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虹,謝杏強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廣東 肇慶 526040)
咽鼓管球囊擴張術對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
易 虹,謝杏強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廣東 肇慶 526040)
目的 分析咽鼓管球囊擴張術對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1年5月至2015年3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每組45人。治療組采用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對照組采用鼓膜置管術治療。比較2組治療效果,對2組治療前后咽鼓管功能障礙進行評分,統計治療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 治療組治療有效率為93.3%,顯著高于對照組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前ETDQ-7評分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ETDQ-7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治療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7%,低于對照組24.4%,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療效肯定,術后ETDQ-7評分下降較為顯著,且能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鼻咽癌;放療;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球囊擴張
鼻咽癌為常見頭頸部惡性腫瘤,臨床治療以放療為主[1],該療法對人體傷害較大,會產生較多并發癥,其中并發分泌性中耳炎概率較高[2],臨床表現為耳聾、耳鳴、耳悶脹、頭疼、中耳積液等,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目前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方案較多,包括應用激素、廣譜抗生素及手術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較為常見、可選的方案包括咽鼓管球囊擴張術、鼓膜置管術等,但關于其系統性的報道較少,為研究最佳手術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對入選90例患者分別采用咽鼓管球囊擴張治療或鼓膜置管術治療,對比其療效,為臨床提供治療依據,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至2015年3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已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納入標準: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斷與處理指南[3]中相關標準。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對照組采用鼓膜置管術治療。鼓膜置管術:術前常規消毒,患者鼓膜表面麻醉后,在耳內鏡直視下于患者鼓膜前下象限處作弧形切口,長度為1~1.5 mm,使用置管器將通氣管準確置入切口內,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3~12個月。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患者氣管全麻,使用腎上腺素收縮鼻腔,在鼻內鏡引導下將導入器械置入咽鼓管咽口固定,通過導管置入導絲,采用水泵加壓打脹球囊,持續加壓至10 atm,維持2 min,減壓后退出球囊及導入器械,退出鼻內鏡,手術完成。
1.3 觀察指標
1)觀察2組治療效果。顯效:癥狀消失,導抗圖呈現A型曲線,無復發。好轉:癥狀基本好轉,導抗圖AS或C型曲線,無復發。無效:癥狀無緩解,導抗圖B型曲線,鼓膜活動度較差,有效率=(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2)采用咽鼓管功能障礙評分問卷(ETDQ-7)[3]對2組術前、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純音聽閾、鼓室導抗圖等指標進行評分。3)觀察2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1)2組臨床療效對比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對比
2)2組手術前后ETDQ-7評分對比見表2。

表2 2組手術前后ETDQ-7評分對比
3)2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見表3。

表3 2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分泌性中耳炎是鼻咽癌患者放療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也是鼻咽癌患者放療后出現耳聾的主要原因[4]。主要是由于放療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礙所致,放療會導致咽鼓管黏膜纖毛功能性損傷,使咽鼓管彈性功能喪失,同時由于患者中耳長期處于負壓狀態,會增加中耳組織液滲出,造成中耳積液、淋巴回流障礙等。此外鼓膜內外壓力不一致,鼓膜滲液還會導致鼓膜黏膜分泌物進一步聚集,加重堵塞,發生一系列炎癥反應,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鼻咽癌放療過程中對中耳損害無法避免,有研究者發現,當放療量達到30 Gy左右時,咽鼓管黏膜開始出現反應性水腫現象,咽鼓管功能出現障礙,即放療前無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當放療量達到30 Gy時,部分患者會出現分泌性中耳炎,且當放療量的持續增加,咽鼓管及咽鼓管黏膜纖毛功能障礙進一步加深,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率會進一步增加。放療過程中如何減少耳部照射量從而減少分泌性中耳炎發生率的研究曾一度成為廣大研究者探討的重點,但研究者們雖進行多種嘗試,均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所以,臨床如何正確有效地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尤為重要。
近期張鵬等[5]研究者提出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率較高,且具有簡便、無創等優點。本研究中治療組采用咽鼓管球囊擴張術后有效率高達93.3%,而對照組有效率僅為73.3%,證明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較為理想,2組患者術前均未接受其他治療,ETDQ-7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治療后治療組ETDQ-7評分顯著降低,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該組數據對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給予了進一步證實,且術后治療者未出現復發情況,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7%,而對照組出現4例復發,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4.4%,證明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咽鼓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咽鼓管功能障礙,療效肯定,具有較大的臨床推廣價值。
[1] 易俊林,高黎,黃曉東,等.416例鼻咽癌調強放療遠期生存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2,21(3):196-200.
[2] 鄧偉,黃天壬,陳萬青,等.中國2003—2007年鼻咽癌發病與死亡分析[J].腫瘤,2012,32(3):189-193.
[3] 鄭蕓,孟照莉,王愷.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斷與處理指南[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19(4):190-192.
[4] 楊洪斌,李秋梅.鼻咽癌放療后分泌性中耳炎的防治[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2,20(1):48-50.
[5] 張鵬,周慧芳,許軼.咽鼓管球囊擴張術與鼓膜置管術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療效比較[J].山東醫藥,2015,55(19):93-94.
(責任編輯:劉大仁)
2016-09-26
R764.21
A
1009-8194(2017)05-0081-02
10.13764/j.cnki.lcsy.2017.0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