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可寧,李 毅
(青島市化學工業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山東 青島 266108)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檢測及應用研究進展
侯可寧,李 毅
(青島市化學工業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山東 青島 266108)
食用菌多糖是從其真菌子實體、菌絲體、發酵液中分離出的一類可以控制細胞分離分化、調節細胞生長和衰老的活性多糖,是由醛基和酮基通過糖苷鍵鏈接起來的天然生物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食用菌多糖作為一類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在醫藥領域,食品工業等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當前,我國食用菌多糖提取方法工藝主要采用傳統的單級間歇式罐式工藝,裝備過程落后,生產效率偏低、耗能大、操作復雜、產品質量均一性差、價格高昂等弊端。本文主要介紹了食用菌的成分,生理活性特點、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工藝方法比較、食用菌多糖水解液的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食用菌多糖的應用價值及食用菌多糖的開發利用及前景展望。
食用菌多糖;實踐價值;應用前景
1.1 食用菌的種類
食用菌是指具有大型子實體的真菌,如肉質、膠質、膜質、木質或菌核等可供人類食用或藥用的總稱。當前我國的食用菌種類甚廣,最為常見的食用菌就有三百五十余種,其中,大部分為擔子菌類[1]。
1.2 食用菌的營養成分
阮海星等[2]通過采用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測定香菇中的氨基酸,并結合原子吸收光譜的方法測定其礦物元素種類。結果表明:食用菌中富含了人體必需氨基酸,如礦物質、維生素、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等。
1.3 食用菌多糖的作用
經過長期的研究表明食用菌多糖的具有抗氧化作用[3-5]、抑菌作用[6]、抑制腫瘤作用[7]、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8]等。
2.1 食用菌多糖提取工藝簡介
食用菌多糖結構復雜多樣 ,主要由多糖、纖維素、蛋白質、果膠和半纖維素等物質構成,其復雜性影響了多糖的浸出,所以在多糖提取過程中,一般需要加入適當的酶來破壞細胞結構 ,不僅溶出率得以提高了,也為后續提純創造了有利條件。
目前用于食用菌多糖提取的常見方法有熱水浸提法[9-10]、單一酶法[11-12]、復合酶解法[13-14]、水提醇析法[15-16]、微波法[17-18]、超聲波法[19-20]和超臨界流體提取法[21]等。
2.2 常見的食用菌多糖提取工藝的一般流程[11]
食用菌實體→粉碎→熱水浸提→過濾→濃縮→脫蛋白→沉淀→離心分離→多糖粗品→ 柱層析分離→多糖精品。
3.1 食用菌多糖水解單糖的定性研究
汲晨鋒等[22]通過研究利用α-萘胺衍生化后,利用硼砂做電泳媒介來實現高效毛細管電泳分離,結果顯示繪制標準的α-萘胺衍生單糖的毛細管區帶電泳譜圖,并以標準譜圖為基準測定純香菇多糖中的單糖組分。最后實驗結果顯示,香菇多糖中的單糖組分主要有:葡萄糖、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多種成分。
2016年,于華崢等[23]運用硫酸一苯酚法測定多糖含量,采用離子色譜分析其水解后單糖組成成分,再將這些成分分別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多糖,繪制圖譜與經α-淀粉酶和β-1,3-葡聚糖酶處理后的HPLC圖譜作對照,結果表明,水解后的單糖組成及摩爾比雖然存在差異,但單糖成分主要為葡萄糖和半乳糖,菌絲體和孢子粉的單糖主要為葡萄糖。綜上食用菌多糖水解單糖的定性分析,歸結表明,水解成單糖的組分主要有:葡萄糖、果糖、木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等。
3.2 食用菌多糖水解液的定量分析
李文等[24]通過采用水提醇沉法,對食用菌多糖的8種不同食用菌子實體進行提取水溶性多糖,提取之后再用離子色譜法分析了這8種水溶性多糖中單糖組成。從圖1、圖2和圖3中可以看出,8種不同食用菌水溶性多糖中單糖組分呈多樣性,半乳糖和葡萄糖分布均勻,還可以從圖中得出糖比例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灰樹花、靈芝和桑黃水溶性多糖中的單糖種類比較多(圖3),與文獻報道[25-27]的單糖組分一致[]灰樹花多糖中巖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為1∶4.4∶5.6∶1.5;靈芝多糖中巖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為1∶11.4∶18∶2.5;桑黃多糖中巖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為1∶4.1∶9.2∶1。雞腿菇和姬松茸水溶性多糖中的單糖組分成分主要為半乳糖和葡萄糖,雞腿菇多糖中半乳糖∶葡萄糖為1∶6.5;姬松茸多糖中半乳糖∶葡萄糖為1∶7.4,二者非常接近。杏鮑菇、猴頭和香菇水溶性多糖中的單糖組分呈多樣性變化,除半乳糖和葡萄糖之外,杏鮑菇多糖中含有木糖,猴頭中含有巖藻糖,香菇多糖中含有甘露糖。而食用菌中杏鮑菇多糖中的木糖∶半乳糖∶葡萄糖的比為1∶3.3∶14.1。猴頭多糖中巖藻糖∶半乳糖∶葡萄糖為1∶6.1∶11.7。香菇多糖中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為3.4∶17.1∶l。

圖1 靈芝、灰樹花和桑黃離子色譜分析圖

圖2 雞腿菇和姬松茸離子色譜分析圖

圖3 香菇、杏鮑菇和猴頭菇離子色譜分析圖
4.1 食用菌多糖的利用現狀
食用菌多糖在藥理作用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和開發利用價值。如食用菌多糖利用其藥理作用已開發的產品有:香菇多糖、猴頭菌片和靈芝多糖等,主要是通過食用菌多糖具有調節免疫功能、助消化功能、抗癌功能等功效,調節菌菇子實體、菌絲體及代謝產物,達到一定利用價值。從而成為我國開發食用菌多糖研究利用的熱點話題。
食用菌多糖目前在開發各種功能性食品和飲品方面具有廣泛的利用前景。如市場上利用食用菌多糖制造的食品有:金針菇露、香菇多糖口服液、金針菇豆奶飲料、靈芝口服液等飲品。除此之外,也可以作為動物飼料,其原因主要是食用菌子實體具有繁殖較快、蛋白含量較高的功能。
據古代醫籍《御藥院方》記載,食用菌多糖在化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現代醫學研究進展迅猛,如開發了靈芝、銀耳等具有抗衰老的美容系列佳品。如銀耳多糖就有除雀斑的獨特功能,還在美顏方面起到了改善肌膚,增加潤澤肌膚和容顏悅澤等功效。是未來化妝品行業的一大突破。
4.2 食用菌多糖的利用瓶頸
近年來,食用菌多糖在研究應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研究領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諸多方面的問題還存在不完善:如食用菌多糖在生理活性方面上,存在其構效關系研究的片面性,不夠深入,尤其體現在分子的組成、分子的連接方式、分子的立體構型、分子的相對分子量以及分子的溶解度等方面的密切聯系。食用菌多糖主要針對一級結構進行研究明顯空曠單一,不完善,所以要改善就必須要在此基礎上提高食用菌多糖的結構研究速度,力爭在方法領域方面上有所突破,并深入了解其生物活性;食用菌多糖在提取純化工藝方面還不完善,要提高多糖類的提取率和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以及使用率,就需要對提取物的性質、提取成本和提取工藝設備等選擇適合的提取方法,從而完善提取純化工藝;食用菌多糖活性機理方面缺乏更新和創新,在研究上大多側重于免疫指標分析、免疫機理和生物活性方面。利用了對正常細胞無毒無害作用,來增強人體免疫能力;食用菌多糖形成規范化產業鏈的經營模式上,對食用菌多糖行業的整體水平提升關注度不夠完善,為此需要加強政府對科技含量高的企業提升其關注度,加大對食用菌多糖的精加工、深加工、活性性成分合成的企業以及相關制藥企業等科技型企業大力弘揚政府的政策制度,加大資金上的大力幫助和扶持。作為我國食用菌生產大國,食用菌多糖的研究走向不斷加強和創新領域,將在食品、保健和醫藥等領域有著很大的潛在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
4.3 食用菌多糖的利用前景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毫無疑問對醫藥、保健等方面需求越來越高,目前食用菌行業產能過剩現象仍在繼續,自然產品供過于求的趨勢也將進一步惡化,加之,我國氣候異常,造成勞動力價格飛漲,導致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等諸多因素連綿不斷,食用菌多糖進程的利用嚴重受到制約。擺脫食用菌多糖傳統的提取工藝技術落后,產品產量和品質不高,國際上缺乏競爭力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在食用菌多糖消費方面也存在制約,比如推向市場的食用菌多糖產品主要以干品、腌制、罐裝、鮮品、糖制的形式推出以及食用菌多糖在開發和利用方面力度不夠,使得食用菌多糖在藥理學等多方面的應用落后,科技含量降低,為此必需對食用菌多糖在各領域科研方面的大力投入和調整產品結構。為食用菌多糖在未來新的時代領域,發展醫藥領域和保健等領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當前,研究已發現食用菌多糖具廣闊而深遠的生物活性作用,如降血壓、抗腫瘤、降心率、抗血凝、保護血相、提高人類非特異性免疫等。食用菌多糖不但對癌細胞有著明顯的抑制功能,對肝炎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感冒病菌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對心、腦血管疾病和腦供血不足,鬧中風有良好的治療功效。另外,食用菌多糖還有許多活性機制需要進行研究,更好地了解多糖的高級結構和結構與生物活性的關系。鑒于此,加大對食用菌多糖的開發力度,對食用菌中多糖的節構及作用機理進行研究,對醫療領域、保健領域和化妝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是未來食用菌多糖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一大突破。
[1] 秦俊哲,陳 明,陳 合,等.食藥用真菌多糖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食用菌,2004,23(4): 6-8.
[2] 阮海星,張衛國,付家華,等.香菇多糖及營養成分分析[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5,22(2):35-36.
[3] 崔 劍,李兆隴,洪嘯吟.自由基生物抗氧化與疾病[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0(6):9-12.
[4] Lee Yuling,Yen Ming Tsung,Mau Jeng-Leun.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various extracts fromHypsizigus marmoreus[J]. Food Chemistry,2007,104:1-9.
[5] Lillian Barros,Maria Joao Ferreira,Bruno Queiros.Total phenols,ascorbicacid,p-carotene and lycopene in Portuguese wile edible mushrooms and theirAntioxidant activities[J].Food Chemistry,2007,103:413-419.
[6] 王幫武,楊新林,張利剛,等.靈芝酸性組分的提取分離及抑菌活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2,22(1):125-128.
[7] 尤正海,紀其雄,周惠燕.羊肚菌多糖體外抗菌活性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6):902-903.
[8] 韓天龍,李知平.食用菌實體多糖的提取工藝研究和保健作用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21(3):14-16.
[9] 史琦云,郭玉蓉,陳德蓉.食用菌多糖提取工藝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4,25(2):98-100.
[10] 韋 巍,李雪華.多糖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藥學分冊,2005,32(3):179-184.
[11] 陳 瑋,吉仙枝.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工藝研究[J].科技資訊,2007(26): 5-6.
[12] 劉曉鵬,姜 寧,張思乾,等. 纖維素酶輔助提取茶樹菇多糖的研究[J].中國釀造,2008(22):36-38.
[13] 李 波,宋江良,趙 森,等. 酶法提取香菇多糖工藝研究[J].食品科學,2007,28(9):274-277.
[14] 劉青娥.酶法提取袖珍菇多糖工藝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29(2):53-56.
[15] 張 欣,韓增華,孔祥輝,等.酶法提取香菇柄多糖[J].生物技術,1999,9(1):21-24.
[16] 董彩霞,黃建華,祝 勇,等.酶解法提取香菇多糖的探討[J].光譜實驗室,2005,22(5):947-950.
[17] 何兵存,壬義娜.微波輔助提取香菇多糖的工藝研究田[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1):162-165.
[18] 李德海,孫常雁,孫莉潔,等.微波輔助法提取滑菇多糖的工藝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8,29(4):226-228.
[19] 王 萍,李德海,孫莉沽,等.超聲波輔助法提取滑菇多糖的工藝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2008,8(2): 84-88.
[20] 于淑娟,高大維,李圈基.超聲波酶法提取靈芝多糖的機理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1998,26(2): 123-127.
[21] 王大為,單盂玲,圖力古爾.超臨界CO:萃取對蒙古13蘑多糖提取率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6,27(3): 107-110.
[22] 汲晨鋒,季宇彬.高效毛細管電泳法測定香菇多糖中單糖的組成[J]. 化學與粘合,2006(11):28-30.
[23] 于華崢,劉艷芳,周 帥,等.靈芝子實體、菌絲體及孢子粉中多糖成分差異比較研究[J].菌物學報,2016,35(2):170-177.
[24] 李 文,周 帥,楊 焱,等.8種食用菌水溶性多糖中β-葡聚糖及單糖組成的分析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1,23:25-29.
[25] Yang Y H,Jiang N,Luo X,et a1.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me-dicinal fungi pelysaceharides[J].Lishizhen Med Mater Med Res,2010,21:612-614.
[26] He J Z,Shao P,Meng X H,et a1.Analysi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saceharide from ganoderma lucidum[J].Chin J Arm,2010,38:372-376.
[27] Jia J B,Li X Q,Yang W,et a1.Segreg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polysaceharides from PheUirtl2$igniariu and structure appraisal ofthis fraction[J].Food Sci,20o6,27:446-450.
(本文文獻格式:侯可寧,李 毅.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檢測及應用研究進展[J].山東化工,2017,46(13):49-51.)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dible Fungus Polysaccharide Extract Detection and Application
HouKening,LiYi
(Qingdao Chemical Industry Profession Trade School,Qingdao 266108,China)
Edible fungus polysaccharide is isolated from the fungal fruit bodies,mycelia and fermentation broth can control cell sepa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regulation of cell growth and senescence of the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and it is composed of aldehyde and ketone groups through glycosidic bond linking the natural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polymer. edible fungus polysaccharide as a kind of important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in the field of medicine,food industry etc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t present,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edible fungus polysaccharide in our country mainly adopts the traditional single stage batch type technology. The current equipment process is not only backward an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low,but als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big and the operation is complex,and the product quality uniformity is poor or the price is high,and so 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of edible fungus,physiologic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edible fungi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process,edible fungus polysaccharide solu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iquid,edible fungus polysaccharide application value and edible fungi polysaccharide utilization and Prospect.
Edible fungus polysaccharide; practical value;application prospect
2017-04-26
侯可寧(1981—),男,山東青島人,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工工藝。
TQ464.1
A
1008-021X(2017)13-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