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
中醫講七情致病亦治病
文/張宇

中醫理論中,導致人體生病最根本的兩個原因不外乎內因和外因。最常見的致病外因是“六淫”,而最常見的致病內因是“七情”。所謂情志,狹義上來講就是七情。一般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心理活動。中醫臟象學說將七情歸屬心、肝、脾、肺、腎五臟,《內經》有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整體上來說,七情和五臟也是如此互為使守的關系。同樣,任何事物都會存在對立統一的兩方面,正常情緒的表達能維護五臟正常的生克制化,健康的五臟也會有恰當的情緒表達,而過激的情緒變化會造成五臟陰陽的失衡,五臟運行的不協調也會表現出異于常人的情緒改變。
所以說,當日常生活中無意間發現自己的情緒“失調”的時候,雖然身體上并未出現明顯的異常感受,但此時的我們已經站在不健康的邊緣了。
大喜,一般指的是突然遇到令人高興的事,表現出超過自己身體情況所能承受的喜悅情緒。中醫講“喜則氣緩”,就是說喜悅可以使心氣渙散,減少血液運輸的動力,從而導致氣血的淤滯。臨床上我們常常會見到心慌、心悸的病人,詢問病史的時候常常發現患者前幾日家中恰逢喜事,非常高興,但是高興過后就開始不時地出現心慌、胸悶,有時甚至伴有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系列癥狀,這便是“大喜傷心”的輕證。心主神明,而大喜就會導致心不藏神、神氣外泄,不能控制形體活動。
相信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各類醫療健康節目常有提及。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怒則傷肝,使人氣機不暢。臨床上我們會經常見到兩類病人:第一類以女性為常見,性格多內向,平素好與人生悶氣,又不會找機會發泄出來,自己悶悶不樂,經常會感覺胸脅滿悶不舒、兩肋脹痛、咽干口苦、大便偏干、小便偏少并伴有灼熱感,久而久之會造成月經不調、內分泌紊亂,甚至一些乳房腫塊、子宮肌瘤等疾病也都基于此因;第二類患者男女皆可見,但以中老年偏多,臨床多表現為平素煩躁易怒,甚至生活中遇到一點小事也會大發雷霆,經常會伴有眩暈、耳鳴、面紅目赤、頭重腳輕等癥狀。這兩類患者的病因大多在于肝氣不舒,采用針對肝氣郁滯的藥物調理以及心理疏導之后就會獲得很好的效果。所以,當在生活中遇到情緒不佳的境況時,適當程度的發怒有益于情緒的發泄,也是肝臟正常運轉所需要的,但是程度要把握恰當,也不能發怒太過,像勃然大怒就對身體有害無益了,臨床上因為大怒而導致腦出血、腦梗死的病例也比比皆是。
長時間的擔心憂慮,或者是思慮過度、過于集中精神思考問題,就會傷及脾臟。脾胃運化失職,首先引起消化不良;其次引起食欲減退。脾胃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減弱直接導致人體營養來源減少,自然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長時間地憂慮,經常會引起呃逆、嘔吐、納呆、便秘、陽痿、癲癇等癥。憂思易導致氣機的凝結,所以長期憂慮的患者甚至會誘發腫瘤的產生。憂慮思結的情緒,也是間接導致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些疾病,直接治療患者病變部位可以解決問題,而有些直接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醫生主要著手解決的就得是情志問題。情志問題解決了,通常病也就好了。
人在遭遇悲傷、悲痛的事情后,往往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就會轉變成絕望。中醫講悲則氣消,主要是指過度悲傷,輕則會使肺氣淤滯,重則會耗傷肺氣。生活中可能看到某些人家有人故去的場景,親屬悲痛欲絕,哭得死去活來,甚至有的在痛苦過程中暈死過去,便是由于過度悲傷,肺氣耗傷,心肺之氣郁結,從而導致心神無所依從,從而暈厥。當遇到悲傷的事情,傷心難過在所難免,但還是要適當控制情緒,不要使自己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悲痛里,悲傷過度對自己的身體也是一種耗傷。
中醫講,恐則氣下,就是指過度的驚恐會消耗腎氣,使腎的精氣下陷,升降失調。驚,一般是指突然遭遇意外,心理驟然緊張,受到驚嚇,臨床可表現為心慌失措、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障礙,重則喊叫甚至暈厥???,則一般多由于極度害怕,精神過于緊張,臨床常見癥狀多有神昏、二便失禁、遺精等,嚴重的可引起精神錯亂。兩者其實沒有很明確的區別,而且兩者癥狀多相伴而行,常交互錯雜。臨床上常見小兒疾病,就可能是由于家長的不注意,使孩子遭受驚嚇,一般患兒多會伴有精神緊張、夜間尿床等癥狀。
七情的過度表達和過度壓抑都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只有適度的表達,才會適合相應臟腑的運行規律,保證人體的健康,也豐富人們的生活體驗。健康的生活,從健康的情志開始,七情適度,一身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