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現代作家李劫人的小說被稱為近代《華陽國志》,大量具有歷史意識和形態的民俗描寫卻有著藝術真實的意義,成為民俗的活化石。
關鍵詞:李劼人;民俗;價值
李劼人,1891年6月20日生,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黃陂,其上溯八世先祖李述明于清初逃荒入川,是“湖廣填四川”移民潮裹挾的一分子。他是中國現代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大師之一,也是中國現代重要的法國文學翻譯家,知名社會活動家、實業家。作為21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重量級作家,李劫人的創作體現了濃郁的巴蜀地方色彩,即便是現在川籍作家中,他也是最為突出和鮮明的作家之一。
巴蜀大地是李劼人文學創作的深厚土壤,他的整個生命也植根于這片土地。李劼人以一種生長于“天府之國”的優越感打量著巴蜀,欣賞蜀中人的日常生活。
就創作而言,他另辟蹊徑,從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來切入歷史,既真實地展現壯闊的歷史波瀾與時代的脈動,又將形形色色的人、千姿百態的生活、多姿多彩的風俗人情都盡收筆下,從而展開一幅宏大的歷史生活畫面。他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系列小說記錄了清末明初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壩子的諸多民俗事項。
四川盆地相對閉塞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民俗習慣、民俗信仰和生活成規。在李劫人的小說中大量描寫了飲食、節日、婚嫁、喪葬、娛樂等民間民俗場景。在《死水微瀾》中,李劼人描寫天回鎮趕場,在詳細描寫了“黑毛肥豬”的喂養方式,“總之,要使它極其舒適,毫不費心勞神的只管長肉,所以成都北道的豬,在川西壩中又要算頭等中的頭等。”通俗、幽默的語言,將川西的“豬”的生長描寫的擬人詼諧。此外,愛讀李劫人小說的讀者會發現,李劼人在小說中不惜筆墨描寫飲食,在他的《漫談中國人的衣食住行》一文中,他指出:“中國菜誠然為中國文化的特征”,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恰恰表現出中國人“博大容忍”的性格。不過,對于飲食過度追求的川人,在性格上自然存在著耽于享樂的部分,這也映射了《大波》中的四川人民面對鐵路國有化的問題時“善良懦弱”和被政權的打壓。
在他的“大河三部曲”中,更是在諸多場景中再現四川美食。《大波》中的黃瀾生夫婦的美食盛宴上,魚翅、火爆蝦仁、三塌菇等各式各樣的地道成都風味美食呈現在餐桌上。除了不遺余力的描寫餐桌美食,李劼人還用鋪陳的筆法描寫了成都會場上出現的各式小吃,麻婆豆腐、擔擔面、冒節子、涼拌白肉、涼粉、抄手、馬蹄糕;燒臘鹵菜、雞絲豆花、牛舌酥鍋塊;糖酥核桃、糖炒板栗、白糖蒸饃……從擔子到攤子到籃子,各式各樣的小吃一起涌入讀者的感官,組合成一個聲色俱佳的成都集會的場景。帶有巴蜀特色的美食讓讀者垂涎欲滴,成為李劫人小說中構筑巴蜀地方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于地方食物的描寫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字里行間,似乎都浸潤著美食的色澤與滋味。在成都百姓看來在普通不過的小吃,總能在他的筆下大放異彩。例如“它的肉,比任何地方的豬肉都要來得嫩些,香些,脆些,假如你將它白煮到剛好,片成薄片,少蘸一點白醬油,放入口中細嚼,你就察得出它帶有一種胡桃仁的滋味,因此,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獨步。”
此外,李劫人對于“趕場”的描寫,更是得心應手,讀者在他的引領下,仿佛置身于天回鎮擁擠熱鬧、琳瑯滿目的集市之中。如“小市攤上,也有專與婦女有關的東西。如較粗的洗臉土葛巾,時興的細洋葛巾;成都桂林軒的香肥皂,白胰子,桃圓粉,朱紅頭繩,胭脂片……”,對于集市貨物的描寫,他從不吝惜筆墨,一樣一樣、一類一類,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不僅要告訴你有什么,還要不時進行點評,如“洋線雖然勻凈光滑,只是太硬性一點,用的人還不多。”點評到位不消說,他還力求將天回鎮“趕場”的熱鬧擁擠以“通感”的描寫方式來傳遞給讀者,“在趕場時,你們卻一點聽不見,所能到耳的,全是人聲!有吆喝著叫賣的,有吆喝著講價的,有吆喝著喊路的……于是,只有人聲,只有人聲,到處都是!”
除對集市進行“不惜墨”的描寫外,在他的小說中,他還津津樂道著的名勝、寺院、茶鋪、戲園、酒店、客棧、大街小巷,饒有興致地一一記錄其時的各種交通工具、娛樂活動、家常飯、市井狀況、衣著服飾……四川人熱衷于坐茶館,成都的茶館數量居全國之最。李劼人就不惜筆墨描寫成都茶館的發展變化。對于茶館的作用,李劼人寫到“一種是集會和評理的場所。不管是固定的神會善會,或是幾個人幾十個人要商量什么好事歹事的臨死約會,大抵都在一家茶鋪里,可以彰明較著的討論、商議、乃至爭執……所以差不多的茶鋪,很高興有人來評理。”當時的茶館,在四川民間素被看做是一個“半民間法庭”,在茶的吃講中調解民間沖突。
又如,他描寫成都高校學堂的校服,觀察得極其細致,在語言描寫上十分精確,“藍洋布長衫,紅清寧綢對襟小袖馬褂,馬褂右袖口織一條金龍,馬褂銅紐扣鑄盤龍紋,馬褂領口有兩枚銅章……一條漂白布褲子,褲管籠在鞋勒外”,對于這一校服式樣,小到紐扣、龍紋都一絲不茍的記錄,雖然不如博物館的陳列來得只管,但是卻是成都高校學堂校服文字上的精確描述和記錄,具有相當的史學價值。
在他的作品中,為了記錄四川的婚嫁習俗,他用一整節來講述舊式婚禮的全過程。還有成都人歡度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的盛況,平時趕場的熱鬧非凡,李劼人在不遺余力的描寫中洋洋得意地告訴我們四川人是如何懂得享受生活,即便身處動蕩艱苦的社會,依然樂觀堅強,尚滋味,好吃喝,喜游樂,將生活休閑化。
李劫人的小說展示了老成都沿襲千年的閔建寧習俗,記錄了成都的民俗變遷,通過社會的變化來揭示在“風氣已開”的清末民初的社會心理、社會生活。這也就使得他的小說不僅僅有著地方民俗文化的標簽,同時更有著廣泛的社會意義和價值認同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