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榮
摘要:現在的人們對建筑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在建造建筑的時候,不僅要注重建筑的內部還要注重建筑外觀裝飾的藝術表現,磚作為一種相對傳統的建筑材料,應它本身的特點沿用至今。文章以紅磚為例,從它的功能特點,裝飾特征中的藝術性和視覺性來說明,紅磚的歷史性是它所具有的文化又有時代性和地域性。
關鍵詞:紅磚:功能特點:裝飾特征:文化
一、紅磚的歷史
磚這種傳統建筑材料,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而距今三千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人首次將泥磚坯子進行燒制,制成了硬度與防水性較高的磚。之后的古巴比倫人、古羅馬人造出了更加精美的裝飾性磚塊,磚材料開始了其實用性與審美性的應用歷程。現代社會,很多建筑大師重新挖掘了磚材料的魅力,將其運用到建筑的裝飾中,通過磚本身特有的質感向人們傳達了一種古老而又新穎的視覺表現力。
二、紅磚裝飾的構成方法和視覺特征
(一)紅磚裝飾的構成方法
1.動態塑造
不論是弧線立面的塑造還是體的錯位堆疊,都是建筑師對磚構建筑立面的形態探索,這種形態的探索試圖將不同形態的動態性特點引入到立面中,有利于打破傳統磚構垂直立面的固有形象。這種探索最為成功的案例無疑要數弗蘭克·蓋里設計的悉尼技術大學周澤榮博士翼樓,該大樓已于2015年初投放使用。作為蓋里在澳大利亞的首座建筑作品,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外立面,除了玻璃立面,還有一個立面用磚塊構成波浪形起伏,繼承了悉尼城市中砂石建筑的傳統,建筑的褶皺部分用掉了320000塊定制磚,并且全部由手工砌筑完成。完工后的建筑立面仿佛吹皺了的牛皮紙袋,給立面帶來了動態感。蓋里的這種大膽探索和塑造為今后磚構建筑立面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2.體塊塑造
用模數的手法,以單元為構成的基本元素,依托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利用小單元體的錯位感或堆疊感,形成單元體之間的凹凸變化,是打破傳統磚構立面固有的垂直形態的另一種構成方法,這種方法同樣可以塑造豐富的磚構立面效果,同時又具有豐富的光影變化、明暗對比,還打破了現代建筑慣有的巨大方盒子的呆板樣式。
(二)紅磚裝飾的視覺特征
1.紅磚裝飾肌理的表達
紅磚之所以從古至今一直受到建筑師的青睞及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自身的肌理之美,尤其在歐洲,不管是簡單排列還是變化排列,都極具美感。紅磚材料構成面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凹凸砌法或不同色彩的磚拼砌成的圖案肌理。這種類型的面的肌理表達不僅保留了磚本身的質感,同時又構成了新的肌理質感。二是,建筑的立面構件本身就呈凹凸形態,通過磚的表面鋪貼,建筑立面的效果更為立體,給人一種沖擊感。現代技術下,紅磚構建筑形態構成手法的變化使立面的肌理更加豐富,不論是拼貼還是浮雕手法,亦或是虛實曲直的對比。
2.圖案裝飾
磚的圖案裝飾方式有磚雕和裝飾砌法兩種,其中,磚雕既可以是在單塊磚上雕刻山水、花卉等圖案,也可以是對整面墻的所有磚進行統一雕塑,使之組成一整塊圖案,以此表達某種審美意境。另外,裝飾砌法是一種相對簡單的常用手法,設計者往往通過不同圖案、不同堆砌方式來改變磚的組合形態,加之,磚材料帶有單元性,裝飾砌法所得的圖案幾何感濃厚。歐洲運用紅磚的裝飾中,磚往往采用砌筑的方式。例如人字形、菱形、梅花形、圓形、半圓形、馬蹄形等。豐富的立面形態在居住建筑、教堂、宮殿等方面都有運用,這在歐洲很多國家都很常見,例如米蘭斯福爾扎城堡、塞維利亞吉拉爾達塔等。
三、紅磚裝飾的文化表現
(一)時代性
建筑裝飾時代的原則,它的本質是象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就時代的原則而言,不是片面單向的。而在其中含有2個層次:首先,要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要強調個性的發展,新時代的人們的審美產生了多元化的趨向,在當代的建筑思潮中,因審美的傾向不同而形成諸多的建筑裝飾風格。由于當代審美觀的多元化趨向,傳統的裝飾所著重研究的:
“美感”的范疇,諸如平衡,和諧,以候必須要從廣大人民大眾的需要做出發點,設計出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觀念。建筑外觀裝飾的審美性不僅僅是視覺藝術,其中還包括了聽覺。觸覺、味覺心理感受等諸多的因素,又融合了技術、理念、審美的主動者與被動者等方面與一體。
(二)地域性
每個地區特有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決定其獨特的地域文化。標志著建筑的裝飾與所在的人文地理狀況和空間環境相一致。每個地區的文化都通過形式、色彩、裝飾、符號、材料等要素來引發本地區人民的情感。建筑的外觀裝飾在一定的意義上儲存和涵蓋了大量的當地歷史文化、生活習俗、人文精神等。比如,泉州古厝不僅受多重文化的影響,也受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的影響。泉州地區特有的紅壤土,因其含有三氧化鐵而燒制出來的紅磚、紅瓦等,統稱為“紅料”,和花崗巖一樣是泉州建筑的基本材料。“出磚入石,紅磚白墻”正是對泉州民居建筑的寫照。這種紅磚白墻花崗巖的建筑配上精美的雕刻與華麗的裝飾,形成了泉州古厝獨有的建筑藝術風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