響發病的因素很多,癥狀多樣化,導致癥狀的詳盡病理生理學機制不明確,目前缺乏根治的藥物或方法。三是反復發作,對生活質量影響較明顯。容易造成患者的困惑和恐病心態。四是患者反復就醫,占用大量社會經濟和衛生資源。因此,普及這類疾病的科普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消化科門診常見的此類疾病有三類:一是胃食管反流病相關的表現。典型的表現是“燒心”和反流。“燒心”是指起于胸骨后或上腹部,一直向咽部蔓延的灼熱感或疼痛。反流是感到胃內容物進入食道內甚至咽部和口腔。
這就提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臨床上給醫生和患者造成困惑的是不典型癥狀,如嗓子干癢、口腔異味、聲音嘶啞、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等食管外表現,容易誤診為心臟疾病的胸痛等。有些研究報道稱,胃食管反流病與頸椎病、冠心病、甲狀腺疾病以及肺部疾病常常合并,使得該病的診斷對于消化專科醫生或者相關科室醫生均具有一定挑戰性。
綜合運用相關的檢查手段有助于明確診斷。如食管壓力測定和食管內pH值動態監測,甚至聯合膽紅素檢測、電阻抗檢測等,能夠明確是否存在反流,以及反流的類型(酸反流、膽汁反流、氣體反流等)。更重要的是考察反流與臨床表現之間的關系。明確癥狀是否由反流事件而引起,從而指導針對性治療。內窺鏡檢查對于胃食管反流的診斷意義有限,主要是排除食管腫瘤等疾病,明確有否食管黏膜的破壞,及有沒有反流性食管炎。在整個胃食管反流患者群中只有約1/10的患者會有食管黏膜的破壞,其余則患有胃內鏡陰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尚有不足1/100的患者被告知可有存在巴瑞特食管。巴瑞特食管是指一種食管下段本來的鱗狀上皮被屬于胃腸黏膜的柱狀上皮所替代。建議年齡大于45歲有食管源性癥狀,或者任何年齡出現所謂的食管報警癥狀的患者接受食管和胃的內鏡檢查。
第二種情況是惡心、嘔吐、噯氣、打嗝、早飽、飽脹、上腹部隱痛、嗜雜、灼熱感、饑餓痛等胃部癥狀。這些患者內鏡檢查是常被告知患有慢性胃炎,更多引起患者恐慌的是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往往從個別醫生或者一些科普文章中獲得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疾病的信息,便擔心害怕起來。
這里特向廣大讀者傳遞兩個信息:一是上述胃部癥狀與慢性胃炎的內鏡檢查結果關聯性很差,甚至沒有關聯性。患者遇到的只是功能性胃腸病中的消化不良。消除癥狀是主要治療目標;二是面對慢性胃炎的內鏡診斷,要有正確的認識。任何人都有輕度的胃黏膜炎癥,胃腸黏膜與食物接觸是消化吸收的場所,正常狀態下胃腸黏膜均有輕度炎癥反應。
需要針對胃黏膜炎癥治療的情況分兩類。一類是胃黏膜嚴重不連續,即明顯和較重的糜爛,不治療將有破潰形成潰瘍的可能。另外一類是胃黏膜不穩定修復,伴有不完全性腸化生甚至不典型的增生。后者惡變可能性增加,需要積極治療和隨訪。
胃的上部(通常所說的胃底和胃體)是分泌胃酸的區域,這些部分如果出現萎縮性炎癥改變,才是癌前潛質的疾病表現。通常內鏡檢查是在炎癥較明顯的為下部(胃竇)取材活檢,所以胃竇活檢診斷的萎縮性胃竇炎并不提示生癌的風險增加。對于出現胃部癥狀的患者,內鏡檢查是排除明顯器質性疾病以及惡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有胃部癥狀的患者如果年齡大于45歲,或者任何年齡段出現胃部報警癥狀(嘔血、黑糞、消瘦、慢性貧血、胃部劇痛、胃癌家族史等)均應接受胃鏡檢查。如胃鏡檢查提示只是普通的慢性胃炎,相關的常規血液檢查結果也不能解釋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就可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還有一類功能性胃腸病較為常見,就是以脹氣、排氣增多或不暢、絞痛等腹部不適,或伴有便秘腹瀉等表現的功能性腸病。這類疾病的確診也依賴于內鏡檢查和常規的生化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男性年齡大于40歲(女性45歲)有腸道癥狀或大便頻率或性狀異常者建議接受結腸鏡檢查。或者任何年齡出現大便帶血、潛血實驗陽性(一種陰性出血的糞便檢查)、大便異常伴有消瘦等需要接受結腸鏡檢查。如內鏡檢查和血液化驗等不能接受腸道癥狀,就認為是功能性腸病的表現,醫生會針對癥狀治療。
了解功能性胃腸病的致病因素和癥狀產生機制是有效預防和改善治療效果的基礎。研究顯示誘發或加重功能性胃腸病的因素分三類。
第一個是心理和精神因素。神經胃腸病學關于腦腸軸的研究進展顯示,大腦中掌管情緒的腦區(如扣帶回、島葉、海馬和杏仁核等)異常興奮會使胃腸不適的感覺放大,及出現所謂內臟高敏感。另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會引發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排泌異常,引起胃腸運動不協調,出現消化不良癥狀。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人際關系的改變,人們受到的精神應激因素增多,是功能性胃腸病發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維持良好的情緒是預防和改善胃腸道癥狀的重要一環。這里提供給讀者判斷自己有否情緒或心理異常的方法。睡眠質量的下降(入睡困難提示焦慮情緒;易醒提示抑郁情緒)、興趣愛好改變(興趣減少或喪失,常提示情緒低落或抑郁),全身多個系統癥狀或不適常提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多與情緒問題有關。
第二個影響胃腸道功能引發不適的是飲食因素。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濃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發饑餓痛、嘈雜、灼熱感等胃酸相關癥狀,粗糧、豆制品、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往往引發脹氣、絞痛等胃腸動力紊亂相關癥狀。
第三個影響胃腸功能的因素是溫度環境。腹部或身體受涼往往引發消化道癥狀。
另外,鑒于功能性胃腸病發病率高、療效差、對病因和預后認識常有偏差的特點,在患者中普及相關知識非常必要,幫助患者了解此類疾病的真實危害,消除恐癌心理,提高癥狀治療水平是廣大消化科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既然功能性胃腸病是沒有生命危險的疾病,患者是否可以不看醫生,自己在藥店購買非處方藥經驗性治療呢?從明確疾病診斷的意義上講,我不建議患者“自行”非處方藥治療。因為胃腸道的癥狀幾乎都沒有對疾病性質指向性的特征,所以單從癥狀,不能確定疾病的性質。沒有就診之前,非處方藥實驗性治療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一旦經過就醫檢查,被醫生診斷為功能性胃腸病,在醫生指導下,治療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胃腸功能性疾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是胃腸動力紊亂和胃腸內臟高敏感。針對這些發病機制,一些有以下確切作用的藥物是具有確定療效的:一是調節胃腸運動的藥物;二是減少胃腸道刺激因素的藥物。
目前,用于調節胃腸運動的藥物主要有促胃腸運動藥物和胃腸道解痙藥。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較高的促胃腸動力藥包括:莫沙必利、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胃腸解痙藥有:匹維溴銨、奧替溴銨。減少刺激用藥策略包括:減少分泌、改善消化效率以及腸道微生態制劑。常用的有胃酸抑制藥物、消化酶制劑和腸道益生菌。事實上,藥物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都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