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杰
看看這50位老人家
◎周明杰

在北京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柳蔭街社區,活躍著一支廣受歡迎的便民服務隊。這些平均年齡已達70歲的老人們,堅持義務為社區居民服務已經10年,好幾位老人的義務服務時間都超過1500小時。從夏天換紗窗到冬天裝煙囪、調試電暖器,從接電線到疏通下水道,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
柳蔭街社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后海南岸。60歲以上的老人已占常住人口的19.5%,很多是孤寡、空巢老人。這個社區又以平房院為主,沒有物業,家里燈泡壞了、水龍頭壞了,老人們弄不好。
家住小新開胡同的老黨員程國富注意到了這些問題。“我們社區里有很多熱心人,像金世崑、劉曉冬,平時都主動幫街坊鄰居修理電器、日常用品,只要我們好好組織一下,就能實現助危濟困的初衷。”
2007年4月25日,“柳蔭街黨員連心便民服務隊”正式成立。服務隊當時有50名成員,多數都是退休在家、六十歲上下的老年人。服務隊主要提供“四小”服務,即小土木、小水暖、小縫紉、小鉗電。
“10年前可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還燒煤取暖呢,鐵鍋壞了個把手、燒水壺漏了,都不舍得扔,我們就都給免費修理好了。”回想起服務隊剛成立那會兒,服務隊里的“小年輕”馬錚還印象深刻。隊員們都是熱心人,“人雖然老了,可想幫大家伙兒辦事的心還在”。便民服務隊也沒有要啟動經費,所有維修需要的設備、材料都是老人們從家里拿來的。
夏天給社區老人們釘紗窗,做雨搭,冬天安煙囪,服務隊的老人們還總主動找活干。隊長程國富發現居民和雖心的愛人患中風,癱瘓在床,經常看病就醫,還要進行康復訓練,但是院門口的臺階很高,出行非常困難。服務隊立即找來鋼管等材料,主動上門,給他們的院門安裝了一個U形的扶手,解決了病人出門的難題。
2007年冬天,服務隊得知社區有一個特困家庭的土暖氣常年不熱。隊員們主動上門,幫聲,74歲的金世崑心里美滋滋的:“老哥們兒在一起,日子也格外有滋味,就跟退休前在車間小組一樣,幾天不見就想得慌。”而他最開心的就是接到隊長派活兒的電話,“趕緊就屁顛屁顛地去啦,別的不圖,就覺得自己又有用處了,活得就有精神頭兒!”
從2011年起,服務隊定下每個月29日作為便民服務日,基本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理發、磨刀、小修理需求。“居民們助拆除了舊暖氣,重新安裝了幾組新的暖氣片和取暖爐,經過反復調試,終于解決了這戶人家冬季取暖問題。暖氣燒起來,這戶居民的心里也熱乎乎的。
便民服務隊的知名度大增,隊員們也都成了“社區名人”,聽到別人叫自己“服務隊的金師傅”,聽著玩具修理好后孩子們“金爺爺、金爺爺”的叫給我們反映的困難,我們都有登記。需要馬上維修的,我們隊員會第一時間上門服務。有的是大活兒,我們會協調好隊員,排好日期逐一上門”。
服務隊的副隊長劉曉冬,退休前是電器工程師,今年73歲的他是服務隊最忙的人之一。“全社區有8000多臺電暖器,每年幾乎都得他挨個兒調試。”馬錚說。社區里更換的電暖氣,很多老人不會用,尤其是定時器,第二年用的時候,程序肯定全都亂了,有的機器每年得調好幾遍,老劉忙得腳不沾地。有的定時器安裝位置特別低,調試的時候,劉曉冬都得趴在地上干活。
“定時器要是沒調好,電暖器開不了,電暖公司的人最快24小時上門,這么長時間,要是老人凍壞了可不得了。”同為老年人的劉曉冬,即便自己忙得沒時間喝水也都趕緊上門給維修。幾年下來,劉曉冬的電話號碼已經成了社區里的公號,甚至周邊社區的居民都給他打電話求助。
給居民義務提供維修服務時,老人們還千方百計給大家省錢。小區里彭師傅的輪椅壞了,家境困難的彭師傅不舍得換新的,在便民服務日的時候過來維修。金世崑拆開輪椅輪一看,輪子里的軸承磨壞了,滾珠都磨沒了,必須更換新零件。這種軸承跟自行車的軸承不一樣,在修車攤、普通五金店里都買不到。
服務隊的孔繁瑞和唐炳林兩位師傅馬上騎車去西四到處打聽,終于在一個五金店里找到了合適的配件。“那天是38℃的高溫,七十多歲的老哥倆忙活半天。一個軸承,人家店里只要12元,老哥倆這一通砍價,愣是8元給買下來了”。安上新軸承,彭師傅的愛人一推就驚了:“老彭,你咋變輕了,這輪椅太好推了!”
程國富說,老隊員們也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理解老人們過日子能省則省的想法,都想著給大伙兒多省點錢。
自從換了電暖器之后,有的居民家里定時器經常壞。最開始的時候,劉曉冬盡量給修理好,實在不行,他就滿市場給居民們淘替代品。“國外那個零件,換一個得將近三百元,就是國內的也得一百多元,你要是找老劉,不到一百就能搞定。”馬錚對劉曉冬的技術和耐心佩服得不行。
“能給別人幫上忙,聽別人一句感謝,我們由衷覺得開心,感覺自己不算老,還能做一些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只要還有一口氣,義務服務咱就繼續干。”金世崑的一句感慨,說出了便民隊里所有老人的心聲。
摘自《北京晚報》圖/劉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