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結玲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廣東 佛山 528000)
個性化護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中的應用
劉結玲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討論個性化護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4月到2016年2月入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并隨機分為對2組,各45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針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肝功能和血糖生化指標。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肝功能指標明顯下降,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血糖生化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個性化護理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相關指標,值得推廣應用。
個性化護理;慢性乙肝病毒肝炎;2型糖尿病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作為當今社會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我國100個人中就有9個人攜帶表面抗原,每年發病率遞增,病癥處于活動期的患者,因肝細胞的損失產生糖代謝障礙,引發糖尿病[1]。該類疾病病因復雜病情反復,且這一病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就。除了常規的臨床治療措施,加強對該類患者的有效護理也至關重要。因此本次研究對常規護理模式和個性化護理模式進行對比分析,并就肝功能指標和血糖生化指標結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出2015年6月到2016年2月入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患者并分為2組,各45例。患者年齡30.5~74.2歲,平均年齡(43.57±6.48)歲,發病時間均1年以上。2組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2000年9月確定的CHB診斷標準,②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①無精神上的疾病,②合并甲狀腺機能障礙類疾病,合并丙型、丁型肝炎。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我院對該類病患心理、飲食、用藥和運動的常規護理方式。
觀察組針對病患進行病情、病程和并發癥情況等情況進行分類。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針對性的制定護理方案,并根據病情變化進行適應性的方案調整。①心理干預:向患者傳導疾病的知識,樹立正確認識,緩解患者緊張心理,使患者保持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②根據病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適量給予患者營養套餐,嚴格控制患者的蛋白、糖和鹽的攝入。③用藥指導:護理人員熟知各類藥物副作用,密切監測患者用藥后的情況;④家屬指導:針對患者家屬進行疾病知識的傳播,并教導家屬使用儀器的正確方式。
1.3 觀察指標
①肝功能指標:檢測指標包括ALT和AST;②血糖生化指標;對患者進行護理前后的血糖生化指標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研究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的對比采取x2檢驗,組間比較通過t值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差異顯著。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肝功能比較
根據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肝功能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肝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肝功能比較(±s)
注:與護理前對比,#P<0.05
AST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23.21±16.92 45.08±18.47# 113.45±18.32 49.91±14.86#對照組 124.76±17.43 88.17±20.88# 114.97±20.63 78.29±17.30#組別 ALT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血糖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糖生化指標指標改善更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血糖生化指標比較(±s,mmol/L)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血糖生化指標比較(±s,mmol/L)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生化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血糖 7.41±2.07* 8.65±2.46糖化血紅蛋白 8.07±1.73* 8.96±2.09甘油三酯 2.14±1.04* 3.67±1.31總膽固醇 1.97±0.85* 3.46±1.47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乙肝合并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肝功能損害導致血糖代謝障礙引起糖尿病,該病癥治療難度大,時間長,在治療過程患者易出現緊張、消極等不良情緒,降低患者配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療效[3]。所以在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這一病癥過程中除了采取正確的治療,患者的護理模式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當前臨床醫學的研究,個性化的護理模式在眾多護理模式中脫穎而出,受到醫生、患者和家屬的重視和肯定[4]。本次研究針中對觀察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進行動態監測,通過監測對患者的護理方案進行動態調整,保證護理方案與患者的契合,同時安排專業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傳導,解除患者對本身疾病的疑惑,加強與病患的溝通,不僅使患者感受到了重視,也加強了患者與醫護人員的聯系,使醫護人員獲得了患者的信任,更有利于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5]。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肝功能指標和血糖生化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從心理、生理角度上對患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提升了臨床效果,值得廣泛推廣。
[1]楊 揚,藍紹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預后因素分析與生存質量評價[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04):308-309,312.
[2]王菊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抑郁及壓力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03(2A):20-22.
[3]柴 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21):153-155.
[4]王志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護理[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16):221.
[5]解亞杰.綜合護理干預對丙肝合并糖尿病抗病毒治療患者血糖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6,(35):139-142.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2.20.02
劉結玲(1982-),女,廣東三水人,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