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付平
教你4招,讓腳舒服了
文/朱付平

足踝負擔著身體全部重量,承擔著行走功能。因此,足踝是人體最易受傷的部位,如何防護,頗為重要。
專家簡介

朱付平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中國外固定與肢體重建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湖南中醫骨傷科學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
足踝負擔著身體全部重量,承擔著行走功能,平均每人每天的行走步數約5000步~10000步,一生行走的路程約11萬公里,步行時身體加于足踝部的壓力是體重的2倍~3倍,跑跳時可達體重的3倍~5倍,因此,足踝是人體最易受傷的部位,如何防護,頗為重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足部各種疾病的發病率也呈逐漸升高趨勢,尤其是足部骨關節炎(OA),7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其發病率可高達80%。那么,怎么做能夠更好地保護足踝,預防病變呢?
保護足踝首先應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鞋子要結構合理,即鞋子前部弧度和前足弧度保持一致,這會對前足起到保護作用;同時,鞋底弧度和足底弧度要保持一致,鞋中間硬度適宜,能承托起足底重量,對中足起保護作用,鞋后跟稍緊,對后足部起到類似脂肪墊的保護作用。這樣的鞋子對前、中、后足均可起到保護作用。
此外,最好選擇帶有鞋帶的鞋子,可以通過鞋帶更好地調整鞋子的舒適度和松緊度;其次,鞋的大小要合適,穿著舒適,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不要給足帶來壓迫感和疼痛感;最后,再考慮鞋的外觀。
應該根據不同的用途選擇不同的鞋,如籃球鞋、足球鞋、跑鞋、休閑鞋、普通皮鞋等,不管什么樣的鞋,都應具有上述特點。不同人群選鞋要有不同的考慮,如兒童正處于發育階段,不宜穿過硬的的小鞋”,孕婦及老年人更應避免穿高跟及不穩的鞋等。
此外,還應盡量避免穿高跟鞋。鞋跟越高,跖趾關節所受到的壓力越大,日后足部患病的機率越高。有研究發現,每周穿5次高跟鞋的女性,兩年后腓腸肌短縮幅度可達約13%;踝關節的活動度會下降,靈活度也會受到影響,故更易受傷。
除了鞋的選擇外,不同的鞋墊對足部也有不同的保護作用。根據人體行走時的步態及足底各點的壓力制作專業的鞋墊,可以有效保護足底。目前,針對平足癥、高弓足、馬蹄足、內翻足等足部有問題者,均有不同的鞋墊可供選擇,可以起到一定的矯正和延緩病程發展的作用。
足底按摩有不少保健功能。首先,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新陳代謝。有調查顯示,按摩雙足30分鐘,女性全身血液的流量可增加10倍~13倍,男性全身血液的流量可增加13倍~l8倍;其次,可以消除疲勞。進行適當的足底按摩,可加速血液循環,使機體運動后產生的乳酸加速代謝分解,從而消除運動后的疲勞感和酸脹感;第三,可以改善睡眠。人體足部穴位豐富,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按摩刺激后可使大腦皮層起到抑制作用,從而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改善睡眠,緩解失眠癥等問題;第四,有助于養生美容,養護大腦。通過足部按摩,可以調暢全身經絡和氣血。增加面部、頭部血液供應,使其得到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足底按摩宜在晚上9時許進行。
睡前應溫水洗腳。溫水洗腳可以加速足部末梢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新陳代謝;同時,足底有諸多穴位,晚上通過熱水刺激可以起到養生保健、有益睡眠的作用。此外,熱水中可加入適量中藥還可治療多種疾病,如適當加入麻黃、桂枝、細辛、伸筋草、透骨草、艾葉等可起到祛風、除濕、伸筋、止痛等功效。
可以多做力量訓練,如負重下蹲和起立運動;腓腸肌牽拉訓練,雙腿一前一后立定,身體前傾,左右交替,每組10次,共10組,整個過程中足底不離開地面,以加大踝關節的靈活性;屈伸運動(背伸和跖屈)、側向運動(內外翻)、旋轉運動、跖腱膜的牽張運動(面對墻面一臀遠站立,一足尖靠墻面,足跟置地面,使身體盡量向墻面靠近,左右交替,每組10次,共10組)等,每日早起及睡前各鍛煉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