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岡田武彥[日本]
簡 素
文/岡田武彥[日本]

所謂簡素,就是簡單素樸,也就是單純。的確,一說到單純,就容易被誤解為精神幼稚和原始,是毫無價值的低層次的東西。但這里所說的簡素即單純,是指表現形式和表現技術,而并非指精神內容。
即使把表現的單純性稱為簡素,其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就繪畫來說,如果素材不一樣,其表現形式和表現技巧就不一樣,僅水墨畫就有寫實派與寫意派之分。
如此看來,即使“簡素”這兩個字,其內容也是復雜的。就連“簡”與“素”兩字的含義,若查一下《漢和辭典》,居然也有以下這么多解釋,就可想象其復雜之程度了。
簡的意思:精簡、節省、恭謹、少的、欠、隱瞞、草率、籠統、容易、簡便、不做作、不雕琢、不繁雜。
素的意思:本來、始原、卑賤、實在、素質、無色、空、白、率直、普通、不雕琢、質樸、淡漠、真實、不摻雜。
由此可見,從字義上說,簡與素既有相通之處,又有不同之處。講到簡素,有時是指簡與素的意思相同之處,有時則又把重點放在簡與素的某一方。

其實古人已經意識到,越是要表現深刻的精神,就越是要極力抑制表現并使之簡素化,而且越是抑制表現而簡素,其內在精神也就越是深化、高揚和有張力。這就是所謂的簡素精神。
示例主要還是從中國文獻中引用過來的。這是因為,中國宋明時代的文化是以簡素精神為基調的,而且當時的文人畫家和思想家也對簡素精神作過詳盡、確切的闡述。
唐代文學看重的是四六駢儷體的文章,所以不能不傾向于華麗的裝飾。但到了宋代,由于強調精神主義,駢儷文因缺乏余情風韻而遭淘汰,簡潔的古文受到推崇。
韓愈說:“非三代西漢之書不敢觀。”柳宗元說:“殷周以前文而理也,魏晉以后湯而靡也。”北宋的歐陽修承其后,其文字以簡約質實為宗。他在寫《醉翁亭記》時,最初為描述滁州四面群山之景色,費了數十字,但不久便簡而約之,只用了“環滁皆山也”5個字。
蘇東坡也因《論語》《禮記》等文字簡澹而深愛不已。南宋朱子則看到了當時學者在解釋經典時肆意推測、隨意議論的弊端,以為這并不能求得古人之意,所以他著的《周易本義》《詩集傳》等書,言辭都極為簡要。
談到詩,到了宋代,有所謂“淵明之文名,至宋而極”的評價,對晉代陶淵明的詩推崇備至。因為淵明的詩“外枯中膏,體癯實腴”(近藤元粹《螢雪軒叢書》之《東坡詩話》),“詞簡質而意有余”。
黃徹曾針對淵明“衰榮無定在”的詩句說:“詩人以來無此句,詞簡而意足。”嚴羽則把謝靈運的“池塘春草生”之詩句與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詩句均作為佳句,并認為:“謝所以不及陶者,康樂之詩精工,淵明之詩質而自然耳。”盛贊淵明之詩有天成之質。
不過不要忘記,淵明之詩還質而藏華也。比如說,秋實冬藏中就內藏著春生夏茂之意。
在文藝上追求簡素,那么在表現上也就必然變得平淡枯澹。清初畫家惲壽平說過:“妙在平淡中,奇亦不能過。”
平淡也受到了文人的寵愛,若追求新奇、危險之語而發揮創意的話,那就反而會留下斧鑿之痕跡,破壞天成之含蓄。對此東坡有所謂“好新規,詩之病也”之說。不過,他們所說的平淡枯澹中是藏有無限之深意和自然之命意的。所以蘇東坡說:“發纖穠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他在給外孫的信中也說:
“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余以謂不但為文,作詩者,尤當取法于此。
“貴枯淡者,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也。若中邊皆枯淡,則何足道哉?”
當時的士大夫有好用“平淡”二字的風氣,但若沒有內在深邃的話,也就會失去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