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暉,楊彩蓉,吳承祖,劉繼政,李澤
(1.大理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2.大理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云南大理671000)
2010年至2013年大理市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分析
楊暉1,楊彩蓉1,吳承祖1,劉繼政1,李澤2
(1.大理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2.大理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云南大理671000)
目的:了解大理市2010年至2013年生活飲用水衛生微生物污染狀況,為水質衛生監督及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抽取大理市15個鄉鎮有代表轄區的監測點,每年于枯水期、豐水期采集水樣2次,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進行水樣的采集、檢測,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進行衛生微生物學評價。結果:2010年至2013年總共檢測水樣1 996份。3種水源類型微生物指標檢測結果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999,P<0.05),2010年至2013年豐水期水樣不合格率(43.76%)明顯高于枯水期(11.64%),χ2=81.130,P<0.05。結論:大理市2010年至2013年生活飲用水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總合格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合格率并不高,水質問題亟需改善。
生活飲用水;衛生微生物檢測與評價;大理市
水是人類生活的生命線,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活飲用水的安全直接關系到人體健康,改善生活飲水水質,保障生活飲水安全是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1〕。但水源性疾病在世界各國都經常發生,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是嚴重。飲水安全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戰略性問題〔2〕。據統計,我國2006年上報的傳染病中,介水傳染病占27.7%〔3〕。大理市地處云南省西南部,市區大約90%為市政供水,市政水管網不能到達的地方以單位自建設施集中式供水為主,農村則以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為主,且大理市城市和農村交錯,飲水問題錯綜復雜。而污染水源主要以微生物指標超標為主,但是也存在一些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超標問題〔4-5〕。因此本文對該市2010年至2013年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了解大理市生活飲用水衛生情況,保障人們的飲水安全。
1.1 一般資料抽取2010年至2013年期間大理市15個鄉鎮有代表轄區的監測點,每年于枯水期、豐水期采集水樣2次,采集出廠水,末梢水各1份,每年對部分桶裝礦泉水進行抽檢。水樣采集、保存、運輸及檢測分析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6〕進行。
1.2 檢測項目及評價標準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對樣品進行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的檢測;評價標準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進行評價〔7〕,即水樣中菌落總數小于100 cfu∕mL。總大腸菌群(NPN∕100 mL)為未檢出,耐熱大腸菌群(NPN∕100 mL)為未檢出,其中任何一項指標不合格即判定該份水樣不合格。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年度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2010年至2013年共對全市1 996份水樣進行微生物學檢測,4年期間共有不合格水樣383份,不合格率為19.20%;其中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的不合格率分別為2.66%、16.43%、16.13%,2010年至2013年各年生活飲用水不合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7.694,P>0.05)。見表1。

表1 2010年至2013年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
2.2 不同水源類型水樣微生物檢測結果末梢水檢測1 053份,不合格228份,不合格率最高21.65%,其次是出廠水,不合格率為21.23%,礦泉水不合格率最低為15.31%,3種水型檢測結果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999,P=0.002<0.05);出廠水的細菌總數不合格率最低,和其余兩項指標(總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檢測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9.723,P=0.000<0.05);末梢水總大腸菌群檢出率(20.61%)高于其他兩項指標(細菌總數和耐熱大腸菌群),檢測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 151.196,P=0.000<0.05);礦泉水細菌總數檢出率(0.56%)低于其他兩項指標(總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檢測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 37.891,P=0.000<0.05)。見表2。

表2 不同水源類型3項微生物檢測結果
2.3 不同月份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2010年至2013年期間,每年的6月份(除了2013年)、8月份(除2010年)及10月份(除2012年)生活飲用水不合格率均會出現小高峰,其中2010年的9月份,2011年、2012年及2013年的8月份生活飲用水不合格率為當年最高。見表3,圖1。

表3 2010年至2013年不同月份水樣微生物檢測結果

圖1 2010年至2013年不同月份水樣微生物檢測結果
2.4 不同水期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2010年至2013年豐水期水樣不合格率(43.76%)明顯高于枯水期(11.64%),χ2=81.130,P=0.000<0.05;并且4年間每年的枯水期水樣不合格率都明顯低于豐水期的水質檢測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水期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表明,1 996份生活飲用水中,不合格率19.20%,不合格率相對較高,部分生活飲用水受微生物污染嚴重。其中有生活飲用水水樣菌落總數高達1.3×108cfu∕mL。其原因可能是消毒設備的配置、使用管理不完善,直接影響了生活飲用水的衛生質量。結果提示了各管理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督促生產單位正確有效使用消毒設施,保障生活飲用水的衛生安全。
水中菌落總數可作為評價水質清潔程度和考核凈化效果的指標,總大腸菌群主要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糞便,可以指示腸道傳染病傳播的可能性。本次大理市不同水源類型水樣微生物檢測結果顯示,末梢水、出廠水和桶裝礦泉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其中末梢水較為嚴重,不合格率達21.65%,尤其是總大腸菌群污染嚴重,提示末梢水不僅可能受到了溫血動物糞便的嚴重污染,還可能受到周圍土壤的污染。結果提示各級監管部門應加強對末梢水的保護,防止末梢水污染,加強對末梢水的監督監測,同時落實水處理及消毒措施,將飲用水的微生物監測作為腸道傳染病流行的重要預警指標,這是避免水源性疾病暴發的關鍵。
數據分析表明,2010年至2013年受檢的生活飲用水不合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近幾年我室受檢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狀況并無明顯改善。2010年的9月份,2011年、2012年及2013年的8月份生活飲用水不合格率為當年最高,且2010年至2013年豐水期水樣不合格率(43.76%)明顯高于枯水期(11.64%);由于每年的8、9月份是云南的雨季,氣候潮濕,生活飲用水易受到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據報道,近20年來,飲用水污染導致水源性疾病暴發的事件中有69.10%是生物性污染事故〔8〕,因此在豐水期的雨季加強對飲用水的消毒處理,加強對飲用水的衛生監測是預防水源性疾病暴發流行的有利措施。
(1)加強對桶裝礦泉水水廠的監督管理,組織相關從業人員定期體檢,學習相關衛生知識,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檢修,以提高桶裝水的微生物指標合格率。
(2)加快陳舊管網改造,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持續不斷的加強對農村生活飲用水的水衛生知識宣傳教育,提倡農村集中式供水,落實消毒措施,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消除生活垃圾對水源的污染,確保廣大人民群眾飲用水的安全,加大對農村飲用水的監督和檢測工作力度,加強對村級管水業務人員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高度重視農村水傳播腸道疾病的地域分布和動態發展情況,防止腸道傳染病疫情的發生〔9〕。
〔1〕金銀龍,鄂學禮,張嵐.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判定標準》釋義〔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2〕李貴寶,周懷東,劉曉茹.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發展趨勢及特點〔J〕.中國水利,2005(9):40-42.
〔3〕張選強.韓城市農村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現狀調查〔J〕.職業與健康,2007,23(22):2080-2081.
〔4〕唐慧文.2010年安徽亳州市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監測分析〔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13,11(1):18-21.
〔5〕吳云龍.安徽池州市2007年飲水氟含量調查〔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08,6(1):25-27.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T 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測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 5749—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測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8〕李麗娟,梁麗喬,劉昌明,等.近20年我國飲用水污染事故分析及防治對策〔J〕.地理學報,2007,62(9):917-924.
〔9〕王敏.2013年農村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結果分析〔J〕.交通醫學,2014,28(4):347-348.
An 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Drinking Water in Dali from 2010 to 2013
Yang Hui1,Yang Cairong1,Wu Chengzu1,Liu Jizheng1,Li Ze2
(1.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Dali,Yunnan 671000,China;2.College of Public Health,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in Dali from 2010 to 2013,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 of drinking water.Methods: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dry season and rainy season twice a year from 15 representative jurisdiction monitoring sites of Dali which were randomly selected.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tested according to GB∕T 5750—2006,and sanitary microbiology evaluation followed GB 5749—2006.Results:Over the period from 2010 to 2013 1 996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tested.Th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types of water test dimens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11.999,P<0.05).Over the four years failure rate(43.76%)in rainy seas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11.64%)in dry season(χ2=81.130,P<0.05).Conclusion:The drinking water in Dali from 2010 to 2013 is inordinately polluted by microorganism to somewhat different extent.Though the qualified rate has an ascending trend year by year,yet it is still low.So water quality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drinking water;beverages microbe testing and evaluation;Dali City
R123.1
A
2096-2266(2017)08-0071-04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8.017
(責任編輯 董杰)
2016-01-29
2017-02-24
楊暉,學士,主要從事水質微生物檢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