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恒
藝術大師張大千養生秘訣
文/陳恒

張大千先生是我國著名國畫書法藝術大師。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張大千就游歷世界,獲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西方藝壇驚其才華,譽其為“東方之筆”;紐約國際藝術學會譽其為“世界大畫家”;徐悲鴻稱譽其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張大千先生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內江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于1983年4月2日病逝于臺北,享年85歲。張大千先生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張大千與二哥張善子創立了“大風堂派”,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齊名,故又并稱為“南張北齊”;又與黃君璧、溥心畬齊名,稱“渡海三家”。他20多歲時便蓄起一把大胡子,成為他日后的特有標志。
張大千先生不僅在書法繪畫方面造詣爐火純青,在養生保健方面也頗有研究。他的健康高壽,與他一生鐘情書畫藝術以及他的“三健”養生習慣分不開。
提起藝術大師張大千的長壽奧秘,他每日書寫繪畫不離手是重要原因之一。書寫繪畫時生理與精神高度協調,揮毫潑墨時凝神聚氣,沉靜運氣,將全部心神和氣力輸入筆端,筆力之深淺,線條之精確,都寄寓著作者的心神和感情。作者深入于藝術之中,領略其美,既能娛心,又能練體,起到利關節、通氣血、和情志、抗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
張大千先生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十分勤奮,一生作畫6萬多幅,留下詩歌上千首。他愛好廣泛,集油畫、書法、篆刻、收藏、攝影、旅游、美食于一體。張大千先生認為:書畫是一種在紙上進行的氣功和太極拳。因為在習字作畫前,首先需要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先默靜思”,凈化心靈,這就像練氣功前的“入靜”階段。然后運氣于指、腕、臂、腰,以調節全身之力于筆端,“下筆點畫撇折曲直,皆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或似“蛟龍戲海”,或似“蜻蜒點水”,使妙筆生輝。運筆走勢,就如同太極拳的一招一式。
書寫作畫需要凝神聚氣,調節呼吸,剛柔相濟,虛實相間,用力有輕重之別,運筆有快慢之分。這樣就很自然地通融全身氣血,調和體內各部分機能,使大腦神經興奮和抑制得到平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張大千先生認為,“書畫之道,先要養心”,運筆時,必須平心靜氣,那種心猿意馬、心慌意亂的神情是不能有的。故書寫作畫需用意念控制手中之筆,“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絕慮凝神,便能以靜制動。這對改善大腦皮質功能、促進大腦思維的敏銳和沉著、調節人的精神活動很有助益。
書畫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活動,能培養人愉快的情緒和豁達的心胸。宣紙之上,各種字體形態肥瘦的風趣,畫作引人入勝的意境,人物栩栩如生的神態,都會使人興致盎然,在精神上獲得美的享受。所以有人說,揮筆書寫作畫,既寄托了雅興,又涵養了性情,是一舉多得的養生方法。
張大千先生是書畫界公認的壽星,在七八十歲的高齡仍然創作出了不少出色的畫作。有人詢問其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張大千先生回以“三健”,即“健吃”、“健談”、“健步”。于此,他的以食療營養的“健吃”、調理氣息的“健談”、活動身心的“健步”馳名海內外。
健步。張大千年少時身體贏弱,后來通過堅持健步走增強了體質,便有意識地進行健步鍛煉。他認為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不可缺少的,一生中堅持通過運動來鍛煉身體。“百練不如一走”。除了步行,他還喜歡登山,很多國家的山峰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在法國、瑞士、德國、西班牙、巴西、美國、新加坡、印度等許多國家的奇山異峰上,都留有他的足跡,爬山使他得到健身之樂。張大千先生住在摩耶精舍時,每天要在園內散步半小時以上,讓自己沉浸在一片濃密的綠意里,耳聞淙淙的水聲,“健步”行走在幽靜之中,心曠神怡。
即使到了晚年,張大千先生也每天堅持散步半小時,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如遇到臺風大雨天,就在室內空曠處健步半小時。堅持運動,對他的健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健談。張大千先生生性善良,為人熱忱,樂于與人聊天。在聽遠方來客談話時,他還能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地一面作畫,一面“擺龍門陣”。這一習慣,他多年來一直堅持。這樣做能心身并調,既愉悅了心情,活動了筋骨,通暢了血脈,又加強了和朋友的交流,增加了友誼。
上世紀三十年代,他為醫學家陳存仁的《心理衛生》手書《樂天長壽辭》:“健康要道,端在正心;喜怒不縈于胸襟,榮辱不擾乎方寸;毋慮毋憂,即是長生圣藥;常開笑口,便是卻病良方。”既是一幅典雅的書法作品,也是一篇養生佳文。
健吃。在飲食方面,張大千先生喜歡以清淡為主的“食養”之道。他有詩云:“食粟不謀腰足健,釀梨長令肺肝清。”小的時候,張大千家庭生活困苦,身體一度很瘦弱,他深知適當的飲食調養會補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曾經直言不諱地說“吃在肚里才實惠!”因此,他在繪畫之余,饒有興趣地在飲食上下功夫。在食療的基礎上,他匯集家傳、日嘗、耳聞等各種佳肴美味做法,并親自下廚實踐,對菜肴的選料、刀法、烹制、火候、調味等都有詳細要求,食不厭精。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張大千先生終身不嗜煙酒、不打麻將,卻以茶為伴。通常他以飲清茶為主,注重“茶道”。
他曾經親手書寫多副對聯,概括自己養生心得,如“踵羲皇而齊秦,體虛靜以儲神。”“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囑;人已老,歡猶昨,為壽百千春”。給人以老當益壯的豪邁之感。張大千先生晚年積勞成疾,導致眼病、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綜合發作,他把“健吃”改為“少量多餐”,后來又改為“只吃菜不吃飯”。
在張大千先生辭世前兩年,就是1981年4月,他在張學良將軍多年收藏并裝訂成冊的《大千菜單集》上題字“吉光兼美”。并作了一首詩:“蘿菔生兒薺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臟神安坐清虛府,哪許羊豬踏菜園。”詩意明白曉暢,詼諧幽默,符合其老年養生之道;同時,他又作白菜、蘿卜和菠菜畫配之,形神兼備,高雅成趣。縱觀張大千先生的“健吃”,都與他的美食健身和生活情趣相關,對其健康長壽影響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