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
調諧人體小環境
◎路志正

莊子在《養生主》的開篇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講的既是做學問的道理,也是養生的道理。治病也是這樣。現在每年都會出現幾十種新病種和舊疾病的新亞種,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通過的新藥每年也有上千種。但是藥品研制的速度依然趕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這就是以有限的研發力量,去追逐無限的新疾病。
前幾天還有一個醫生感慨地說:“要是有一種能夠自動研發新藥的機器就好了,出現一種新病毒,馬上能研制出一種新藥。”這種幻想中的機器能否成為現實?
這樣的機器早就出現了,那就是人體。例如抑制病毒用的干擾素,最初就是從人體的淋巴母細胞和白細胞中提取的。病毒入侵人體,人體自然產生出抗病毒物質。天地生人的時候,就已經讓人體成為一個包含檢測、研發和制造等諸多功能的大制藥廠了。
人體“研發藥品”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需要做什么呢?那就是提供原材料、暢通渠道、清理生產垃圾,這樣就夠了。越俎代庖的治療方式,事倍功半不說,還會損害人體這個天然制藥廠的生產積極性。
人體這個大制藥廠,有時候也會失調,這個時候怎么辦?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說得很好,那就是“宏觀調控”。不是直接干涉,而是通過調節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暢通氣機,消除痹阻,讓人體自然恢復驅邪除病的功能。這種方法最大的優點是什么?那就是省力。這里存在一個杠桿效應,可以四兩撥千斤,你只要用很少的力,就可以收到很大的功效。同時,它也不會破壞人體自身的機能,所以副作用和后遺癥都很少。
2003年SARS流行時,我們也曾提出過類似的觀點。2003年5月8日下午,吳儀副總理與在京的知名中醫藥專家舉行座談會。當時我坐在右邊第一位,我很激動,發言說:單靠中藥治療“非典”是片面的,一定要中醫直接參與防治“非典”,中醫要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線,根據病人的情況,診斷、立法、處方,然后煎服方能收效。后來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防治非典的經驗推廣到香港,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贊揚,證明了中醫參與的必要性。
中醫藥針對的目標從來不是單純的疾病,不僅僅是病毒,更重要的是人體綜合抗病的免疫力。醫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宏觀調控,既看到直接引起疾病的病因、病證,又要看到機體整體的綜合抗病能力,既看到局部又看到整體,既強調驅邪又強調扶正。
2007年冬天,一個東北的小孩子持續發燒,當地的西醫院就用了大量的抗生素,燒也沒退下來。又做了大量檢查,一直診斷不出是什么病,醫院就懷疑是血液病。家長急了,帶著孩子到北京求治。我們只用了三劑健脾袪濕的藥,高燒就退了。
眾人嘖嘖稱奇,都問是怎么治好的,孩子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其實我看的不是這孩子的病,而是他脾虛濕阻的內環境。我國現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子女,從小嬌生慣養,飲食偏嗜,又貪食冷飲,脾陽受損,濕氣淤積體內。冬天的時候,受到風寒外邪的入侵,就容易發高熱。你說孩子體內有病毒么?有細菌么?當然有,但是如果不調節改善患者自身內環境的平衡,不能發揮機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就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用抗生素也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我一看孩子舌體胖大,舌質暗紫,舌苔多而且黏膩滑潤,再一把脈,就判斷出他的病機在于脾陽受損,濕濁內盛,用了健脾袪濕的藥,自然效果很好。對于這種發燒,吃點芳香化濕之類健脾袪濕的藥物,亦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有經驗的果農都知道在橘樹行間種植一些藿香,能夠防止螨蟲害。藿香的作用并不是直接殺死螨蟲,但是藿香能為螨蟲的天敵長期提供食料和生息場所,增加橘園螨蟲天敵的數量,從而控制螨蟲為害。
中醫治病的方法也是如此,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就是“無問其病,以平為期”,關注的是人體自身小環境的陰陽平衡,以及這個小環境與自然界大環境之間的調諧。
摘自《首席國醫大師路志正養生筆記:無病到天年》云南科技出版社 圖/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