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楊
媽媽說之清華媽媽系列
補習班都是淚(下)
編輯|楊楊
有這樣一個微信群,聚集了一群清華學子的媽媽們,她們平時探討什么話題?“清媽們”的心路歷程首次曝光,敬請關注!

李茗芳
生于60年代,80年代畢業于原華東紡織工學院,畢業后就業于國務院紡織工業部機關。從一名理工女轉型長年從事文字工作,每年撰稿幾萬字。一如歲月的沉淀,終于千年的鐵樹也開始抽蕾。在“碼字”和“養女”的雙重生活中,將所見、所歷、所思的收集整理,算是一個母親在當下中國社會發展背景下的總結和反思。
萬惡的補習班,似乎一次還不能控訴完它的罪惡,因此,再來一篇,繼續控訴。
前篇文章說過,補習班不是萬能,但是卻又是現行體制下萬萬不能不上的,這個理由聽我慢慢道來。
女兒在小學四年級時上了一個退休老師的奧數補習班。她的做法是讓四個孩子在她家昏暗的客廳中埋頭做一個小時的她的習題。她的習題集是自己攢的,每個星期去一次,每次大概要做上十多道題,包括雞鴨同籠、相向而行的車、同向而行的車、同時進水和出水等等,基本是典型的奧數題。
這樣學了一年左右,她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寬了,同時對數學有了興趣,得到了老師的青睞,也受到了表揚,得到正向的鼓勵,她對自己也有了自信,培養了解決數學問題的積極性。雖然老師是不動聲色的布置題目,先讓孩子做,然后開始講,但是私下里四個孩子會有競爭思想,會想這道題為啥我沒做出來,會激發好勝心。不懂的時候也可以發問,畢竟只有四個孩子的小課桌,還是方便提問的。
參加這個學習班讓女兒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起點,從此她開始“爭強好勝”,學習上不認輸。可以說,這個作用遠遠勝過補習班上所學的知識。
從這點來說,我對補習班的作用是持正向態度的。但是,我不贊成報非常多的補習班,讓孩子透不過氣來,而且家長必須對補習班老師資質和教學方法要有深入細致的考察。
有個孩子曾經這么描述自己的生活:“周末,我不在補習班,就在去補習班的路上。”從初中開始,這個孩子就奔波于各種補習班,用她自己的話說,周六周日跟上學沒什么兩樣,甚至比上學還累。家長一口氣給孩子報了四個到五個的補習班,最后再報一個游泳班或者跆拳道班,號稱正好平衡了孩子的生活。
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徹底地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在從小學到初中這個成長的寶貴階段,缺失了自由思考、自主發揮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往往會缺失部分獨立能力,也會失去一些尋找自我愛好和特性的動力。
更令人焦慮的是,很多家長都選擇在臨近畢業的時間,給孩子報很多補習班,臨時抱佛腳,讓補習班的老師來承擔提高考試成績,這就使得補習班老師,使出渾身解數來教學生提分的竅門。
僅為提升成績的補習,是一種“短視近利”“揠苗助長”,多數補習學生不清楚所學,不知道“對,是為什么對,錯,是哪里錯”。 給公式、套解法是最快得分的捷徑,但也是扼殺思考的最有效管道!
為了考試而辦的補習班,急功近利,分析試題,預測考試范圍。傳道、授業、解惑,基本一個都做不到。但大部分家長疏于了解課堂詳情,出于跟風或者責任感就給孩子報了補習班。
“我們心里也很矛盾啊,一方面為了不讓孩子成績落后而去報補習班,另一方面也實在不知道補習班是不是有用。”對于明令禁止仍大行其道的補習班,學生家長們其實也有著自己的無奈。
前兩年,《華商報》曾報道,家長給孩子花8.5萬元上了一年半的輔導班,孩子成績沒提升反而下降。還有前段時間,上海市一項關于小學生的調查也打破了我們對輔導班原本的期待。該調查顯示,沒上過輔導班的孩子后勁更足。而此前,一項來自《揚子晚報》的調查中,在2015年高考中拿下江蘇省轄市文理科狀元的21名考生中,90%以上的孩子學前沒有參加任何學科輔導。
這是為什么呢?一位資深輔導老師曾表示,輔導班,如果作為學習中的捷徑,有時還是不走為好。因為在他眼中,僅為提升成績的補習,是一種“短視近利”“揠苗助長”。多數補習學生不清楚學的是什么,不知道“對,是為什么對,錯,是哪里錯。” 給公式、套解法是最快得分的捷徑,但也是扼殺思考的最有效管道!所以,補習班怎么上,如何選擇補習班,還要請家長好好考量,因材施教,針對孩子的問題,慎重思考,為孩子把好關,挑選合適的學校、老師和時機,最終讓孩子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女兒在解決了學習的興趣問題之后,學習道路就順暢很多。初中時,她自己提出要上學而思班,而且一定要上海淀區的。為此,我們就選了數學繼續上,間或上過物理以及寒暑假也繼續跟班上課。我曾經在班上聽過課,聽老師講題,感覺補習班的題給予了課堂內教學的補充,并且拓展了解題的思路,對提高解題能力有所幫助。
但是,到了高中之后我們就一個補習班也不上了。當時,女兒進了四中,一是四中的師資力量夠強,二是四中的學生資源同樣強。學生之間的“比學趕超”才是真正的競爭,所以我認為,只要將課堂上老師講的學好了就足矣了。
但是,不得不在這里吐槽中國教育的重大缺陷,那就是語文教學的問題。中華文化是中華璀璨文明的重要體現,背靠這樣寶藏的漢語教學,居然幾十年不變地是對課文段落大意以及中心思想的解讀。語文課,先是讀一遍課文,然后就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一年又一年就是重復著十幾篇的文章,就把中華文明的精華變成了最為枯燥無味的一門課,生生地毀了如此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女兒不喜歡語文,而我上學時也不喜歡上語文課,而是喜歡看小說,什么樣的小說我都看,甚至卷不釋手。
我們古老文明的祖先們,有多少文人墨客,創造了多少讓人過目不忘,愛不釋手的經典絕彩之文,對比這幾十年的語文教學,這不是一個笑話嗎?為什么,我們不能通過博采眾家的閱讀以及討論和爭鳴,加之創造的課堂給孩子一個豐富和精彩無比的語文教學,寫到這里,只能無語了。真心希望教育界能夠對此進行反思和修正,還我們一個精彩的語文教學。
唉,關于補習班以及教育,要說的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