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麗 揭華妹
(1深圳南山圖書館,廣東深圳 518052;2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廣東深圳 518036)
讀者服務
公共圖書館為視障讀者開展計算機IT技術培訓服務探析
——以深圳南山圖書館“視障者一對一IT技術幫扶培訓”為例
王凱麗1揭華妹2
(1深圳南山圖書館,廣東深圳 518052;2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廣東深圳 518036)
“視障者一對一IT技術幫扶培訓”簡稱“視障IT培訓”,它是繼視障者電腦初級培訓之后的再一升級培訓,滿足視障者日益增長的軟件技術需求,是視障者平等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本文詳細地介紹了視障IT培訓的策劃組織、實施過程、取得成效和推廣意義。
視障IT培訓 視障者 信息無障礙研究會 騰訊志愿者
獲取信息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文化權利和需要,在倡導普惠均等、公平享受公益文化的今天,公共圖書館為視障讀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務,并根據視障讀者的需求為其定制專門的個性化服務,體現了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包容性和人文關懷。
新世紀以來,中國圖書館人經過不懈的追求與努力,圖書館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圖書館服務理念不斷發展,逐步確立了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我國各地圖書館針對弱勢群體先后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信息無障礙服務,例如開設盲文圖書館,為視障讀者提供了可觸摸的盲文書本、音頻資料、電子圖書和網絡信息等無障礙資源;為殘疾人或敬老院的老人提供送書上門服務;對于不方便到館的讀者提供免費郵寄服務、電話服務或者網絡服務;建立外來勞務工圖書館等等。但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上還處于初級水平,總體上講,經濟發達地區的服務優于經濟落后地區,陣地服務多于網絡服務。盡管圖書館借助網絡提供信息無障礙服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農村和邊遠地區仍然有很多人由于文化水平低下和上網技能缺失而無法享受到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中國目前有視障殘疾人口1691萬;截至2014年底 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合計占中國人口數的12%,并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這一數字將逐步增加。但目前公共圖書館針對視障讀者開展的獲取信息的技能提升培訓服務不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圖書館適應信息化時代,為視障讀者開展計算機IT技術培訓服務,顯然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深圳是一座富有愛心、充滿活力的年輕城市,在深圳市生活和工作的視障人士,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熱愛社交活動、愛學習、文化信息需求強烈。深圳市公共圖書館視障電腦培訓始于2006年,2006年11月深圳圖書館視障閱覽室根據讀者的需求開辦了電腦培訓班,培訓內容有打字輸入、網絡信息瀏覽、下載歌曲、收發郵件、QQ聊天、網上購物等。電腦培訓成為當時最受視障讀者歡迎的服務項目。2006年至2014年,8年的時間深圳圖書館共培訓視障讀者5000余人次、畢業學員300多人,深圖開通的QQ群“讀屏學堂”也擁有200多名成員,深圖視障閱覽室成為視障者的學習中心和交流中心,在視障圈內享有較高的名氣和影響力,為全市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工作開創了良好的局面。
IT是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中文譯為信息技術,是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視障者一對一IT技術幫扶培訓”,簡稱“視障IT培訓”,它始于2014年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為從事IT行業的幾名視障工程師進行工作技能提升培訓,由騰訊公司的IT精英志愿者擔任培訓導師,培訓內容涉及:Java、Python、Web 前端重構、測試方法、數據架構與算法和測試職業生涯規劃。后來,發現不僅僅是從事IT行業的視障工程師渴望學習IT技術知識,還有很多視障朋友都同樣希望學習IT技術知識。
“視障者一對一IT技術幫扶培訓”是繼視障者電腦初級培訓之后的再一升級培訓,它滿足視障者日益增長的軟件技術需求,是視障者平等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同時,它是深圳市第一個以軟件技術開發為起點的幫扶培訓,旨在通過培訓視障者的IT技能,增強職業技能,讓他們同時能獲得與明眼人一樣平等的機會從事IT技術工作;目前深圳有四名視障者通過視障IT培訓之后,從事IT行業工作,成為信息無障礙測試工程師。2016年信息無障礙研究會聯合深圳圖書館和南山圖書館,面向全市視障者發布培訓信息,共收到全國各地的58位學員申請,我們根據學員不同層次分設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班。學習內容有:初級班:電腦操作、讀屏軟件、智能手機使用等;中級班:office辦公軟件、常用軟件、音頻制作等;高級班:python編程、信息無障礙標準與技術、軟件開發技能等。
3.1 培訓的策劃
“創新·聯動·共享”一直是深圳市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的重要特點,我們倡導視障服務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圖書館與市殘聯、市盲協和社會力量保持溝通與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視障資源共建共享。2016年5月27日深圳南山圖書館盲文閱覽室正式開放,開放信息在省殘聯、市殘聯、市區盲協和深圳圖書館視障服務的信息發布平臺宣傳,視障人士在第一時間收到了圖書館的開放信息。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后文簡稱研究會)的工作人員也在第一時間聯系了南山圖書館盲文閱覽室,尋求合作,共同為視障讀者開發服務項目,雙方經過調研和探討,決定合作開展“視障IT培訓”。研究會開展視障IT培訓已經有兩年的實踐經驗,具備了一支專業的導師和志愿者隊伍,而圖書館擁有活動場地和活動平臺,交通方便,環境優美,是開展視障IT培訓的最佳地點;雙方資源共享、一拍即合,立即面向全市視障人士發布培訓信息,招募學員。培訓信息在深圳市殘聯、深圳圖書館、無障礙研究會和市區各個視障者信息發布平臺、微信群和QQ群轉發。
2016年6月5日,在南山圖書館4樓讀者活動室,為30多名視障讀者舉辦了一場“視障者一對一IT技術幫扶培訓”沙龍會,沙龍會是學員與導師的見面會和答疑會,視障學員和導師一對一面談與互動,技術導師將對培訓內容、培訓要求、培訓目標、班級管理進行講解,并對學員的計算機知識基礎進行摸底,然后根據學員情況進行分班。同時,沙龍會作為盲文閱覽室正式對外開放服務的啟動儀式,南山圖書館邀請深圳媒體進行報道,得到了深圳電臺、深圳特區報、深圳晚報等媒體的報道,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培訓的策劃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3.2 IT專業的師資團隊
騰訊是中國知名的互聯網巨頭公司,騰訊的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數以億計網民的溝通方式和生活習慣,并為中國互聯網行業開創了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1]。騰訊公司一直積極參與公益事業,2014年1月,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通過資助、引入技術和流程支持、引入產品接入測試等全方位的幫扶方式,協助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招募并建設“視障信息無障礙工程師”團隊,為國內的IT產品提供專業的信息無障礙測試服務[2]。這也是“視障IT培訓”結緣的開始,從此騰訊志愿者進入視障服務領域,為視障人士帶來IT知識和關愛。這些年輕的IT精英蒙上眼睛,借助讀屏軟件的語音朗讀功能,像盲人一樣操作電腦,不分晝夜地摸索,思考怎么從視障者的角度來教學,還邀請從事IT工作的視障工程師一起研究探討,然后再對新加入的助教進行教學經驗的分享交流、培訓助教、為視障學員授課。
2016年為“視障IT培訓”服務的騰訊志愿者團隊有50多人,其中核心成員20人,核心成員中有一半以上為研究生學歷,從事IT行業工作3年以上;其中有6人參與10次以上服務,有10人參與5次以上服務;核心成員隊伍穩定性好、流動性小,從2014年設計課程開始到2016年結業典禮,3年時間堅持做一件事。IT精英、專業高效、高學歷、高素質、有愛心、有耐心、樂于奉獻、年輕富有活力、有團隊合作精神……這支由優秀的企業培養的專業IT精英為“視障IT培訓”提供專業的教學,培訓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3.3 學員班級管理
2016年共收到全國各地的58位學員申請,符合線下學習的有34位,最大83歲,最小10歲,我們根據學員計算機知識的不同基礎層次和方便就近到培訓地點,分設四個班,每個班配備固定的導師,助教則根據學員的人數有所變動,導師負責課程設計和教學,助教負責學員的接送、輔助教學、課后回訪等工作。如下表:

2016年視障IT培訓分班情況表
每個班級建立一個微信群,用于信息發布和學習交流,每次上課前兩天,導師就會把課程內容發布到微信群里,學員提前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并做好預習;助教給每一位學員打電話,確定周末是否能準時參加培訓?是否需要接送?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助教的人數。課程結束之后的兩天內,助教會單獨對每一個學員進行回訪,了解學員對課程的接受和理解情況,聽取學員的意見并反饋給導師,導師會根據學員的意見做出相應的調整,盡量照顧到每一個學員的需求,既有標準化教學,也有個性化輔導,形成線上即時問答,線下即時輔導培訓模式。教學流程和回訪機制,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在給予視障讀者技能知識的同時,也給予視障讀者關懷和溫暖,項目組所有成員,導師、助教和學員像朋友一樣相處,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3.4 教學方式
2016年34位學員的視力情況如下圖所示:全失明占44%,嚴重弱視和嚴重低視力占50%,這兩者是無法通過電腦屏幕來使用電腦的,只有6%的學員稍微可以看清電腦屏幕。

視障者既無法知道屏幕上有什么文字和圖片,也無法知道鼠標的光標定位于哪里?又怎么能夠使用電腦呢?明眼人如果想知道視障者是怎樣使用電腦的,想知道教學的難度,這里有一個簡單的辦法:請你把電腦顯示器拿掉;在沒有顯示屏的情況下,電腦主機就是一切,用電腦主機瀏覽網頁信息、聊天、購物、收發郵件和編輯文檔……沒有顯示屏,看不見了,視障人士只能借助讀屏軟件來獲取電腦屏幕上的信息,讀屏軟件可以為視障礙用戶提供實時語言朗讀,是視障人士使用電腦的“眼睛”。
視障IT培訓統一采用爭渡公益版讀屏軟件,教學從讀屏軟件的安裝和使用方法開始,先教學員熟悉讀屏軟件的快捷鍵使用和語音導航、路標功能、模擬鼠標等功能,借助讀屏軟件語音朗讀功能,一步步來操作和使用電腦。教學采用小班制,一個班級滿額為10個人,配備一名明眼導師和一名視障導師,由導師主講、助教與學員一對一幫扶的教學方式進行,助教在教學過程中對學員進行一對一跟進,協助學員完成導師教的每一個步驟,然后將學員是否掌握或完成任務報告給導師。教學過程中既有標準化,又有個性化輔導。
3.5 培訓效果
視障IT培訓項目獲2015年深圳義工節金獎、2015年全國志愿服務項目(益苗計劃)省級重點培育項目、2016年獲得中國公益慈善大賽“社會創新項目百強”獎;2016年深圳南山圖書館開展視障IT培訓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得到深圳電臺和深圳特區報、深圳晚報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這些榮譽和肯定是對項目組所有成員最好的獎勵,鼓勵我們繼續努力做得更好。
2016年從教學到結業,全市四個培訓班的總課時為99小時;培訓學員125人次;參與服務的導師8位(其中4位是從事IT行業的視障導師),助教150位,導師和助教志愿服務時長超600小時。南山圖書館的培訓總課時為60小時,培訓學員88人次,導師助教共有109人次參與服務,志愿服務時長達300多個小時。
2016年11月19日,在南山圖書館舉辦了“2016年視障IT技術一對一幫扶培訓”結業典禮,我們特別為結業典禮錄制了一段音視頻資料,記錄了2016年的學習收獲(音視頻網址:https://v.qq.com/x/page/p0347eievy2.html),學習收獲總結為以下幾點:
3.5.1 學員收獲
初級班學員學會了打字輸入、上網、下載、收發郵件、網絡聊天、網上購物等知識,開啟網絡世界的大門;學員通過培訓改變了生活方式,如滴滴打車解決出行難的問題,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擴大了社交范圍等。中級班學會了用word編輯文檔,如字體、字號、粘貼、復制、保存等功能,這些功能全部使用快捷鍵操作;音頻制作是最受學員喜歡的課程,通過學習,學員學會了剪輯音頻、配制背景音樂、為自己唱歌配制背景音樂,有學員希望通過學習音頻制作將來能夠從事多媒體制作工作;高級班的學員主要是從事IT行業工作的視障者,他們學習python編程、信息無障礙標準與技術和軟件開發技能,作為職業提升培訓,更好服務于工作。
3.5.2 形成互助互學小組
愛心是具有傳染力的,“視障IT培訓”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愛的項目。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員和學員相互學習和分享,形成互助互學小組,共同進步。例如,小沈是高級班的一名學員,同時也是一名視障工程師,從事網絡信息無障礙測試工作。小沈比明眼人更加熱愛生活和充滿激情,是計算機和音樂的狂熱愛好者,精通音頻制作,當他得知很多視障同學都想學音頻制作時,他自薦成為了中級班的音頻制作導師。他說從學員到導師,帶給他的是強烈的成就感,將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員,收獲幫助別人的快樂和幸福感。同時,視障學員從視障角度出發,與明眼導師交流溝通,共同改進授課方式方法。
3.5.3 提高學員社交能力
培訓提高學員社交能力,促進學員參與社會生活。例如學員小可參加IT技術培訓班有三點收獲:第一,小可學會了獨立出門,現在小可學會使用手機查詢出行信息,能獨立坐地鐵來圖書館參加培訓班;第二,原來小可不擅于和別人交往的,參加培訓班之后,小可學會了主動和同學交流,有問題向老師請教,學會了和別人主動交往之后,性格自然就變得樂觀了,心情好了,心也就寬了;第三,網絡豐富了小可的生活,在這里小可學會了智能手機的很多應用,如滴滴打車幫小可解決出行難的問題,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擴大了社交范圍,學會用電腦操作可以上網查詢信息;還可以自己下載音樂等。
3.6 “視障IT培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3.6.1 存在的問題
1)個別學員碰到的學習難題沒能及時解決,影響后繼學習。
2)個別學員因故請假,沒有全勤參與學習,導致無法跟上課程進度。
3)需求和教學不匹配,學員的需求多樣化,標準化教學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4)學員出行不方便,或是離培訓地點太遠,無法參加學習。例如有學員住在龍崗和羅湖,到南山圖書館需要1個多小時的公交時間,還需要轉車,還有兩位東莞的學員,每次要趕2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參加學習,這對于視障者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事。
3.6.2 改進的措施
1)對學員的學習掌握程度及時考察,如未掌握,單獨輔導。
2)加強班級管理,采用考勤獎勵制度,對請假學員采取個別補課措施。
3)多采集學員需求,采用個性化教學方式,為學員量身定制,滿足需求。
4)培訓現場采用錄音或錄像方式,方便學員回放學習,也可用于遠程培訓。
2016年“視障IT培訓”在深圳圖書館和南山圖書館復制成功,使得視障IT培訓項目得以壯大發展,2014年和2015年,視障IT培訓地點僅限于信息無障礙研究會辦公區一個地點,受場地限制,學員僅有3個人,無法大范圍招募學員培訓,2016年,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和深圳圖書館、南山圖書館合作之后,面向全市視障讀者發布培訓信息,咨詢和報名人數大增,學員從最初的3人增加到34人。未來我們將聯合更多圖書館,開展館際或跨界聯合及共享,踐行深圳“圖書館之城”的服務理念。
2016年“視障IT培訓”項目納入微軟全球計算機科學教育計劃,共享課程內容;下一步工作,我們準備將視障IT培訓的教學內容和經驗編制為盲文書,把教學過程錄制為音視頻資料,讓全國更多的視障者免費得到IT技術知識培訓。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發達國家,推進信息無障礙的許多措施已經使得很多殘障人士、老年人能夠在殘疾的情況或退休后繼續工作,通過互聯網繼續為社會創造價值,弱化他們對政府的依賴度,減輕國家的負擔。[3]從這個角度來講,圖書館推進信息無障礙服務,將使整個社會從中受益。
“視障IT培訓”不僅適用于視障讀者,同樣適用于其他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以及邊遠地區不方便到圖書館的群體,是公共圖書館推行“信息無障礙服務”的有效途徑。
〔1〕 蔡恩澤.騰訊的危機感[J].現代企業文化,2013(34):74-75
〔2〕 信息無障礙,我們能為視障人士做什么?[EB/OL].[2017-2-7].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524.html
〔3〕 王曙雅.論基于信息無障礙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培育[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9):257
AnalysisontheTrainingofComputerITTechnologyfortheVisuallyImpairedReadersinPublicLibraries——ACaseAnalysisof“IT-one-to-one-help-trainingforvisuallyimpairedpeople”inShenzhenNanshanLibrary
Wang Kaili Jie Huamei
“IT-one-to-one-help-training for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is the upgrade training after primary computer training. It meets the growing demand of software technology need of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to have equal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nning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summary,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ining promotion.
Visually impaired IT training; Visually impaired;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Research Association; Tencent volunteer
G258.2
A
王凱麗,女,現工作于深圳南山圖書館,館員,在盲文閱覽室從事視障服務工作。揭華妹,女,現工作于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從事視障服務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