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錫濤,宇 峰,王 維,王 佩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廣東 韶關 512000)
插入式自體下頜骨在牙槽骨增高修復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譚錫濤,宇 峰,王 維,王 佩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廣東 韶關 512000)
目的 評價插入式自體下頜骨在牙槽骨增高修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82例牙槽骨缺損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1例。研究組給予自體下頜骨移植修復,對照組實施生物材料骨再生誘導技術。對比2組患者的牙槽骨修復高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修復后美學效果及修復后牙槽骨安全性。結果 研究組術后牙槽骨修復高度、并發癥發生率、修復后美學效果與修復后牙槽骨安全性數據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插入式自體下頜骨應用于牙槽骨增高修復中,具有增高牙槽骨高度、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修復美學效果、優化牙槽骨增高修復安全性的優點,是一種有較高應用價值的修復方式。
插入式;自體;下頜骨;牙槽骨;修復
自體骨移植修復作為現階段臨床常用的針對牙槽骨缺損修復的移植技術,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成骨細胞的活性,繼而對患者的牙槽骨修復起良好的應用作用[1-2]。而插入式自體下頜骨是近年來發展并受到廣泛重視的移植材料,在牙槽骨增高修復中存在著一定的應用價值。本文探討插入式自體下頜骨增高修復牙槽骨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實施增高修復治療的82例牙槽骨缺損患者,均為牙體或牙列缺失伴有牙槽骨萎縮需行種植牙修復。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34~54歲,平均(40.94±3.75)歲;術前牙槽骨骨高度為(8.61±2.39)mm。對照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35~55歲,平均(41.37±3.53)歲;術前牙槽骨骨高度為(8.59±2.37)mm。2組患者性別、年齡、術前牙槽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研究組實施插入式自體下頜骨移植增高修復牙槽骨術。對患者實施鼻腔氣管插管麻醉,按照實際所需增加的高度設計口腔前庭溝黏膜位置的水平切口,使下頜骨體部顯現出來,使用擺動鋸于下頜骨體上1/3和2/3的交點處行水平骨切開,于骨切開線兩端切開垂直骨,骨間隙形成后使用彎形骨膜分離器經骨間隙將舌側下方的黏骨膜分離(為確保術區血運,不應將牙槽脊頂骨膜剝離)。然后將抬高骨塊剝離,受區制備結束。按照骨間隙的高度和長度,選擇自體下頜骨外線區域骨組織,對其進行修整,塑形,表面電鉆打孔,以實現去皮質骨化,將其插入受區牙槽骨間隙,下頜骨體采用結扎鋼絲結扎固定。同時將唇頰側黏膜剝離,以松弛術區創口,縫合創面。為避免術后感染,應用二聯抗生素治療,對術區局部冷敷24~48 h,并行口腔專科護理。1周后將口內縫線拆除,3個月后拆除結扎鋼絲。
對照組給予生物材料骨再生誘導技術修復手術。局部浸潤麻醉后,將設計方案確定位置的黏骨膜瓣切開,在暴露相關骨缺損區后實施堆敷人工骨粉操作,最后行無張力縫合。術后實施常規抗感染措施,并注意觀察成骨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術后隨訪8個月,比較2組牙槽骨骨高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修復美學效果及修復后牙槽骨安全性。
術后并發癥包括局部感染、流膿、感覺異常。
修復美學效果以不滿意、良好、滿意3個等級進行評價,總滿意度為良好與滿意的數據總和。
修復后牙槽骨安全性通過評價患者的牙齦指數、出血指數、移植4個月后牙槽骨穩定性獲得。牙槽骨穩定性判定則以本院自制的牙槽骨增高修復術后穩定情況評價結果為主要依據,評價內容包括患者咬合張力、咬合程度等,0~100分范圍內,患者評分越高,表明其牙槽骨穩定性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2.1 2組患者牙槽骨骨高度對比
2組患者接受牙槽骨增高修復治療后其牙槽骨高度均有明顯改善,研究組牙槽骨高度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前術后牙槽骨骨高度對比
2.2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P=0.04與對照組比較。
2.3 2組患者修復美學效果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修復美學效果滿意度對比
*P=0.02(χ2=4.98)與對照組比較。
2.4 2組患者修復后牙槽骨安全性對比
研究組牙齦指數、出血指數均低于對照組,牙槽骨穩定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修復后牙槽骨安全性對比
種植牙為一種臨床常用的缺牙修復方式,因種植體與患者牙槽骨緊密結合,可有效地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優化患者的修復穩定性[3]。患者牙槽骨情況對種植效果有直接的影響。生物材料骨再生誘導技術是一種利用人工骨粉為新骨沉積提供有效支架的牙槽骨缺損修復方案[4],可對間充質細胞起誘導作用,使其逐漸轉化為成骨細胞,并可避免移植修復手術中多開手術切口的需求,從而減少對患者的損傷。但同時也存在成骨質量難以控制、易被吸收、難以保持長期穩定性、膠原膜致使術后創口裂開等現象,可見單獨使用難以獲得對牙槽骨修復的良好期望效果[5]。自體骨移植是一種可保留原有骨細胞因子、誘發新生骨良好形成的骨移植技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插入式下頜骨在實際應用中手術切口較小,且加之其血運豐富,頜面骨抗感染能力強[6],所以手術難度較低,繼而也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由于下頜骨部分與牙槽骨的骨質類型具備較高的相似性,骨量也較大,因而其在增高修復手術中產生的免疫排斥反應較低[7],從而有效地提升了移植骨與牙槽骨的融合度,并提高其移植的安全性。且在穩定性良好、并發癥影響小等因素下對患者的修復美觀效果也形成了較為積極的影響[8]。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研究組牙槽骨高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修復美學效果滿意度、牙齦指數、出血指數、牙槽骨穩定性等數據均優于對照組。總之,應用插入式自體下頜骨移植增高修復牙槽骨術修復牙槽骨缺損,具有增高牙槽骨高度、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修復美學效果、優化牙槽骨增高修復安全性的優點,在臨床上是一種有較高應用價值的修復方式。
[1] 文民,彭紹斌,金樹人,等.自體頦部骨移植并種植體修復前牙槽骨缺損的應用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4):702-703.
[2] 丁建勇,魏琳,郭家平.不同類型骨移植材料修復牙周牙槽骨缺損[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16):3033-3036.
[3] 王興,劉洪臣.自體骨移植修復種植位點骨缺損的研究進展[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16,17(1):49-52.
[4] 李康,陳淑萍,謝春,等.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種植修復口腔頜面部創傷后牙缺失伴骨缺損的臨床研究[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6,21(3):124-127.
[5] 杜良智,朱挺,柴娟,等.上頜前牙區骨量不足應用 GBR 技術同期植入種植體的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6,45(6):700-702.
[6] 王鳳,張志勇,黃偉,等.頦部自體塊狀骨移植二期種植修復的臨床療效評價[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2,22(1):42-46.
[7] 賀曉萍,周麗珍,蔡煒,等.自體下頜骨移植聯合延期牙種植對老年患者牙槽缺損的修復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35):3936-3938.
[8] 柳鋒,胡禮明,黃衛東,等.自體骨移植聯合延期牙種植在修復牙槽缺損的應用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2):254-256.
(責任編輯:鐘榮梅)
Efficacy of Insert-Type Autogenous Mandibular Bone Graft in Alveolar Bone Repair
TAN Xi-tao,YU Feng,WANG Wei,WANG Pei
(DepartmentofStomatology,ShaoguanFirstPeople’sHospital,Shaoguan512000,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utogenous mandibular bone graft in alveolar bone repair.Methods Eighty-two patients with alveolar bone defec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autogenous mandibular bone graft(study group,n=41) or biomaterial-induced bone regeneration(control group,n=41).After repair,alveolar bone height,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esthetic results and bone safe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alveolar bone height,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esthetic results and bone safet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study group(P<0.05).Conclusion As a valuable repair method,autogenous mandibular bone graft can increase alveolar bone height,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improve aesthetic outcome and optimize repair safety in patients with alveolar bone defects.
insert-type; autogenous; mandibular bone; alveolar bone; repair
2016-11-25
韶關市衛生計生科研項目(Y17086)
譚錫濤(1982—),男,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口腔頜面外科學的研究。
R783.4
A
1009-8194(2017)05-0070-02
10.13764/j.cnki.lcsy.2017.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