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張惠榮*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湖北武漢430030)
個性化延續護理方式對喉癌切除出院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張 丹 張惠榮*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湖北武漢430030)
目的探討個性化延續護理對喉癌切除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60例我院2013-2016年行喉癌切除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在出院時行健康指導,電話干預,出院后定期隨訪,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記錄患者手術方式、呼吸、語言、吞咽程度的個性特征,增加不同手術部位、不同個體的不同干預手段,采用QLQ-C30調查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調查,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結果 個性化干預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全喉切除患者在出院后增加個性化干預的延續護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全喉切除患者;個性化;延續護理;生活質量
延續護理是醫學模式進一步發展形成的新型護理模式,它主要從整體的角度著手,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并記錄患者的感受與問題,然后把收到的信息就行分類、匯總、分析,最終選擇適當的方法對患者行細致指導。喉癌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5.8%-7.4%[1]。當喉癌侵犯喉咽及頸段食管時須行喉全切術,全喉切除術后除了終生留有造瘺口或帶氣管套管導致患者個人形象紊亂,同時呼吸、溝通、吞咽方式改變,睡眠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由于患者出院后對疾病知識的缺乏,疾病康復依從性下降,導致預后延期,生活質量下降,嚴重者出現并發癥[2]。為此喉癌病人的出院并不意味著醫療服務的結束[3]。本文主要研究這種個性化干預方式的延續護理對提高喉全切除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2016年收治的60例行全喉切除術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在48-67歲,平均年齡56.5歲。按照隨機、對照、雙盲的原則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均衡分布,可以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出院時給予常規出院指導,并定期電話隨訪,持續6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①在患者出院時詳細記錄患者手術方式、語言功能障礙、吞咽障礙的程度、呼吸管理能力即建立患者檔案,檔案內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齡、家庭住址、聯系電話、出院記錄、吞咽困難程度、語言溝通方式、氣管套管及造瘺口情況等對患者進行差異化健康教育,使其全面了解疾病康復相關知識和相關自我護理措施。如評估患者手術范圍不同,訓練食管發音生理、心理接受度、難易度,和患者一起進度控制;氣管套管清洗消毒方法及氣管造瘺口的自我照護方法、有效咳嗽、家庭氣道濕化方法差異性等②對每個患者差異性重點問題發放家庭護理手冊,并劃出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補齊因家庭自我照護中的遺漏問題③告知患者及家屬加入本病房建立的喉癌延續護理QQ群,隨時解答和解決患者及家屬的不同個性化疑惑,根據不同疑慮問題,給予觀看自我照護視頻④居家護理:對居家解決困難的個別問題,前往患者家中觀察患者氣管套管及造瘺口自我護理情況;指導患者食道發音或者電子喉發音;造瘺口的修飾等⑤告知喉癌專病醫生坐診時間,督導患者定期復查⑥定期組織護患或患者交流會,有目的請不同術式,同一疾病恢復快速的患者談居家護理體會,使患者在互相交流中克服心理上的、生活上的困難,取長補短,重拾自信,增加歸屬感,提高自身生活質量。
1.3 效果評價標準
采用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問卷量表(QLQ-C30)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調查,調查表主要包括軀體、角色、認知、情緒、社會功能等五個維度通過極差變化法將得分轉換為百分制,分數越高證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護理總體滿意度采用我院專家共識后設計的患者術后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50分為非常滿意,45-49分為滿意,<45分為一般。其中滿意率為(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調查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出院時和出院6個月問卷調查表,在出院6個月經個性化延續護理后,觀察組病人其各方面指標較出院時有顯著改善,且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P<0.05 )。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QLQ-C30評分比較(n=30)
2.2 兩組患者護理總體滿意度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觀察組病人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延續護理是護士對患者在疾病康復過程中提供家庭隨訪服務和詳盡的出院實施計劃。臨床上喉癌術后生活質量逐漸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本文對我院60例全喉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結果顯示,試驗組行個性化延續護理后,其軀體、角色、認知、情緒、社會功能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護理總體滿意度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因此可以看出個性化延續護理是行喉全切除術患者出院后,把醫療護理服務體系延伸到醫院以外,由此可以解決患者出院后護理不周等問題。同時給予患者全方面的關心和理解,引導患者主動參與治療方案的制定和調整,提高患者接受護理、治療的主動性,加快喉癌患者健康恢復速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規范了護理的操作流程,全生命周期護理質量得以提升,贏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表2顯示護理滿意度大大提升。
個性化延續護理的實效性,在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抽樣范圍有限,樣本的代表性和隨機性有待考量或需進行更大范圍的樣本驗證。另探討個性化延續護理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工作各時間段整合和安排,來逐步建立健全延續護理規范的整合模式,為醫護人員提供延續護理方式的借鑒。

表2 觀察組合對照組護理總體滿意度比較(n,10*-2)
[1]田勇泉,孫愛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16
[2]劉澤琴,李燕,覃剛等。延續護理對喉癌患者生存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2):1103-1104.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Patient safety solution[R/OL]. (2007-01-03):[2015-08-05].
本文編輯:張 鈺
ISSN.2096-2479.2017.21.147.02
張惠榮 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