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懸疑推理醫生
◎胡征和

醫學本來就復雜,而神經醫學可謂是復雜中的復雜。首都醫科大學的博導陳擁軍教授,從事神經科臨床研究業已三十五載。有一次,一群弟子問他,陳教授,你看那些復雜的病例靠的是什么?
陳教授說,醫生看病,有時候就像作家,要能夠把一個病的故事線連起來說清楚。當醫生拿了一張CT,拿了一張核磁,就需要看到一個病灶,能解釋它的癥狀、表現以及體征什么的;如果解釋不了,那肯定是診斷出了問題,這個時候醫生就得像作家寫推理小說那樣,要看病人從發病那天開始,如何一步一步演變解讀到今天的后果,如果這個故事的線索聯系不起來,怎么也講不通,那診斷肯定出問題了。
可能怕弟子聽起來有點玄,陳教授信手拈來他親歷的一個病人故事,幫助他們消化吸收。
幾年前我看過的一個小伙子,二十幾歲,他的癥狀是:有一天在家里邊突然出現炸裂似的頭痛,感覺是一生中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疼痛。他在當地醫院做了個頭部CT,醫生告訴他腦袋里邊出血了,是在腦的表面,醫學上叫蛛網膜下腔出血,如果按照一般的醫學故事去講,蛛網膜出血的百分之九十的原因是動脈瘤,就是動脈上鼓了一塊瘤子出來。所以當地的醫院很快給他做了一個腦血管造影,結果真的發現動脈瘤,他們就給他做了手術。手術之后小伙子就回家了,醫患雙方都以為沒有問題了。然而,這個故事的后邊還是出了故事。一個月之后,小伙子再次出現炸裂似的頭痛,他又回到那個醫院,醫院又做了CT,發現還是有血,再做一個造影,造影發現這一次出了大問題,他不是一個動脈瘤,而是出現了五個動脈瘤。小伙子轉而找到我給他看病。我就想啊,一個多月之后,他的動脈瘤就從一個變成五個,這個故事造成的結果從醫學角度看是講不通的,所以我就開始問他,你能告訴我在你病前的半年還有什么意外嗎?還得過什么病嗎?
小伙子沉思了一下,講起了他的故事:兩個月前,我受過一次傷。那次,我跟父親在一個餐館吃飯,那個餐館的旁邊有人在打架,我就站起來去勸架,結果被對方的刀子誤傷了上臂。我當時看傷也不重,就到醫院包扎了一下,兩個星期就好了,我也沒有多在意。可是,半個多月后,老是低燒,年輕嘛,也能扛得住,也沒當回事。
聽了小伙子的這番話,我就寫故事了。我把這個故事的線重新捋了捋:從第一次腦出血往前推兩個月,因為刀傷,后面有了低燒,再后來是第一次動脈瘤,一個月后的第二次動脈瘤。
這個故事每個情節之間的線是怎么連在一起的呢?接下來,我就要重新書寫出這個故事的內在邏輯,要像寫懸疑推理小說一樣,步步關聯。我在辦公室查文獻,邊看邊想,差不多兩個小時溜走了,我興奮地站起來,我的懸疑小說完成了。小伙子挨了刀子,他只是到醫院簡單地包扎了一下,殊不知受到了細菌感染。
他不知道,但細菌挺得意的,順著血管就深入到了心臟,使心內膜感染,造成了感染性心內膜炎,成團脫落,脫落到腦子里面就腐蝕了血管,形成一個動脈瘤。
病情診斷清楚,治療就非常簡單了。給他輸了三個星期的消炎藥——病人不但不受折磨,花錢還少。后來復查,所有動脈瘤都消失了,且一直沒有復發。
聽了導師的故事,弟子們被深深吸引,原來,看病的過程,也是一種邏輯推理,把一個故事寫完整的過程。弟子們暗自發誓,當好醫生,做會寫故事的作家。
摘自《意林·上半月》2017年第5期 圖/梁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