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勝 胡佑濤 唐建忠 盧超華 馬嘯天 崔 勇 朱星宇 萬宣合 李晨怡
(安徽滁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淺析大同古城墻與歐洲古城堡人文精神之差異
劉昌勝 胡佑濤 唐建忠 盧超華 馬嘯天 崔 勇 朱星宇 萬宣合 李晨怡
(安徽滁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介紹了歐洲古城堡及大同古城墻的發展歷史,分析了大同古城墻及歐洲古城堡在建設中體現的不同的人文精神,從比較的視角說明了大同古城墻的特點,指出大同古城墻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將展示于全世界。
古城墻,古城堡,人文精神,景觀
漫步在復建的大同古城墻上,仿佛徜徉在遠古的時間隧道,總會想起大同古城墻的起源和興衰,以及其中的人文精神。每到這時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歐洲城堡的起源和發展及其文化內涵,為此,我們從比較的視角對大同古城墻和歐洲古城堡的興衰史進行簡單的比較。
歐洲古城堡的建筑藝術起源和發展,是其人文精神的體現[1]。在歐洲的大地上星羅棋布著各種各樣的城堡、古堡,這不應該被人們所忽視。歐洲古城堡鼎盛于11世紀~12世紀的歐洲封建社會[2],當時的貴族建設城堡,是為了防護和武力控制的安全基地,特別是騎士的基地,向著四周區域進行有效的控制,隨著貴族等級的不同及控制區域的不同,城堡的建筑規格、范圍、樣式也有顯著差異,也反映了歐洲中世紀統治者的思維:分散、獨立、各自為政,其深層次蘊含著民主、自由的因素。就城堡的建筑風格上講,特別是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城堡,無不給人一種“升騰”的感覺,在精神層面宣揚著神權大于王權的思想,十字軍東征多達8次,歷時300年,就是很好的證明[1-3](見圖1)。

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火炮的出現,歐洲城堡逐漸走向衰敗,文藝復興后期,城堡逐漸改建成為標志貴族生活奢靡的花園式城堡[4],現代分布在歐洲大地的城堡,成為全世界人們旅游的景點,讓人們無不體味到歐洲文化的特征和內涵。雖然是衰敗的城堡,但是,還不降低對其建設熱情。這是因為當城堡逐漸失去其軍事功能后,取而代之的是:它不僅是折射中世紀歐洲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特征的載體,也是寄托歐洲民眾精神情感的建筑景觀[1]。
所以,不研究歐洲的城堡,就不足以了解歐洲的歷史和歐洲的人文精神。
大同古城墻最早由趙武靈王開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0年,2004年8月對大同古城墻的考古顯示,大同古城墻墻體在遼代也有建設,不同區段有夯土建筑,也有在此基礎上的疊加建設,表明大同古城墻不是一個朝代完成的,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全國大規模的建城活動,對于大同古城墻也只是擴建,具體增擴到什么程度有待進一步的考證[5]。在著名的“白登之戰”之后,當時的平城(歷史上大同也稱為:平城)才聞名天下,兩漢之后大同就成為古今重疊型城市,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同至現在,也可以隨處能見到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跡(見圖2)。

當我們提到城墻時,我們總會想到聞名世界的中國長城,的確,大同古城墻與長城有著一脈相承之處,但是,也有著長城沒有的特點。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封建統治的產物,中國封建統治者有著基于其文化沉淀的執政理念,皇權至上深深地植根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心里,縱觀華夏大地,隨處可以見到城墻環繞的城池,關起城門與外界隔絕,皇權可以閉環運行,在內部處處體現出官本位、等級制度的封閉式社會[6];與長城不同之處在于,為了使城墻更堅固、更適合于在戰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大同古城墻更高,城設四門,東門:和陽門,南門:永泰門,西門:清遠門,北門:武定門,城門上建城樓。四門各有登城馬道(斜坡,可通車馬)。城墻四角各建角樓一座,西北角四層八角重檐樓稱“乾樓”,高大瑰麗,宏偉壯觀,為“大同八景”之一,有著“鎮樓秋爽”之盛譽。城墻四面還佇立著望樓、窩鋪。為了消除城樓和角樓看不到的死角,在角樓以棧道與控軍臺(如圖3所示)相連。四門之外是甕城,甕城各門之上建有“箭樓”或稱“匾樓”。關門外跨城壕,壕塹深約5 m,寬約10 m,稱為護城河,波光漣漪,環繞古城。此外,大同府城東南北門外各附小城。這也形成了大同古城墻有別于國內其他古城墻的特色。
大同城墻的破壞,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戰爭,還有一次較嚴重的破壞是大同總兵姜壤反清被肅,多爾袞對大同實施的有歷史記載的大屠城。當時,大同府城被斬低5尺,府衙被掘地3尺,大同廢,不立官,曾威赫一時的九邊重鎮一片荒蕪。對大同城墻造成更大規模的破壞,還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厚重的城磚被扒去蓋房、修路,裸露的土質墻體也成為建設取材之所。2008年大同古城墻復建以前,大同的古城墻支離破碎。被扒去城磚的土質墻體在風雨的摧殘下,陸續倒塌。即使現在如此大規模的復建也是一部分,而非全部。

大同地處塞北高原,是連接中原與草原的要塞,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文化與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交匯之地,在這里也形成了特有的“邊塞文化”。人們對城墻的鐘愛是植根于這樣的“邊塞文化”,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當年面對失去城磚保護的土質城墻,每年六月六開園日、九月九重陽登高日,人們還要環繞城墻一周,鳥瞰城內外。如今復建的大同古城墻不僅是城市的新景觀,也成為體現這種“邊塞文化”的建筑景觀。只有來到這里,才能體會到這里人們對復建古城墻的那種感情[7],大同人們向全世界免費開放古城墻,也是在向全世界人們展示大同人的胸懷和大同人的古城墻情結。
所以,不了解大同古城墻就不能了解大同的歷史,不了解大同古城墻,就不會了解中原文化和草原的游牧文化是如何在這里融合,形成大同特有的“邊塞文化”。
歐洲城堡與大同古城墻均產生于封建社會,在歐洲由于當時的生產、經濟狀況的限制,貴族階層為了實現自己的自由、獨立的理念建造了城堡,它是作為有效控制一定區域的基地開始的,在實現其軍事功能的同時,逐漸發展成為體現其貴族級別的外在建設景觀,隨著歐洲火炮的出現,城堡明顯走向衰落。
大同古城墻的出現從開始就是為了御敵,也是為了保護一方平安,封閉式執政,而歐洲城堡是為了開放式、大區域的控制,如果說大同城墻的建設對民眾有一些保護作用的話,那么歐洲城堡對于民眾更多的是控制;從政治執政理念上來講,是在自由、獨立基礎上的政治聯合,難以形成中央集權。在中國,由于城墻的封閉特點,權力的封閉運行,容易形成中央集權,逐年建筑城墻也是在中央集權領導下綜合國力的體現,由于城墻大范圍的建設,在火炮出現后,大同城墻沒有明顯走向衰敗,即使在近代戰爭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歐洲城堡與大同古城墻一樣,在失去其軍事功能后,逐漸成為體現其人文精神的建設景觀,因此,逐漸再次走向鼎盛,哥特式城堡無論從外在景觀到內飾,體現神權至上,大同閉環式城墻的景觀特點,體現著封閉和皇權至上的特點,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同古城墻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新景觀[7],“一軸兩城”的構思,克服了歷代大同城市建設規劃中“重疊型城市”建設的弊病。大同豐富的古跡,蘊含著悠長的歷史回音,隨處都在見證著素有“邊塞文化”文明古城,這些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屬于全世界的,“中國古城,天下大同”的意境也由此略見一斑。這些,怎能不讓我們把大同古城墻與馳名于世的歐洲城堡進行比較,我們有著這樣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之比較,也有著如此悠長的歷史見證與之比較。天下大同必將逐步走向世界,大同古城墻其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也將展示于全世界。
注:指導老師:張悅。
[1] 趙 陽.西歐中世紀城堡的功能與演變[J].歷史教學問題,2013(4):87,100-103.
[2] 頹方哲.歐洲中世紀城堡的功能及其轉換[J].史學集刊,2013(1):122-128.
[3] 雍正江.試論十字軍東征對西歐政教關系的影響[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9,6(31):767-770,779.
[4] 趙 陽.英國中世紀城堡類型演變的四個趨勢[J].歷史教學問題,2014(2):81-85.
[5] 張志忠.大同古城的歷史變遷[J].晉陽學刊,2008(2):28-35.
[6] 劉志慶.關于長城文化的思索[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1):66-70.
[7] 劉昌勝,盧超華,張祖凡.復建的大同古城墻成為城市景觀新元素[J].山西建筑,2016,42(26):33-34.
AnalysisonthedifferencesofhumanisticspiritofDatongancientcitywallandEuropeanancientcastle
LiuChangshengHuYoutaoTangJianzhongLuChaohuaMaXiaotianCuiYongZhuXingyuWanXuanheLiChenyi
(ArtandDesignSchool,AnhuiChuzhouCollege,Chuzhou23900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uropean ancient castle and Datong ancient city wall, analyzed the different humanistic spirit of Datong ancient city wall and European ancient castle embodied in the construction, from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xpla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ong ancient city wall, pointed out that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Datong ancient city wall would be displayed in the world.
ancient city wall, ancient castle, humanistic spirit, landscape
1009-6825(2017)23-0027-02
2017-06-05
劉昌勝(1993- ),男,在讀本科生; 胡佑濤(1995- ),男,在讀本科生; 唐建忠(1996- ),男,在讀本科生
K928.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