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甜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血液內科,江蘇 南通 226001)
PICC置管后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分析
馮 甜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血液內科,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分析針對性護理法對于預防PICC置管后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4例接受PICC置管的惡性白血患者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7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針對性護理,并分析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不良反應較少,護理滿意度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實施PICC置管者應用針對性護理,可提升護理滿意度,減少護理后靜脈血栓發生率,值得進一步推廣。
PICC置管;靜脈血栓形成;護理干預;效果
本文全面分析PICC置管后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要點以及臨床效果,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PICC置管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針對性護理干預對于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性,總結護理要點,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PICC置管者為研究對象,經診斷患者為惡性白血病者。年齡18.52~48.52歲,平均年齡(20.31±2.33)歲,男30例,女24例。依照就診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7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針對性護理,具體如下。
1.2.1 置管前評估
對患者實施置管前,需要全面了解其血管以及身體情況,確認無PICC置管禁忌癥后,結合臨床規范,進行置管工作,全面提升穿刺成功率?,F如今,臨床上通常使用超聲引導PICC穿刺,使用此法可全面觀察患者血管狀態,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組織受損率,方便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置管過程中規避分支靜脈和靜脈瓣,降低并發癥發生率[1-2]。
1.2.2 置管后護理
首先告知患者盡可能避免插管側肢體受壓,可結合現實情況增加插管側手部活動度,進而全面提升上肢血液回流速度,減少血栓形成率。在此同時,也要積極觀察患者身體反應情況[5],反復告知患者倘若置管側肢體出現疼痛、酸脹等不良現象時,應在第一時間匯報護士,以方便及時處理。其次,醫護人員要明確穿刺位置,在實施穿刺過程中,應注意導管尖端要抵達上腔靜脈,避免出現導管移位現象。完成置管后1周應加強護理力度,積極觀察并記錄患者穿刺部位皮膚顏色和溫度,測定臂圍,結合其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肢體活動,防止血栓形成。最后,要使用含有肝素的鹽水封管,觀察患者凝血功能,倘若患者帶管出院,應加強對其PICC置管維護知識教育,叮囑其定期復查。
1.2.3 置管后血栓形成護理
如果完成PICC置管后,患者出現肩頸腫脹,酸困等癥狀時,應懷疑為靜脈血栓形成。第一時間使用X光排片確定管端部位。遵循醫囑,對患者開展溶栓、抗凝等治療,在患者實施有關操作過程中,應積極觀察其是否存在皮膚黏膜出血等現象。實施血常規以及生命體征檢查,了解患者意識和瞳孔變化以及是否存頭部不適等不良情況,如果醫院條件允許,可在溶栓前放置靜脈過濾器[3]。
1.3 觀察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PICC置管后靜脈血栓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滿意度(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n(%)]
2.2 靜脈血栓發生率對照組發生靜脈血栓4例,發生率為14.81%;觀察組發生靜脈血栓1例,發生率為3.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當前,PICC置管已經成為了一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其在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并發癥發生率。靜脈血栓為常見并發癥類型,一旦發生此癥,就會嚴重影響疾病治療效果。所以說,在對患者使用導管過程中,應當做好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工作。
置管前,完成基礎性評估,查看患者是否適合置管。在此同時強化監測力度,避免發生深靜脈血栓。如若發生,要在第一時間遵循醫囑,為患者開展溶栓等規范性治療。
在實施該項工作過程中,應嚴格遵照標準溶栓法實施干預,以免引起不良反應。這一點對于存在出血傾向和栓子脫落的患者來講,尤為重要。本次實驗結果顯示,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不良反應較少,護理滿意度高(P<0.05)。
由此可見,對于實施PICC置管者應用針對性護理,可提升護理滿意度,減少護理后靜脈血栓發生率,值得進一步推廣。
[1]李學勤,陳 虹,王 緣.集束化干預預防PICC置管患者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4,29(5):94-96.
[2]郭叢蘭,王 芳,陳 燕,等.PICC置管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8):1718-1719.
[3]王 莉,田 靜,杜凌艷,等.腫瘤患者PICC置管后發生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1):2992-2995.
本文編輯:張 鈺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PICC cathe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analysis
FENG Tian
(Hematology Department of Hospital Aff i liated to Nantong University,Jiangsu Nantong 226001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pertinence nursing method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PICC catheter clinical valu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54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eukemia who underwent PICC cathet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each with 27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argeted nursing on the basis, and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high, the data exist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ICC catheter, the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nursing, can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nursing,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PICC catheter; Venous thrombosis;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effect
R472.9
A
ISSN.2096-2479.2017.21.168.02
馮甜(1984-),女,江蘇南通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