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程 易 純
(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地域文化傳承下安仁縣城鎮特色空間營造
方 程 易 純
(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通過對安仁地域文化發展歷史階段以及要素分級分析,梳理出安仁縣城鎮特色空間營造的重點,并依據此基礎構建了安仁縣城鎮特色空間整體框架。
地域文化,特色空間,安仁
安仁縣位于湘南地區,從地緣而言,是典型的梯級過渡地帶,毗鄰廣東、廣西、江西三省區,區域內地形多樣,生態資源富聚,從文化系統上來看,安仁所屬湘南地區地處于湖湘、江右、閩海、客家四大漢族民系的交匯處,形成了以漢族為主的多元文化區[1],其獨特的地域文化使得城鎮特色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同時,現狀由于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行政力量在城市建設中的影響,使得安仁的城市建設空間趨于同質化,單一化,研究其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小城鎮特色空間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城鎮的發展在不同的時期會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這是因為不同歷史階段有其相對應的發展機制和內在動因,這些因素包括社會體制、戰略部署、城市資源以及市場需求等。在不同的時期,因素之間的主導關系發生著變化,城市空間也體現出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和形式。對城市發展模式階段性的梳理,結合城市空間發展脈絡,找到城市空間發展的主要機制和動力因素,并由此做出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為城市空間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2]。
安仁縣自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置縣以來,其發展至今已有1 000余年的歷史,城市空間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建國以后,其城市空間發展歷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50年—2005年,作為國家首批認定的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連片開發特殊困難縣、國家產糧大縣、國家農產品主產縣,由于經濟相對較為落后,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為城市化,發展較為緩慢。城區面積不足5 km2,集中永樂江一橋北面,城市空間狹窄密集,整體建筑高度偏低,發展相對緩慢。城市空間拓展逐步以靠近江邊的老城區向北面及西面呈圈層式發展。
第二階段為2005年—2012年,在這段時期,安仁多年的交通問題得到解決,高速公路的拉通、鐵路的修建,交通發生巨大變化的湖南省安仁縣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承接產業轉移工業園也正式全面興建,在安仁經濟中一向薄弱的工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工業的拉動成為城市空間拓展的主要動力。城市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空間逐步擺脫老城區,縱向沿安仁大道向南北兩面發展,橫向沿七一路向南北兩向發展,由于工業組團的相對獨立,從空間上,城市發展逐步脫離老城區束縛,由圈層式發展向組團跳躍發展轉變。
第三階段為2012年至今,安仁工業化仍是城市空間拓展的主要動力。工業化仍是城市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然而隨著旅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生態旅游以及科學發展的需要,生態旅游也將作為另一重要的增長點,城市化進程將會進一步加快,原有的城市空間框架日趨成熟的城區軸線關系將進一步明確,八一路將取代七一路成為統領城市空間的主要軸線。與此同時,城市發展呈現多元化格局,工業組團以及新城區組團布局成為必然趨勢。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仁城市發展經歷農業為本向工業拉動最后轉向工業與旅游帶動并存的發展過程。相應的城市空間也由原來的老城集中經營,轉向城市空間沿主要干道縱橫向拓展延伸發展,而此后隨著城市的近一步發展,跨江發展結合組團布局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并將形成新的城市中心。由此確定安仁城市空間發展模式為:軸線控制帶動下工業組團跨越式發展。其中兩條主要軸線為縱橫兩條發展軸線,縱向發展軸線是指安仁大道與五一路間梭形綜合發展軸線,這條發展軸線是城市內部與外部交通重要聯絡通道,對安仁老城區向南北方向的城市擴張具有強烈的拉動作用。橫向發展軸線由過去的老城區主要干道七一路逐漸轉向八一路,東西向的發展軸線依次連接安仁縣工業園,老城區以及未來發展新城區,是安仁發展模式轉向跳躍式組團發展的重要聯系軸線,見圖1。

對城鎮空間現有特色的梳理,是城市特色空間營造的重要基礎,有利于在特色空間營造中選取重點打造,突出個性化空間。
根據安仁現狀情況,可按照自然特色、人工特色兩個方面進行系統地梳理和總結,分門別類地提出一系列特色因子,根據它們的影響(或者重要)程度,按照世界級、國家級、區域級或者省級和地區級等四種等級進行分級。
2.1 自然特色
生態城市、森林城市、濱江綠城。
熊峰山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為安仁打造森林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影響程度國家級。
以周邊山體為城區的天然屏障,中心烈士公園為城區中心綠心,永樂江穿城而過,形成獨特的山水城市。影響程度屬于地區級。
以安仁優良的綠化基礎,深入市區居住組團以及道路街邊綠地培育,建立綠色新城。影響程度屬于地區級。
永樂江江水曲折蜿蜒,周邊農田肥沃,青山、碧田、飛橋倒映其間,成就濱江綠城。影響程度屬于地區級。
2.2 人工特色
宜居城市、園林城市、田園城市。
生活節奏緩慢而極富品質,享有健康生活標準,擁有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宜居城市是安仁一大特色之一,影響程度屬于地區級。
安仁自古農業發達,田園風光迤邐,加之神農文化傳承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山水田園城市畫圈即將展開。影響屬于地區級。
通過對城市空間發展歷史和現狀特色因子的整理分級,可確定城鎮空間特色組成要素。安仁的主要特色空間為三山拱衛,碧水貫城;雙軸雙鏈,五湖鑲嵌;交相呼應,融匯貫通。
安仁的山體與整體空間組合形態為圍合狀,即山體在城市外圍,呈現“拱圍”“揖合”形態,這種形態關系,使得人們在城中或出城之后能清楚看到山體出現在重要位置,產生觀賞、崇敬、對景、襯景等效果。
水體作為構成城市空間的特殊物質實體,具有可塑性(流動性)、生態效應以及文化內涵。安仁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雨量充沛,主要的水體永樂江是生于山間,穿城而過,水質清冽,具有景觀塑造的潛力。
安仁山城之間間隔著大片的農田,作為以農業生產為傳統的城市而言,大片的耕地不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存在,更能成為感受安仁農耕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作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田與城市相互融合存在必然性,應該在城市中有意識地引入農田,使農田成為城市景觀的綠色基質。
城市是整體風貌最為重要的人工要素,也是整個特色塑造的核心,在地方性和傳統特征,突出城市之間的差異和個性是特色塑造的重中之重。城市建設上,一是規劃與設計出彰顯山水格局、宜居生態的特色系統骨架;控制城市開發時序,協調近期建設項目、遠期城市發展與城市特色空間整體框架。二是重點打造一批重要地段和節點,尤其是神農文化建設工程、永樂江風光帶、行政中心區(八一路)、安仁大道、五一路、七一路、系列公園(尤其是濕地公園和郊野公園)及周邊水源涵養區、城市廣場、街頭綠地與出入口等,以便迅速形成城市特色。三是結合重要地段和節點打造,大力建設各類城市公共藝術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設計與建設幾座地標性建筑,強化人們的城市意象。
安仁的特色空間的營造離不開對地域文化的理解與深掘,在眾多文化要素與承載空間里,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分級考慮,梳理出重點地段以及重要的文化意象,才能在城市建設的快步進程中有的放矢,平衡好城市發展與城市特色保存的雙重要求。
[1] 許建和,王 軍.土地資源約束下的湘南傳統民居形制與空間特征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266-269.
[2] 周 堅.地域文化對小城鎮外部空間形態形成發展的影響——以貴州黃平舊州鎮為例[J].建筑科學,2010,26(1):110-113.
ConstructionoftowncharacteristicspaceinAnrenunderregionalculturalheritage
FangChengYiChun
(HunanCityUniversity,Yiyang413000,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stages and element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in Anre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key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space in Anren County, and build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characteristic space in Anren town.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space, Anren town
1009-6825(2017)23-0021-02
2017-06-06
方 程(1986- ),女,工程師; 易 純(1979- ),男,副教授
TU984.1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