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南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美國“開放街道日”活動的價值與啟示
姚 南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開放街道日”活動是美國當前較為熱門的市民活動之一,該活動通過對汽車進行交通管制,在周末的街道上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傳導綠色交通、健康生活、關愛社區等理念,贏得了市民的支持。文章在介紹美國該活動概況的基礎上,對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活動進行了詳細解讀,探討了活動的價值及啟示。
開放街道; 綠色交通; 公眾活動
1.1 “開放街道日”的起源
1974年12月,在哥倫比亞的波哥大,由自行車愛好者們主導的民間組織首次開創了名為“Ciclovía”的活動,“Ciclovía”本是西班牙語自行車道的意思,但為與ciclorutas(永久自行車道)區別,意指在一定時間內,將一定范圍內的機動車道封閉,提供給行人和自行車使用,“Ciclovía”也被稱之為“開放式街道”。1976年,該項活動正式通過立法,由市政府推廣和交通部門支持。
30年后,這一活動因倡導“綠色交通、健康生活、關愛社區”等積極理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廣,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等若干國家、上百個城市都加入了該行列。該項活動也從當初簡單地封閉機動交通,轉向了在街道上組織更為豐富多彩的健康、休閑、商業等活動,成為了當地頗具影響力的“市民假日”。
1.2 美國“開放街道日”概況
2008年起,在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等一批城市的帶領下,美國的“開放街道日”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迄今約有120個城市組織了該項活動,多數都由城市交通部門主導,各城市舉辦活動的頻率、街道長度、活動內容等均不相同,反應了各城市文化的差異以及對“開放式街道”倡導理念的不同理解。主要城市的活動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美國主要城市“開放街道日”情況
2.1 任務與愿景
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通過組織一系列免費活動,開放城市最大的公共開敞空間——街道,推動步行、自行車等非機動交通發展,促進健康、積極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增強民眾的自豪感、促進經濟發展,是在社區、商業和政府投資下形成的活力、宜居和多元化的波特蘭的典型代表。
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旨在提供一個積極、安全、有趣的空間。 參與者們通過此項活動學習如何將騎車、步行、運動以及主動交通方式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這也有利于推動波特蘭市實現其城市目標,如波特蘭規劃中描述的一樣,至2035年,使人們的主動交通(指非機動交通和公共交通)占比達到70 %。
2.2 目標
2015年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設定了十項總體目標:(1)增加波特蘭所有居民的健康及身體運動。(2)在所有交通出行中減少對汽車的依賴,同時增加主動交通模式的選擇,比如騎車和步行。(3)低收入群體、有色人種社區、青少年和老年人優先參與,通過增加身體運動以降低這些人患糖尿病、心臟病和肥胖癥的風險。(4)增強鄰里意識,提高騎車和步行作為社區層面交通模式選擇的接受度。(5)介紹新的騎行者和步行者到理想的低交通流量街道,比如社區綠道。(6)增加本土商家在社區的經濟活動和機會。(7)增強環境和氣候變化的意識。(8)增強社區的靈活性和宜居度。(9)將提高健康飲食意識作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10)展示公園、開敞空間和交通基礎設施,營造場所以推動康體活動,提高城市宜居度和連通性。
2.3 路線及活動
2015年5月至9月,波特蘭每月均組織了一次“周日公園大道”活動,共在不同的社區設計了5條環線(圖1)。每條路線的設計都遵循相同的準則,即涉及3~4個街區,環線長約9.6~14.5 km,串聯4~5個公園或活動空間。

(a)東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5月10日)

(b)北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6月21日)


(d)東南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8月23日)

(e)威拉米特河周日公園大道 (9月27日)
在活動設計上,要求展現當地社區的文化特色,主要面向以家庭為單位的參與者,重點依托公園等開敞空間,安排市場、舞臺、音樂、美食及趣味活動等。其中,在健康生活理念下倡導的健身運動為主導活動,包括了舞蹈、尊巴、拉伸、單車、籃球、滑冰、滑板、攀巖、兒童拓展訓練等一系列有專業人士組織的活動。
2015年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共吸引參與者119 000人次,五次活動各具亮點。東線全長約11 km,以面向新波特蘭人的足球、尊巴等國際化運動為特色,共有16 250人參與;北線全長15 km,在父親節舉行,以父子活動為主題,參與者31 000人;東北線全長13 km,結合社區更新,將新建公園納入環線,并與拉美網絡合作,吸引拉美社區參與,總共參與者22 250人;東南線全長約11 km,打造面向自行車最友好的環線,關注空氣質量,參與者21 500人;sellwood線全長13 km,展示新建的跨威拉姆特河的大橋,舉辦與原住民合作的三文魚慶祝活動,參與者28 000人。
2.4 組織運作
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活動由市長掛帥,交通局主辦,園林局、警察局協辦,成立了波特蘭周日公園大道辦公室和事件產品辦公室,前者負責推動整個活動,協調交通、社區、媒體等各項事務,后者側重于志愿者的培訓、管理和其他輔助事務。
在公共部門主導的基礎上,民間組織、志愿者以及商家也是此活動的重要力量。2015年,波特蘭共吸引了346個社區及民間組織、2 200名志愿者(其中814名為個人志愿者)、200多個商家參與到活動當中。
2015年,5次活動共收支47.76萬美元,其中城市政府、社區出資分別占到34.23 %和32.41 %,商業性收益僅為8 %,其余為捐款,充分體現了以公益性為主導、商業性為輔助的活動基調。
3.1 搭建政府與市民的對話平臺
由城市政府主導的“開放街道日”活動既不同于單向傳輸式的官媒宣傳或公示、展覽,又不同于嚴肅的聽證會,它搭建了一個輕松愉快、互動參與式的對話平臺。通過一系列的免費活動,吸引市民參與,在活動中傳遞政府所倡導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尤金市的“星期天街道日”活動中,政府部門走上街頭宣傳城市規劃,發放市民調查問卷,了解民眾對社區的訴求,更進一步發揮了該對話平臺的價值。
3.2 推行綠色交通
“開放街道日”活動的主旨非常鮮明,是對“以車為本”交通方式的反思,通過把街道還給行人,讓人們體驗并享受綠色出行,進而逐步影響其日常出行方式的選擇,即解決城市交通問題,不僅僅從規劃建設方面著力,在大力完善公共交通、城市綠道及步行系統之外,還從使用者入手,注重引導市民綠色出行的意識,只有供需兩方面都同時改變,“以車為本”的局面才有逐步扭轉的可能。
3.3 營造活力社區
“開放街道日”活動從策劃到宣傳、再至實施,都與當地社區密切聯系,展示、弘揚社區文化特色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該活動中當地居民的積極響應,將有利于喚醒鄰里關系,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同時將步行、騎行、健身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融入社區生活,對于營造社區活力也具有積極意義。
“開放街道日”是一項依托城市道路開展的非常態活動,筆者所了解的目前國內類似的活動大致有三類,一是節慶展會活動,如美食節、糖酒會等;二是馬拉松;三是無車日。與美國的“開放街道日”活動相比,節慶展會活動為純商業性質,熱鬧之余,缺乏積極健康的主題寓意;馬拉松為健康主題,但僅能面向小眾群體,且活動內容單一;無車日雖然倡導綠色出行,但往往只進行汽車交通管制,沒有進一步活動組織。上述三類活動都難以實現前文所提及的“開放街道日”的意義,因此,“開放街道日”在國內仍具有發展的空間和價值。
從規劃視角來看,這種非常態活動也對物質空間規劃提出了要求,此類活動的組織無疑需要便捷的公共交通、合理的停車設施以及步行、綠道系統的支撐。街道作為該活動的主體空間,其尺度、綠化、街道家具、公共設施都需要更具匠心的規劃設計。而街區中形形色色的文體活動、商業活動所依托的開敞空間,如公園、廣場等,則需要更合理的配置。
[1] Torres A, Sarmiento O L, Stauber C, et al. The Ciclovia and Cicloruta programs: promising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social capital in Bogotá, Colombia[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3, 103(2): 23-30.
[2] Montero S. Worlding Bogotá’s Ciclovía From Urban Experiment to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J].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2016: 0094582X16668310.
[3] Kuhlberg J A, Hipp J A, Eyler A, et al. Open Streets Initia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losed to traffic, open to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14, 11(8): 1468-1474.
[4] Eyler A A, Hipp J A, Lokuta J. Moving the barricades to physical activity: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open streets initiativ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2015, 30(1): 50-58.
[5] Koohsari M J, Mavoa S, Villanueva K, et al. Public open space, physical activity, urban design and public health: Concepts, methods and research agenda[J]. Health & place, 2015, 33: 75-82.
[6] Wolf S A, Grimshaw V E, Sacks R, et al. The Impact of a Temporary Recurrent Street Closure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New York City[J].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2015, 92(2): 230-241.
[7] Hussein M, Popescu B, Sayed T, et al. Analysis of Road User Behavior and Safety During New York City’s Summer Streets Program[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16 (2586): 120-130.
[8] Cohen D, Han B, Derose K P, et al. CicLAvia: Evaluation of particip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st of an open streets event in Los Angele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6, 90: 26-33.
[9] Lugo A E. CicLAvia and human infrastructure in Los Angeles: ethnographic experiments in equitable bike planning[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3, 30: 202-207.
[10] Zieff S G, Kim M S, Wilson J, et al. A “Ciclovia” in San Francisco: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of Sunday Streets participants[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14, 11(2): 249-255.
[11] Chaudhuri A, Zieff S G. Do open streets initiatives impact local businesses? The case of Sunday Streets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J]. 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 2015, 2(4): 529-539.
[12] Portland Sunday Parkways 2015 Annual Report [R]. City of Portland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2016.
[13] http://www.nyc.gov/html/dot/summerstreets/html/home/home. shtml[Z]
[14] http://www.ciclavia.org/[Z]
[15] https://www.portlandoregon.gov/transportation/46103[Z]
[16] http://openstreetschicago.org/[Z]
[17] http://sundaystreetssf.com/[Z]
[18] http://gohealthyhouston.org/sundaystreetshtx/[Z]
[19] http://www.themiamibikescene.com/[Z]
姚南(1978~),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TU-023
A
[定稿日期]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