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奇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重慶 401121)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陳世奇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重慶 401121)
食品安全不僅關系著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還關系著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國際貿易和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如何創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績效,切實保障我國食品安全,就成為擺在中國社會面前一項現實而艱巨的課題。本文在分析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改善現有食品安全現狀的對策及措施。
食品安全;問題;對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受到廣泛關注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1]。世界各國紛紛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科技投入和監管強度,將食品安全作為福利民生、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重大課題。
我國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科學發展的宗旨,把食品安全作為重大民生保障問題,努力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在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特別是深刻總結2008年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近幾年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斷加強食品安全工作。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強調[1]:“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睍咸岢觯菏称钒踩?,是“管”出來的,此理念顯示出國家和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可看出國家對于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決心和嚴肅態度。在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伊始,面對當前我國依然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食品安全工作又作出重要指示[2]: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和制度,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2017年2月3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直擊食品藥品規劃制定的兩大“要害”[3]。他明確要求,食品安全重點要落實地方,尤其是縣級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加大對校園、小攤販等重點區域和對象的日常監管,“首先要嚴防發生系統性風險”。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觀念和健康觀念更加成熟,同時也由于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食品安全問題也日趨成為我國社會關注的焦點。
食品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品安全關系著人類身體的安全。食品安全包括了過程安全和結果安全,在食品的種植或養殖、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消費等過程中均應保證安全,符合國家強制標準的要求,不應存在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毒有害物質。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企業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作為自身的終極目標,但利益最大化必需建立在合法以及道德的基礎之上的。目前我國的情況卻是許多商家為了追求最大商業利益,采取許多不道德甚至是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手段來降低成本,獲取更多的利益。食品原料的假冒偽劣、食品加工過程添加劑的濫用、非食用物質的非法添加,以及市場準入制度的不完善,市場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1.1 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
1996年至1998年,云南、山西等地出現工業酒精勾對假酒事件,導致上百人致殘,數十人死亡。1998年至2002年,全國各地發生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豬肉或豬內臟,以及食用用瘦肉精喂養的禽肉或魚的中毒事件多達58起,致1900 多人中毒。2003年以來,因服用劣質嬰兒奶粉,13名嬰兒夭折,200多名嬰兒因此患上嚴重的營養不良癥。2004年全國10多個省市糧油批發市場發現有國家糧庫淘汰的發霉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黃曲霉素。2005年福建、江西及安徽等地出口的鰻魚產品,被驗出含有孔雀石綠;同年,調味品、紅心鴨蛋及肯德基快餐中檢出“蘇丹紅”。2006年上海市發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造成300多人入院;大閘蟹、多寶魚中驗出致癌物質硝基呋喃代謝物;鴨蛋中檢出蘇丹紅。2007年“思念”、“龍鳳”品牌云吞及水餃被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2008年因食用三聚氰胺超標的奶粉導致 29萬多患兒泌尿系統出現異常;大連韓偉集團及多個牌子的雞蛋檢出三聚氰胺;四川廣元柑橘暴發柑蛆。2010年海南豇豆中農殘超標;許多餐廳使用地溝油。2011年河南雙匯集團的火腿中檢出瘦肉精;安徽工商部門查獲一種可讓豬肉變“牛肉”的添加劑“牛肉膏”。2011年12月,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某一批次產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4]。2012~2016年,毒明膠、地溝油、皮革奶、塑化劑、毒豆芽、摻假羊肉、鎘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斷被曝光。2017春節前后引起廣泛關注的天津靜海獨流鎮制售假冒品牌調料問題。中國爆發了多起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見表1)。
表1 2008~2017年國內爆發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一覽表(部分)
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和凸現,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損失。據衛生部監測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6年,每年發生食物中毒事件都在200起以上,中毒人數在7000人以上,導致死亡人數100人以上(見表2所示),以2007年為例,當年發生食物中毒事件506起,導致13280人中毒、258人死亡。該統計數據也反映出隨著政府對食品安全的越來越關注,消費觀念和健康觀念更加成熟,近年來中毒事件呈現下降趨勢。
表2 2006~2015年全國食物中毒事件
注:數據來源:衛生部網站。
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不僅給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損失,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而且嚴重制約著食品產業的持續發展,乃至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更為嚴重的是,食品安全問題制約著中國食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因此,積極應對突發食品安全事件,構建科學合理的食品安全監管和食品產業平臺是當前急需研究的課題。
1.2 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國家加大了對于食品污染物、食品添加劑、食品中農藥殘留等問題的監管力度,但由于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環節復雜,各個環節很容易出現污染源,導致了食品的不安全;第二,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部分食品加工人員沒有經過健康體檢就上崗工作,一些食品企業加工產品時,衛生環境較差,因此生產的食品,安全問題令人擔憂;第三,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不夠完善,標準體系不統一,監管部門沒有進行完全整合,與目前花樣繁多的食品安全現狀不符;第四,食品安全科技研發較為落后,很多食品安全問題無法具有前瞻性;第五,食品監管效能較差,基層監管人員專業素質不足等。
1.3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現狀
針對食品安全問題,許多專家學者作了大量研究工作:2002年1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首屆全球食品安全管理者論壇上,FAO總干事德.哈恩博士突出了食品安全體系的重要性,并吁求所有國家強化交流合作,構建并完善食品安全體系[5]。2004年10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在泰國曼谷聯合舉辦了“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系統”為主題的“第二屆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論壇”。大會達成的主要共識包括:一是國家必須關注消費者權益,激勵消費者積極參與政府食品安全規制活動;二是要構建國家層面的食品安全信息組織,做出在整個食品鏈中保障安全的政治承諾;三是要強化中央與地方之間在食品安全領域的互動、交流、合作;四是鼓勵政府在適當范圍內與民眾分享食品安全政策,堅定決心、加強保障,切實有效地執行國家食品安全政策;五是敦促各國盡快加入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INFOSAN),并通過這一網絡獲取食品安全信息及技術方面的支持;六是要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引入生物反恐[6]。
也有學者從建立食品安全控制體系這一維度進行研究。如Adrie.J.認為,必須滿足“操作一致、國際交流、信任、透明性、與行政過程分離、以結論為中心”等條件,才能促進控制鏈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而只有合作的達成才能保障控制鏈的有效運行[7]。
雷方華認為我國食品安全現狀主要表現為產業起點較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食品生產各環節及生產環境污染嚴重、違法違規生產加工食品、食品造假、新技術新手段的發展給食品安全帶來的隱憂等幾個方面[8]。張紅波從實際生產、經營及消費層面分析了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原因:在生產過程中違規或過量使用農藥、化肥、添加劑等,在企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信用缺失、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失衡、消費者缺乏安全知識和安全意識等因素都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重要原因[9]。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原因的研究,李功奎等認為消費者和企業掌握的信息不對稱,這導致消費者可能難以做出正向選擇,而引發食品安全問題[10]。
2.1 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法制體系
隨著食品安全關注度的提高,國家相關部門不斷出臺了關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來進一步加強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在食品安全的法律保護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妒称钒踩ā?、《產品質量法》、《進出口商品檢測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各部委下發的部門規章和相關文件等,初步構成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制體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民對于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制體制應把握大局,制定適應市場和廣大消費者需求的法律法規,約束食品生產及銷售公司規范參與經營活動。
2.2 界定食品安全行政監管體系權責范圍
我國食品安全行政監管體系涉及到政府的各個部門,這些部門共同為我國食品安全提供保障。以國務院為總體統籌管理,食品藥品監管部、農業部、質檢總局、公安部、海關、衛生計生委、商務部、工商總局、城管等十多個部門共同配合。雖然各個監管部門看似分工清晰,但是實際生產中的食品鏈模糊不清。監管部門監管的交叉重疊,不僅加大了監管成本,還可能導致權責錯位,嚴重影響食品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權責分工明確,以利于各部門行使職權,嚴格監管,嚴格執法,以法律的標準要求企業以及所有商家。充分利用政府的強制力,發揮其監督和引導職能并促進食品行業體系的建設。
2.3 不斷加強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發展更新
隨著我國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我國食品安全部門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食品加工業的行為,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夠健全和監管力度的不夠,一些不法商販利用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甚至使用高科技手段,造成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頻出現。運用高科技技術將有毒有害的物質進行加工生產,使其與高品質的食品相類似,而且以低價格進行銷售,這種做法不僅嚴重的影響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因此,加強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發展迫在眉睫。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提供了相應的技術促進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發展,近些年來也不斷出現新的技術加入到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隊伍中來。
2.4 做好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工作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常常是事后監管,這種處置方式對于消費者來說存在很大風險,因此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科學應對突發食品安全事件的首要工作,通過對整個食品供應鏈的風險評估,科學分析我國食品供應鏈上不同環節存在的安全風險,根據風險程度制定相應的應急機制和政策措施,為做好災前預防和災后保障工作提供建議和技術支持。有些專家學者對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作了大量研究工作:G. A. Kleter和H. J. P. Marvin從食品安全的脆弱性入手,分別從生產鏈內、外及消費過程三方面分析了危害食品安全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外部環境等共17個評價指標[11]。李哲敏[12]認為食品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了食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可持續性安全三個方面,運用層次分析結合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分上、中、下三層共16個指標的食品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計算模型。學者黃曉娟等立足影響食品安全狀態不同因素的特征分析,建立了包含基礎狀態指標、合格狀態指標和整體狀態指標三個層次的食品安全風險指標體系[13]。唐曉純設計了4層結構共18個警情指標的預警指標體系[14]。這些理論研究工作可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提供重要參考。
2.5 努力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行業環境
食品安全的廣泛性及食品行業的復雜性給食品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要使食品企業遵守相關的法律規章,需要積極發揮行業的自律作用,利用行業協會等組織以及食品質量等認證標準的作用,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行業環境。
2.6 提高食品安全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
利用現代化的方法訓練檢驗人員使其充分具備食品安全的科學基礎。認真制定培訓計劃,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定期組織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參加食品安全知識、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培訓以及食品加工操作技能培訓。食品安全從業人員必須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從事食品經營工作;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訓應針對每個食品加工操作崗位分別進行,內容應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范、標準和食品安全知識、各崗位加工操作規程等,讓廣大食品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樹立安全意識,責任意識,掌握技術,規范的進入市場。
2.7 加強食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食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體系,政府要努力培育認證機構和認證產品銷售市場,不僅要加強食品生產者的質量監督意識,將HACCP、GMP、GAP等質量認證體系貫徹到食品生產中,促進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等,對生產者實施監督,促使其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掌握食品安全生產技術,盡量多的生產者納入到高標準的生產體系中。
2.8 完善食品安全社會責任體系
食品安全社會責任體系的建設要融合企業、媒體、家庭、個人等各個主體的作用,通過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及家庭和個人信息的反饋,共同實現食品安全的源頭控制和公共監督。
2.9 發揮媒體良性的社會宣傳作用
媒體是公眾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社會中的重要團體,媒體在食品安全監督方面發揮著不和或缺的作用。媒體在進行相關報道時要本著充分反映事實,及時傳達消息的工作理念,以及對公眾負責的態度,廣泛收集信息并進行客觀反映,不斷完善其社會責任監督制度,對食品安全實施社會監督。
[1]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討論稿)[J].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4(2):4-11.
[2] 切實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N].人民日報.2016-01-29.
[3] 王念茲.編制食品藥品安全規劃李克強直擊兩大“要害”[EB/OL].2017-02-05.http://news.sina.com.cn/o/2017-02-05/doc-ifyafenm2784397.shtml.
[4] 鄭火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5] 葉志華.首屆全球食品安全管理者論壇:交流經驗[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03(2):44-46.
[6] Affairs R.Second FAO/WHO global forum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s[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10:12-24.
[7] Adric J.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J].Food Control,2005,16(6):481-486.
[8] 雷方華.淺談如何為食品巧全把關[J].中國食品,2008(6):50-51.
[9] 張紅波.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14(1):15-17.
[10] 李功奎,應瑞瑤.“檸檬市場”與制度安排一個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分析框架[J].農業技術經濟,2004(3):15-20.
[11] Kleter G A,Marvin H J P.Indicators of emerging hazards and risks to food safety[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9, 47(5):1022-1039.
[12] 李哲敏.食品安全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4,18(1):18-22.
[13] 黃曉娟,劉北林.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指標體系設計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24(10):621-629.
[14] 唐曉純.食品安全預警體系評價指標設計[J].食品安全,2005,26(11): 152-155.
(本文文獻格式:陳世奇.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東化工,2017,46(7):97-100.)
The Current Problem of Food Safety in China and Some Measurement to Improve Food Safety
ChenShiqi
(Chongq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Chongqing 401121,China)
Food safety has a great concern on the people healthy, also effects Chinese competitive strength in the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stability, social harmon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market. Some methods to improve food safety in China ha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made our food not safe.
food safety;problem;measurement
2017-02-24
陳世奇(1968—),男,重慶人,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食品化工檢驗、技術管理。
R155.5
A
1008-021X(2017)07-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