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成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建漳州363105)
PKPM電算軟件的教學研究
郭培成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建漳州363105)
文章對PKPM電算軟件的教學方法作了探討。通過對PKPM電算軟件的講解,使學生掌握如何應用;結合課堂上對不同的結構案例進行分析計算,加強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另外,逐步引導學生積極查閱規范,對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
PKPM電算軟件; 參數; 結構; 設計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國民經濟的綜合提高,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住房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房地產行業發展也加快了腳步,結構工程師和建筑工程師依靠單純的手繪圖紙或平面計算軟件處理分析建筑結構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因此計算機輔助設計開始應用建筑業中,給工程師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尤其PKPM系列軟件的出現,給結構工程師設計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2000年后,為了與社會接軌,大部分高校也陸續開設了相關課程《PKPM電算軟件》。該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課,具有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一般在四年級上學期開設,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專業問題的實踐能力。
PKPM是一個系列,除了建筑、結構、設備(給排水、采暖、通風空調、電氣)設計于一體的集成化CAD系統以外,目前PKPM還有建筑概預算系列、施工系列軟件等[1]。本文主要針對結構部分進行應用和教學研究。PKPM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分為三部分講解。第一,如何將建筑圖紙反映在結構模型中;第二,各個結構參數如何定義和選擇;第三,查看計算結果,針對結構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和修改。圖1所示是兩個結構設計的菜單板塊,里面涉及到較多的專業概念,這也是學生們比較難理解和接受的環節。


圖1 PKPM結構參數設置信息
學生們在進行PKPM設計之前,要求看懂建筑施工圖,并且能夠想到結構構件如何布置,以及構件的初步尺寸應該怎么選擇。這方面內容需要結合專業課程或規范去理解。如框架梁截面高度可按計算跨度的1/10~1/18初定,梁凈跨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梁截面高度的1/4,也不宜小于200 mm;框架柱矩形截面柱的邊長,抗震設計時,四級不宜小于300 mm,一、二、三級時不宜小于400 mm;剪力墻結構一、二級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不應小于200 mm,其他部位不應小于160 mm;一字形獨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不應小于220 mm,其他部位不應小于180 mm;三、四級剪力墻,不應小于160 mm,一字形獨立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尚不應小于180 mm[2-3]。這方面內容在相關課程中接觸過,但是學生在正真應用過程中就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選擇截面尺寸,往往選擇有時很大,有時又很小,缺少專業概念的理解和合理的判斷,這就造成學習過程中比較吃力。因此,結構設計軟件重要環節不是操作,而是對專業知識的概念要掌握清楚。
下面通過PKPM中的各個菜單結合現行規范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定義該參數時,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同時在講解過程中也會解釋原因及如何查閱相應規范或規程,以便學生自己課后復習。該部分涉及的參數較多,為了更好地加強理解,應對相關專業課程再次復習。
3.1 坐標與水平力作用方向的夾角信息
因為在設計結構參考坐標系建立以后,該結構的主軸確定,求得的地震力、風力是沿著坐標軸方向作用的。若作用方向的角度與主軸的夾角小于15°按軟件默認0°考慮;若大于15°,需要將該角度輸入到該菜單,重新計算內力。這方面專業內容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里面都有闡述。
3.2 混凝土重度
一般框架結構該參數為25.5 kN/m3,框架-剪力墻結構為26 kN/m3,剪力墻結構為26.5~27 kN/m3,原因是混凝土重度一般為25 kN/m3左右。但在設計過程中,各個受力構件周邊都有抹灰;另外建筑物設計越高,混凝土等級越高,密實度越高,重度相應越大。通常剪力墻設計高度大于框架-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一般最低。
3.3 恒活荷載計算信息
本信息欄主要是如何正確選擇一次加載、施工模擬荷載(1、2、3)。一次加載是將豎向恒載一次加上;施工模擬荷載1主要考慮的是分層加荷、逐層找平等因素的影響;而施工模擬荷載2是將豎向構件(柱、墻)的剛度放大10倍后再做施工模擬荷載。因此,選擇一次加載計算會帶來軸向變形較大的計算誤差。選擇施工模擬荷載1、2、3時計算出傳給基礎的力較為均勻合理,可以避免墻軸力遠大于柱軸力的不合理情形。一般框架結構選擇施工模擬荷載1,框架-剪力墻結構選擇施工模擬荷載2,剪力墻結構選擇施工模擬荷載3。
3.4 對所有樓層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
一般在設計中,進行結構自振周期或振型、位移比、位移角計算需要考慮剛性樓板假定;而進行結構構件及整體(如軸壓比、梁柱墻配筋、穩定性、整齊抗傾覆驗算、側向剛度、樓層受剪承載力等)方面不需要考慮剛性樓板假定。
3.5 結構規則性判斷
結構不規則包括平面不規則和豎向不規則。平面不規則主要有扭轉不規則、凹凸不規則、樓板局部不連續;豎向不規則主要有側向剛度不規則、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樓層受剪承載力突變。具體判斷標準詳見規范[2-3]。
3.6 設計地震分組、場地類別、地震設防烈度、抗震等級
設計地震分組和地震設防烈度可以查閱規范[3],場地類別由地質勘查資料決定,一般分為四類;抗震等級由設防烈度、結構高度、結構體系、建筑物設防標準等決定,可查閱規范[2-3]。
3.7 偶然偏心和雙向地震
一般計算單向地震作用時應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不需要考慮雙向地震;當質量與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如位移比大于1.4,復雜高層建筑、水平豎向多項指標不滿足要求),應計算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此時不需要考慮偶然偏心。兩個參數都屬于不利狀態,不需要同時考慮,這樣會導致過多的保守設計,給工程造價帶來不利。
3.8 振型個數和周期折減
振型個數選擇一般不少于9個(一般為3的整數倍),同時不宜小于樓層數,同時滿足有效質量參與系數大于90 %。如24層結構,振型個數選24、27、30及以上等都可以,但考慮到計算速度,只要滿足有效質量參與系數大于90 %即可。周期折減針對不同體系采取不同修正(框架折減系數0.6~0.7,框剪-剪力墻0.7~0.8,剪力墻0.8~1.0),折減的主要原因是PKPM結構模型僅能表示受力構件,填充墻非受力構件不能出現在模型中,但填充墻在實際工程中對結構整體剛度有貢獻,這樣會導致結構實際剛度較模型中剛度變大,剛度大則周期小,所以需要對PKPM的計算周期進行折減,不折減會導致計算周期比實際周期變大,從而導致計算地震作用變小。
3.9 梁端負彎矩調幅系數
這部分內容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教授過,這里面首先要明白何種梁的梁端(框架梁端還是非框架梁端),其次為何進行負端調幅而不是跨中,最后在什么荷載作用下計算調幅等,弄清楚這些,再來處理參數如何設計就輕松多了。
3.10 剪重比
剪重比是反映地震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標,它可以由“有效質量系數”來控制,當“有效質量系數”大于90 %時,可以認為地震作用滿足規范要求。此時,再考察結構的剪重比是否合適,否則應修改結構布置、增加結構剛度,使計算的剪重比能自然滿足規范要求。有效質量系數與振型個數有關,如果有效質量系數不滿足90 %,則可以通過增加振型數來滿足。具體公式詳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5.2.5,該指標是結構設計中的重要指標,通常建筑物的重力代表值越大,則地震剪力越大,因此該項指標不滿足代表剪力過小,不能真實的反應結構受力狀態。
3.11 轉換層所在位置
建筑物某層的上部與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該樓層上部與下部采用不同結構類型,并通過該樓層進行結構轉換,則該樓層稱為結構轉換層。轉換層的結構形式可采用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轉換層。結構轉換層可分為三類:(1)上層和下層結構類型轉換。多用于剪力墻結構和框架-剪力墻結構,它將上部剪力墻轉換為下部的框架,以創造一個較大的內部自由空間,該形式應用比較多。(2)上、下層的柱網、軸線改變。轉換層上、下的結構形式沒有改變,但是通過轉換層使下層柱的柱距擴大,形成大柱網,該結構很少使用,因為框架柱抗側剛度太小。(3)同時轉換結構形式和結構軸線布置,柱網軸線與上部樓層的軸線錯開,形成上下結構不對齊的布置。該形式上、下剛度差異太大,不利于抗震,不經濟受力也不合理。
通過幾個框架和剪力墻結構的建筑施工圖完成結構設 計,針對出現的不同問題進行不同的講解和處理,下面針對設計中出現的問題逐個介紹。(1)框架結構設計中,框架梁縱筋配筋率過大如何解決,主要清楚配筋率過大由于荷載過大或截面過小所致,這樣學生大致明白方向從而進行改善;(2)框架梁受剪出現問題如何解決,它比受彎更復雜。在上課過程中有一個案列,如橫向三跨,依次為6m、3m、6m,中間3m跨出現受剪問題,通常學生會加大截面高度,但從概念出發首先應加大梁寬,其次改變混凝土等級或標號,最后改變梁高,這樣學生就明白了,不會盲目加大梁高,有時反而要減小(如剪力墻結構中連梁受剪超筋,往往因為連梁剛度太大,導致剪力分配較多,此時應減小梁高更有效);(3)在練習中還遇到框架梁受壓區高度過大不滿足規范規定值。此時講解了概念,學生明白了原因,應該確定加大梁高度更有效,其它的方法效果不明顯;(4)在練習剪力墻一個案例時,某層最大位移比1.32,讓學生去查閱資料,從中發現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處理。此時不是盲目加大全層墻、梁截面,而是從短向外圍加大,弱化內部,加強結構外強內弱,可以改善外部抗扭轉剛度,從而將位移比調整到了1.21,基本滿足工程需要。
第一,加強規范和專業相關課程的學習,加強概念理解,學會布置承重構件的位置及大致的截面尺寸;第二,不要過分依賴計算程序,應以力學概念為基礎,對結構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第三,對于結構出現的各種超筋、位移比、軸壓比、位移角等問題,從概念出發分析其原因,進行歸類集中處理;第四,結構設計不是科學,目前還是門藝術,需要不斷去分析比較,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1] 張宇鑫,劉海成,張星源. PKPM結構設計應用[M]. 2版.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2] 中華人民社共和國國家標準.JGJ 3-2010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1.
[3] 中華人民社共和國國家標準. GB 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6.
郭培成(1978~),男,碩士研究生,講師, 從事土木工程專業教學。
TU311.41
A
[定稿日期]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