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高守君
(1.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雅安 625000;2.雅安市人民醫院,四川 雅安 625000)
不同護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對比研究
李 婧1,高守君2
(1.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雅安 625000;2.雅安市人民醫院,四川 雅安 625000)
目的探討不同護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護理,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護理前心功能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左室舒張末內徑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心輸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數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肌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優質護理模式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不同護理模式;心肌梗死;臨床效果;心功能
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具有發病突然、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點,發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增加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疾病發生率,嚴重者將威脅患者生命[1]。同時,部分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護理方法,并未考慮每一位患者實際情況,護理缺乏針對性[2]。研究表明:將優質護理模式用于心肌梗死患者中效果理想,能提高患者心功能,促進患者恢復,但是該結論有待驗證。為了探討不同護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選取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0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 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 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54.31±4.68)歲;梗死部位:前壁12例,下壁15例,其他3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55.91±5.03)歲;梗死部位:前壁11例,下壁14例,其他5例。入選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關于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標準,均經過生化、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本課題在倫理委員會批準、監督下進行,患者對治療方法等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向患者及家屬宣傳、教育心肌梗死相關知識,讓患者對疾病治療方法、護理模式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并且加強患者飲食、常規等護理干預,充分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模式:(1)心理護理[3]。心肌梗死發病相對急促,多數患者發病前、后心理波動較大,入院后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加強患者心理評估,讓患者對疾病、治療方法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內心的負性情緒[4]。(2)環境護理。入院后護士應為患者安排舒適的住院環境,保持病房具有良好的通風,病房內盡可能保持柔和的光線,盡可能減少強光刺激,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提高住院舒適感[5]。(3)生理舒適護理。入院后護士為患者給予鎮靜劑或鎮痛劑,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根據每一位患者實際情況加強患者體位護理,護士可以定時幫助患者按摩背部,四肢輕微活動等,盡可能促進局部血管擴張及循環。采用超聲心動圖對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指標進行評估,包括:左室舒張末內徑、心輸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數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心功能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左室舒張末內徑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心輸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數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參數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參數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與治療前相比,bP<0.05
組別 時間 左室舒張末內徑(mm) 心輸出量(L/min) 左室射血分數(%)觀察組(n=30) 護理前 64.24±3.12 3.12±0.24 35.63±2.21護理后 45.74±2.31ab 3.98±0.34ab 55.31±2.45ab對照組(n=30) 護理前 65.12±3.15 3.11±0.23 35.41±2.19護理后 50.12±1.43b 3.50±0.29b 43.45±3.41b
心肌梗死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病后臨床表現為劇烈的胸骨疼痛、心律失常、心臟功能衰竭等,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部分患者發病后由于缺乏理想的護理方法,導致預后較差。近年來,優質護理干預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6]。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左室舒張末內徑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心輸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數大于對照組(P<0.05)。優質護理是臨床上常用的護理方法,該護理模式能緩解由于疾病引起的生理不是,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不適狀態,能從患者心理、生理及環境等多角度、全方位為患者護理,能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護理,降低臨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優質護理模式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1]劉 琦,張 奇.軍綜合性護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3):68-71.
[2]陳建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易疏忽環節及對策[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2,19(3):191-192.
[3]藍雪花,李 靜,羅秀芬.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情緒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4,4(22):117-118,121.
[4]畢春暉,譚 霞,尹淑華,等.舒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6):33-35.
[5]廉玉蓉,楊風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間對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及遠期預后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2(11):1441-1443.
[6]李維群,馮麗華.舒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防便秘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3,42(19):2305-230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