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楊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宜賓 644003)
幸福美麗新村規劃探索
——以宜賓市白花鎮壩上村為例
牟 楊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宜賓 644003)
目前全國正推進幸福美麗新村的建設,宜賓市要求到2019年,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通過改造、新建、保護等各種形式的新村建設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完成新村建設歷史性任務。而宜賓市白花鎮壩上村為其中的一個村落,通過保護村莊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挖掘各類資源,通過規劃策略,使壩上村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在保護及完善村莊肌理的基礎上,對全村住宅進行全面的分析梳理,確定保護要點及整治方式。加強村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打造特色景觀,滿足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要求。重視土地的節約利用,實現土地使用的有機更新。依照村莊的民風民俗,出臺村莊建設導則,指導村莊規劃建設的實施。通過對白花鎮壩上村的規劃研究探索一條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道路。
布局; 環境; 規劃; 改造; 整治
壩上村位于宜賓縣白花鎮最西側,距白花城鎮僅2.2 km,東與孔灘鎮接壤,南臨黃塔村,西靠建軍村,北鄰火地村,交通條件較好。壩上村村域總面積3.5 km2,轄內有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62戶,總人口2 967人。
農房建筑現狀風貌參差不齊,建筑結構形式以磚混為主,大部分為80~90年代的建筑。有木結構建筑、磚混結構建筑,建筑外觀、風貌、色彩、材質出入較大,風貌雜亂無章。 現狀人居環境較差,散居村民各自為陣,污水隨處散排,垃圾就近堆放,人畜分離不明顯;缺少必要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無集中公共綠地。
壩上村現已實現組組通公路。全村有兩條主要道路,一條為孔宜(孔灘-宜賓)路由西向東從村域中北部穿越,寬5.5 m,瀝青路面;一條為通村公路灰壩水庫至黃塔村,寬4 m,水泥路面。其余村道和社道大部分均為泥石或素土路面,寬度4 m。整個村域交通不成系統。
現有村委會位于孔宜路南側,壩上組磚廠,占地面積175 m2,建筑面積200 m2。小學和幼兒園位于爛田組垇田,占地面積6 487 m2,建筑面積2 819 m2。衛生所位于壩上組,建筑面積70 m2。村域無公共活動廣場、垃圾收集點、公廁。壩上現狀公共服務設施相對完善。
村域水資源豐富,大小水庫及水塘約二十多處,其中較大的為爛田組的龍溝水庫和長屋組灰壩水庫,總庫容量達到2×104m3。全村現狀給水主要為地下水,有機井310眼。現狀村域無污水處理設施,污水仍以和雨水直排為主,對環境產生較大的污染。
從村民住宅現狀來看,壩上村村民住宅年代較新,特別是沿孔宜路兩側近年新建了大量房屋;2000年代及以前建筑占62.82 %,2000年代以后建筑占現狀住宅的37.18 %;建筑層數以1~2層為主,占現狀建筑的88.42 %。
從現狀市政設施來看,有81.17 %的村民對現狀交通條件不滿意;飲水以地下水和地表水為主。
從村民住宅改造的意愿來看,約36.18 %的村民愿意到新村聚居點聚居;建筑層數以2層為主,占78.24 %;愿意獨立居住的,占28.76 %;愿意集體居住的,占40.14 %;愿意建筑共墻的村民占34.84 %;住宅建筑面積選擇120~150 m2左右占84.51 %。
公共服務設施方面,村民們最希望增加公共活動場所、商業服務點、公廁、垃圾收集等。主要待解決的問題是交通、住房條件、燃氣、飲水等問題。
3.1 人口規模
壩上村現有村民戶數862戶,總人口2 967人。
根據壩上村的常住(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并確定總人口規模。計算公式為:
Qn=Q0(1+K)n+P
式中:Qn為總人口預測數;Q0為常住(戶籍)人口現狀數;K為規劃期內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n為規劃年限;P為規劃期內常住(戶籍)人口機械增長數。
根據《宜賓縣白花鎮總體規劃(2015—2030)》,壩上村人口自然增長率按4.0 ‰控制。
規劃期內無大型工業企業進駐,規劃確定機械增長人數為0。
根據具體數值計算可得:
2030年人口:n=16
P2030=2 967×(1+0.004)16 +0=3 038人
考慮到城鎮化的進程和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學習,到規劃期末,壩上村實際總人口規劃預測數為2 975人。人口會出現負增長。
3.2 聚居點布局
3.2.1 布局與規模
通過對現狀分析,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在保持原有村落的布局形態、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將壩上村重新進行整合,在村域規劃了3個聚居點,規劃聚居村民206戶左右,其余村民保持散居狀態。壩上幸福美麗新村聚居點規劃一覽表見表1。

表 1 壩上幸福美麗新村聚居點規劃(2015-2030)
3.2.2 建設措施
(1)以科學合理的新村建設規劃和配套的基礎設施吸引村民到聚居點建房。
(2)鎮人民政府和村“兩委”應依據宜賓市幸福新村建設規劃,引導村民有序的進行分片建設,分步實施,加強監督和管理,保證公共設施建設用地不被挪為他用。
(3)推行“五統一”和民主管理的建房模式。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選址、統一設計、統一風格、統一建設”方式,實行民主管理。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鼓勵農民進入聚居點建房。
(4)近期保留聚居點以整治為主,主要工作為:①疏通到達各居民點的道路,拆除道路障礙物,保證戶戶通路,提高各居民點與外部交通道路的質量;②環境整治,針對壩上村的具體情況修建垃圾池和垃圾收集點,有序的堆放垃圾,另外修筑污水排水溝、雨水排水溝等,集中排放污水;③增加居民點綠化,對沿居民點主要道路、房屋周邊等處進行綠化,整理村落空地栽種果樹進行綠化,拆除廢棄房屋整合村落空間。
3.3 村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村域公共設施涵蓋了文化、管理、醫療、社會保障以及商業服務等公益型和商業型設施。按照居民點規模實行分級扶持,其內容、標準和配套標準應當與居住區規模相適應。
3.3.1 公共服務設施類型和布局原則
(1)在村域規劃中把公共服務設施分為公益型和商業型兩種。其中公益型公共服務設施包括管理、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務設施;集貿市場、日用百貨、飯店旅店、便民服務等設施為公共服務設施。
(2)在公共設施中教育和醫療設施應單獨選址,其余公共設施都應集中布置,這樣方便村民使用,且能節約用地,形成較為集中的公共活動區域和景觀節點;商業和集貿設施應設在交通比較方便的區域;教育和學校應設在安靜和寬敞的區域;其他公共設施的設置應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3)社社會保障設施用地應安排在相對較好、比較安靜的地方。集貿市場設施的選址應促進人流和貨物的流通,不得占用道路、主干道、車站、碼頭、橋梁和交通區域。
(4)公共服務設施應在村落規劃時統一規劃,分批修筑,與農戶房屋同時修建和使用。規劃時可預留建設用地為長期建設作準備。
3.3.2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1)公共服務設施應與村民聚居點人口及等級規模配套水平相適應。如村落規模較小的可按服務半徑設置共享配套設施。
(2)“1+6模式”的村級公共服務設施中“1”是指村級組織(村委會)的活動場所,“6”包括為便民服務、農民培訓、衛生計生、文化體育、綜治調解、農家購物等六大類公共服務設施。“1+6”模式的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要求如下表。
(3)除公共服務設施以外,可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商業服務型公共設施。商業服務設施除滿足村民的生活要求和活動以外,還應與周邊環境結合,注重建筑特色空間的營造。
3.4 景觀環境規劃
3.4.1 水系景觀
(1)盡量保持現有的水系,整治和疏浚,保護周圍自然環境,不亂挖,亂采。垃圾堆放不占用河流和池塘,不采取填埋的方式進行垃圾處理。
(2)采取清理坑塘,疏通和改造坑塘進水和排水的水渠,拆除水系中的障礙物,恢復坑塘基本使用功能。
(3)水系景觀設計可根據坑塘水體和聚居點建筑布局進行整體規劃,可采用修筑親水步道、景觀節點設置親水平臺、開辟濱水活動場所、設置安全防護、岸邊種植觀景植物等內容;宜采用自然護坡添加硬質護砌來保護和修飾水體;嚴禁在水上建設餐飲、娛樂、住宅等建筑污染水體,水上建設的游覽設施不應人為分隔水體和減少水面面積。
3.4.2 環境綠化
(1)根據地形、現狀、植被特征、生態環境建設要求和社會經濟狀況,結合土地利用布局、居住區合理布局和內部綠化,與外圍的山林綠化、大地田園綠化形成綠化體系。
(2)村落中各公共場所,如村落廣場、活動中心、村口、公共院壩、道路兩側等應采用易成活的鄉土樹種進行種植綠化,村民房前屋后可種植瓜果桃李展現“微田園、微園林”景象。
(3)對水源保護區域和主要村道的保護,應采用本土常見的喬木,灌木和草花進行配置,形成有效防護林。
(4)改造現有的堡坎、擋墻、壕溝等裸露的巖石,可采用綠化斜坡或邊坡進行美化。
(5)綠化應根據樹種的高度、生長環境等特性來確定它與建筑物、工程設施以及地面之間的上下管道之間的種植距離。
3.4.3 村口景觀
(1)村口風貌整體應具有村落特點、自然、親切,村口的景觀節點與建筑物應體現當地文化特色、民俗民風特色,突出標志性。
(2)有條件的村口應通過門樓牌坊、小品配置、植物造景的手法與村落建筑營造景觀效果。
3.4.4 環境小品設施
(1)在聚居點建立內部環境設施和完善小品設施系統,包括地面鋪裝、景觀配景、公共宣傳欄和垃圾箱等。
(2)采用當地磚、石鋪裝場地及廣場。
(3)景觀小品應統一風格或主題,形式簡潔明了,能結合當地文化體現特色。結合村落環境的整體要求,形成具有文化內涵的鄉村景觀效果。
3.4.5 公共活動場所
(1)在聚居點中部和村委會旁設置公共活動場所。公共活動區域應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要,嚴禁出現因建設公共場所而侵占農田和毀林填塘的行為。
(2)建設公共活動場所應保留原有場地上具有觀賞價值的高大喬木及成片林木和植被,使公共活動場所有良好環境。
(3)公共場所可配桌椅板凳、兒童游樂設施、健身器材、宣傳欄、報刊欄等設施,提高公共場所的綜合使用功能。
4.1 分類整治
農居整治分為兩類,一是將部分農居改造成旅游點或相關服務設施點,這部分的農居改造,要按照農家樂、農家客棧項目的建設要求改造,除了立面改造、庭院整治等以外,還包括設施配套、內部裝飾等;二是農舍改造是全村范圍內以整治環境的重點,主要立面改造、輔房整治、陽臺窗臺美化、圍墻改造和庭院綠化。
4.2 整治要點
(1)立面改造。
對較新的農居,其外立面保留原有顏色,但應清洗干凈,保持整潔。對有些陳舊的農居,其外立面要重新粉刷。
(2)輔房整治。
對村莊內各農居的儲物室、廁所等有礙觀瞻的輔房進行整治,使村莊的景觀完整、優美。
(3)陽臺、窗臺美化。
目前,大部分的農居建筑陽臺、窗臺以混凝土、鋁合金為主,對有條件的建筑,通過仿木包裝對金屬材質進行處理,形成原生態風格。陽臺、窗臺要設計構架,可擺放盆栽,增加陽臺、窗臺色彩和趣味性。
(4)圍墻改造和庭院綠化。
對村域內農居的圍墻,規劃進行統一整治,能拆除的盡量拆除,不能拆除的,力求以柵欄為主,矮化通透,配置垂直綠化,與主體建筑相協調。盡可能保留現有的樹種,以枇杷、桂圓、柑橘為主,或搭建葡萄棚架,形成一種農家溫馨、休閑的空間。可以將薔薇、月季、三角梅等形成花卉圍墻,增強庭院綠化。同時,在庭院內增加一些休閑設施,如桌椅、秋千等,可置于樹下或葡萄架下。
隨著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進度的加快,充分發揮壩上村現有的政策和資源優勢,建設生態環境優美、居住環境優良、產業發展可持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的新農村,實現“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環境美”的美麗鄉村目標。
[1] 唐中祥 .“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安吉路徑 [J]. 今日浙江 ,2009(6):51-52.
[2] 王竹,王靜.低碳導向下的浙北地區鄉村住宅空間形態研究與實踐 [J]. 新建筑 ,2015(1):32-37.
[3] 安吉縣城鄉規劃設計院.安吉孝豐鎮新村村莊規劃 [Z].2009.
[4] 陳宗炎.浙北地區鄉村住居空間形態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學,2011.
本 刊 啟 事
《四川建筑》雜志系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文期刊,《四川建筑》編輯部是唯一的編輯出版單位。本刊編輯部從未委托任何中介公司代理稿件推薦工作,更未委托其代收稿件版面費,特此聲明,恭請廣大作者注意,以免上當受騙。
《四川建筑》編輯部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解放路二段95號
電 話:028-83336908
投稿信箱:scjzbjb@vip.163.com
郵 編:610081
《四川建筑》編輯部
牟楊(1983~), 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景觀建筑設計、建筑裝飾。
TU984.17
A
[定稿日期]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