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瑋
別讓靜脈血栓阻礙你的長壽之路
文/韓瑋

專家簡介

韓瑋
武警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心血管內科臨床醫學博士,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分隊資深隊員,多次隨隊參加國內外重大突發事件和災害的應急救援。
目前,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腦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腦卒中和靜脈血栓栓塞癥,前兩者的嚴重程度已經被公眾廣泛了解。雖然靜脈血栓是位列第三的心腦血管“殺手”,但是人們對它的認知卻很少很多人認為靜脈血栓是老年人的專利。事實上,靜脈血栓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任何人身上,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
靜脈血栓,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靜脈的血凝塊。靜脈血栓常見于下肢血管,包括大腿的淺靜脈和深靜脈,且左下肢靜脈血栓更多見,嚴重時可引起肺栓塞、腦血栓等并發癥。
眾所周知,如果冬季夠冷的話,河內的水就會結冰,這樣水就會停止流動;如果我們在河內修一堵墻擋水的話,上游的水也會停止流動。而我們的靜脈血管就好比是河道,血流緩慢,血液很容易“結冰”,即處在凝固的狀態;如果在河道里豎起一道墻,即血管內膜被損傷,靜脈血管內發生炎癥,就會導致靜脈血栓。因此,血液高凝、血液流速緩慢、血管內膜損傷也被稱為是造成血管內血栓形成的3大“元兇”。
骨科大手術,如全髖關節或全膝關節置換術,是靜脈血栓發生的極高危因素之一。術后患者應接受抗凝治療來預防血栓的形成,否則40%~60%的患者會在術后7~14天內發生深靜脈血栓。一旦血栓通過血液進入肺部,將有可能引發肺栓塞。這是一種非常隱蔽、猝死率極高的疾病,患者往往毫無先兆而突然死亡。
目前我國每年膝、髖關節置換手術約有20萬臺,且數量每年都在上升。我國骨關節手術后人群接受抗凝治療的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導致了術后深靜脈血栓及死亡案例的出現,而歐洲抗凝藥物使用的比例已經達到90%。除此之外,嚴重外傷、急性感染、妊娠、惡性腫瘤、心臟病患者等人群也是靜脈血栓青睞的對象。
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相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攝入過多脂肪、久坐、缺乏運動等,也都是形成靜脈血栓的原因。據調查發現,每靜坐一個小時,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坐90多分鐘會使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
如果出現以下癥狀,請保持警惕,可能是靜脈血栓惹得禍:肢體突然腫脹,皮膚顏色泛紅,溫度比健側高。腫脹嚴重時,皮膚可出現水皰。靜脈血栓也可以引起疼痛,且站立時疼痛更為明顯。若局部皮膚呈青紫色或蒼白,這是嚴重的靜脈血栓的表現,要及時找醫生進行緊急手術處理。
治療靜脈血栓,需讓患者臥床,抬高患肢并避免患肢活動,應用濕熱敷,等到疼痛消失及體溫、脈搏恢復正常后兩周左右就可以下床活動了;用彈力繃帶纏肢3~6個月,能有效減輕下肢水腫;藥物治療主要是抗凝治療,如:肝素和雙香豆素類藥物;對于病情較重的靜脈血栓及病史不超過7天的患者,可考慮手術取栓,術后要密切觀察患肢的變化。如果腫脹不消反長,說明靜脈回流受阻;如果該側的顏色加深、溫度升高,說明出現感染,應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雖然,靜脈血栓的“后果”很嚴重,但也是可以預防的,所以要預防這種疾病,請注意以下幾點:
1.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術后減少臥床時間,盡早下地活動,有困難者,可采取按摩下肢、充氣泵等措施。
2.穿著醫療彈力襪,能夠明顯改善下肢靜脈血流淤積的狀況,促進靜脈血回流,可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緩解或減輕因長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腫脹。
3.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因為高脂肪飲食是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
4.要進行戒煙。有吸煙史的,每天吸煙在20支以上、時間持續長達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發病率較同齡不吸煙者高出數倍。
5.長久處于某一體位、活動量少的人群,應適當加強運動,如做工間操、散步、肢體運動等,以增加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
6.對于肥胖、老年、癌癥或心臟病患者,必要時術前、術后預防性給予抗凝藥物,防止血栓形成。
7.每年的冬季是靜脈血栓的高發季,所以,預防靜脈血栓,要從你的“一舉一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