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平
看舌苔,辨疾病
文/陳平

專家簡介

陳平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心病科主任醫師,師從著名中醫急診專家王左教授,對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中醫急癥等疑難雜癥積累了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中醫看病離不開“望、聞、問、切”四診,因為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經絡、皮、肉、脈、筋骨等與臟腑息息相關,人體以臟腑為中心,以經絡銜接內外。外部的征象與內在的臟腑功能關系密切,局部的病變可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也可從五官、四肢及舌苔、脈搏等方面反映出來。
望診為四診之首,其中望舌對了解疾病本質,指導辨證論治有著重要意義。望舌主要是看舌質和舌苔的變化。舌通過經絡和臟腑聯系,舌尖、舌邊、舌中、舌根等部位分別與心肺、肝膽、脾胃、腎等臟腑相關聯,并能反映特定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對舌苔的觀察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歷來為醫家所重視。
正常的舌象是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上鋪有顆粒均勻、干濕適中的薄白苔。舌質的顏色、形態改變,主要反映人體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舌苔的苔色、苔質變化,可以反映病位的深淺、疾病的性質、津液的存亡、病邪的進退和胃氣的有無。這里,我們重點談談舌苔顏色與疾病的關系。
舌苔的顏色變化主要有白、黃、灰、黑等4種。
白苔可見于正常人,也可見于疾病初期或恢復期及一些相對較輕的病癥,各種苔色均由白苔轉化而來。白苔一般主表證、寒證,提示病情較輕,預后較好。常見的白苔包括薄白苔、白滑苔、白膩苔、積粉苔、白燥苔等。
薄白苔:苔質薄,苔均勻地平鋪在舌面上,可隱約見到舌體,是正常的舌苔表現。薄白苔見于健康人群,提示機體氣血充沛、臟腑功能調和、胃氣充盈;也可見于外感疾病的初期或各種內傷疾病的初發期。由于邪氣尚弱,正氣未傷,臟腑功能及機體的正常代謝未受到影響,因此舌象表現仍以薄白苔為主。
病理狀態下出現的薄白苔,多出現在感受風寒或風熱等疾病的初級階段,可出現頭痛、畏寒、發熱、咳嗽、流涕、咯痰、噴嚏等癥狀。此時,由于病因不同,薄白苔也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如外感風寒證的舌苔表現可以是薄白而濕潤;外感風熱表證,患者除了一般外感風邪的癥狀外,還常會伴有咽痛、咽紅等風熱癥狀,這時的苔色表現是薄白而干;外感寒濕表證,舌苔薄白而滑,舌面光亮、濕滑。臨床薄白苔多見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腹瀉等病,一般病程較短,病情較輕,預后較好。
白滑苔:苔色白滑、濕潤,苔質較厚,一般平鋪于舌面上而不能見到舌體。大多是感受寒濕或脾腎陽虛的表現,常伴有周身不適或形寒肢冷、眼瞼浮腫、大便稀薄、舌質淡胖等癥狀。
白膩苔:苔色白,苔質顆粒細膩致密,透過舌苔不能見到舌體,緊貼舌面不易脫落。白膩苔多見于外感濕邪、濕濁內生或食積不化、痰飲內停等證,常伴有頭重身困、胸悶脘痞、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肢體酸楚等癥狀。
積粉苔:苔色白,滿布整個舌面,如白粉般厚厚地堆在舌面上,捫之不燥,濕而不滑。積粉苔多由濕濁穢邪與熱毒結合而成,多見于外感溫熱病。
白燥苔:苔色白,苔面干燥粗糙,有明顯裂紋,捫之粗糙礙手。為內有燥熱,津液受損,多見于熱性病證。
黃苔一般表示里證、熱證,多由白苔轉化而成。臨床上常見的黃苔有薄黃苔、黃膩苔、黃糙苔、黃滑苔、焦黃苔、深黃苔等種類。
在外感病中見到舌苔由白轉黃,提示外邪已經入里化熱,病情發展已經由表及里。一般黃色越深,熱邪越盛,病情越重。薄黃苔為微熱,深黃苔為熱盛,焦黃苔為熱極,黃膩苔為濕熱,黃糙苔為熱盛傷津。
薄黃苔:舌苔薄而帶有淺黃色,能見舌體的淡紅色,提示邪熱雖已入里,但病情較淺,多見于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入里,里熱尚不嚴重。薄黃苔可見于感冒初期,也可見于鼻炎、急性支氣管炎等病癥。此時,患者常伴有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咯痰、咽喉紅腫、疼痛等癥狀。若舌苔偏干,提示體內津液已經受損。
黃膩苔:舌苔黃且質地較厚,苔質緊密、細膩和濕潤。因黃苔表示熱證,膩苔表示濕證,故而黃膩苔的出現,提示體內濕熱蘊積或食積不化、痰濕內蘊。臨床上黃膩苔常見于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急性肝炎、膽囊炎、消化不良或便秘等;暑濕、疰夏的患者也可以有黃膩苔。
黃燥苔:舌苔黃而干燥,苔質顆粒粗而疏松,望之如沙石,捫之糙手。黃燥苔表示體內臟腑積熱,或外邪入里化熱,傷及津液。此時,患者常伴有口渴,口唇、鼻孔、咽喉干燥,皮膚皸裂脫屑,小便量少、顏色深,大便干結等表現。如舌苔色黃干燥,中有裂紋,提示燥熱積于胃腸,常會有大便秘結的癥狀出現。黃燥苔多見于高熱或炎癥的急性期,如膽囊炎、腸梗阻、腹膜炎、闌尾炎等。
黃滑苔:舌苔色黃而厚,苔質細膩,舌苔表面濕潤光滑,舌體淡白、胖嫩。黃滑苔臨床上多見于邪熱入里,但病勢較淺,尚未傷及津液,又有痰濕蘊結;或是脾胃運化失調,痰飲停滯而化熱。
焦黃苔:舌苔色黃兼有焦黑色,苔質干燥粗糙,舌邊較少,常集中于舌體中部。舌色多為紅絳舌。焦黃苔可以認為是由黃燥苔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提示邪熱內盛,傷及津液,以致大便秘結;邪熱存于體內,更耗津液,最終導致熱盛津傷。
灰苔與黑苔屬于同一性質苔色的不同階段表現,一般認為灰苔是較淺的黑苔,灰苔是由白苔或黃苔向黑苔轉化的中間過程。灰黑苔一般說明,病情持續日久,疾病已發展到一定階段。所以,灰黑苔所代表的疾病病情通常都比較復雜和嚴重。在少數吸煙人群中,也存在著灰黑苔的情況,臨床需加以鑒別。
灰苔:一般常見于慢性疾病,提示濕熱內蘊已久,邪氣與濕濁相合,可郁而化熱,傷及津液。患者常伴有上腹部脹滿、疼痛、惡心、噯氣、肢體困重、大便溏薄等癥狀。如見灰苔兼有黃苔,可考慮為郁熱內盛,可伴有發熱、便秘、煩躁、口干且苦等癥狀。如舌苔灰黃而干燥,提示體內郁熱已傷及津液,除以上癥狀外,還會有舌紅的表現。灰苔可因飲食不節,多食油膩肥甘的食物或飲酒過多等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或腸道茵群失調而出現,常見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炎等病癥。
黑苔:一般提示病情危重或疾病后期。黑苔的觀察需結合舌色、舌體、苔質及全身癥狀綜合分析。黑苔濕潤,舌質淡嫩,一般是由于感受寒濕,或濕濁內阻,多見于重病或病久不愈,常伴有脘腹痞悶、口膩、消化不良、肢體困重、酸痛等全身癥狀。舌質干紅,舌苔黑而干燥的,一般是由熱盛傷津所引起,屬實熱證,臨床上常可見于高熱不退、大便秘結不通、腹滿脹痛、煩躁不安,甚至昏迷或神志不清。此外,腎虛患者也可見到黑苔,臨床上常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痛等表現。
不同的苔色反應人體不同的狀況,經常留意苔色的變化能及時了解自身體質的變化,對于中醫“治未病”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