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香
(濟南軍區總醫院,山東 濟南 250031)
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分析
陳明香
(濟南軍區總醫院,山東 濟南 250031)
目的探討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收治的3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對照組,術后實施常規護理;將我院2016年收治的3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實施術后集束化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護理7天后的凝血功能及臨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及臨床護理滿意度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7天后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集束化護理對于預防腦出血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集束化護理;腦出血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
腦出血是一種自發性的腦出血,其致死率與致殘率相對較高。目前臨床上現階段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式,通過腦室引流、開顱血腫清除等形式,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1]。但手術后患者長期臥床治療,肢體的活動受限,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2]。腦出血手術后的護理對于患者的預后康復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解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本研究將我院2016年收治的3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集束化護理,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擇的60例研究對象均經CT和MRI檢查證實腦出血,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模糊、語言功能障礙以及嘔吐等,排除有其他心血管和臟器的疾病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排除有下肢靜脈血栓史患者。我院2015年收治的3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2.13±5.41)歲,小腦出血9例,丘腦出血13例,皮層下出血6例,其他2例;我院2016年收治的3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34±4.27)歲,小腦出血8例,丘腦出血14例,皮層下出血5例,其他3例。兩組患者在出血部位、性別、年齡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腦出血手術治療。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基礎護理、病情觀察以及肢體功能康復護理等;觀察組在術后應用集束化護理。集束化護理將臨床上論證的對患者疾病治療結局有益處的護理措施進行融合,形式一系列的護理干預措施,護士在操作中必須執行這些護理措施。飲食護理:術后飲食以流質為主,多食用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進食纖維素和維生素高的飲食,減少便秘的發生。病情觀察與監測: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凝血化驗指標。護士在護理時觀察患者下肢皮膚情況,注意其膚色和彈性。早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士每天為患者進行腳踝部的活動,指導患者家屬掌握正確的下肢按摩方法,協助患者進行下肢的被動訓練。早期預防康復中應循序漸進,防止損傷。
1.3 觀察標準
臨床護理滿意度問卷由研究者自制,其總分值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滿意度越高。觀察并記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指標。觀察記錄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人數與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比較(±s,)
組別 n APTT TT PT觀察組 30 28.74±2.13 14.37±1.32 13.27±1.23對照組 30 28.61±2.01 14.46±1.35 13.55±1.41
2.2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 30 92.36±4.78對照組 30 80.15±3.15
2.3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觀察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3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n(%)]
集束化護理是指一組的護理措施,并且其中的每一項護理措施均經過臨床大量的臨床論證,對患者的疾病預后有重要作用[3]。聯合應用一組護理措施其護理效果遠高于單個護理措施。它在臨床應用中能夠有效的提高臨床護理效果,且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4]。腦出血患者在術后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在于術后的制動和活動障礙、長期藥物應用的刺激以及凝血機制的障礙。腦出血患者術后集束化護理的應用將患者可能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進行羅列,在執行護理措施中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其護理措施不具有強制性。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集束化護理能夠有效的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確保正常的機體凝血功能的運行,促進臨床護理滿意度的提升,有助于樹立良好的臨床護理形象。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在腦出血患者術后的應用可有效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改善術后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1]王 燕.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7,36(2):144-147.
[2]王 衛.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3):333-335.
[3]黃珍影,林芳芳,包章麗,等.淺析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7):223-225.
[4]楊 浩,張 崢.集束化護理對腦出血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1):171-172.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