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哲
摘要:西湖申遺成功后,杭州市加強了對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的監測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管理體系,在制度規范建設、監測機構建設、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專項監測、監測研究等方面成效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擬對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管理體系進行全面梳理,分析監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管理體系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以西地帶,2011年6月24日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區總面積為3322.88公頃,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間特征、“兩堤三島”的景觀格局、“西湖十景”題名景觀、西湖文化史跡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組成。為更加科學、全面、完整地保護好西湖文化景觀,有效保存和延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推動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開展對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的長效監測就十分必要。為此,西湖申遺成功后,杭州市立即掛牌成立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出臺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條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全面加強對西湖的監測管理。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杭州已初步建立了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管理體系,在制度規范建設、監測機構建設、預警監測系統建設、基礎檔案數據庫建設、遺產監測研究等方面成效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管理體系建設情況
(一)加強法規和制度建設,推動西湖遺產監測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頒布保護管理條例。西湖申遺成功后及時編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條例》,經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批準,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為西湖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和監測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條例》規定:西湖文化景觀監測機構應當加強對西湖文化景觀的日常監測,形成記錄檔案,妥善保管,并提出日常監測報告,由風景區管委會報省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2)編制保護管理規劃。2011年5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復,6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審查通過,頒布實施,成為西湖文化景觀遺產要素保護管理和監測實施的重要依據。2016年8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跡保護規劃》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復:同年9月,西湖風景名勝區9大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中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批復。這些規劃的編制為世界遺產和風景資源保護,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3)制定規章制度。印發實施《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管理工作規則》,明確遺產監測管理機構及其相應的職能、遺產監測的范圍、對象、方式和內容,以及遺產監測管理和監測預警的運行機制,確保遺產監測工作高效率、高質量地開展。同時,編制各遺產預警監測對象的監測指導書,全面指導各管理單位開展遺產預警監測管理工作。
(二)理順管理體制,設立專業監測機構或部門,明確工作職責
西湖申遺成功后,為進一步加強遺產監測管理工作,2011年7月13日,正式掛牌成立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主要職責是協調開展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的監測工作;建設和實施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的監測和預警體系;建立遺產區的檔案庫和數據庫;參與草擬西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監測報告,配合做好世界遺產中心對遺產地的復查等工作;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
遺產地轄區內各管理單位如錢江管理處、吳山管理處、靈隱管理處等相繼在文物科增掛遺產監測管理科,或者如水域管理處、市政市容環衛管理中心等在環境監測室、市政監管科等,落實專人與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對接,開展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預警工作,形成了上下聯動、單位(部門)緊密協作的管理機制。
(三)構建西湖文化景觀遺產預警監測管理體系,全方位開展遺產監測管理工作
(1)建立西湖文化景觀遺產預警監測系統平臺。結合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的GIS地理信息系統大平臺建設,圍繞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的本體要素監測、景觀環境監測、保障體系監測及評估系統、景觀影響評估系統等方面全面開發,初步建成西湖文化景觀遺產預警監測系統平臺。該平臺主要根據《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中監測規劃的要求確定預警監測管理體系基本框架,分層級進行遺產監測;從價值保護出發,明確監測對象;根據價值和風險評估,明確監測等級;合理選擇監測指標、方式和周期;建立動態的監測工作流程,形成預警機制。
(2)建立實時監測管理系統。建設和提升西湖景區視頻監控指揮系統,通過整合各種平臺資源,在一個平臺上實現動態視頻監控系統、氣象因素監測系統、防汛抗災系統、船舶GPS定位系統、交通視頻監控系統、高清智能卡口系統、可視化調度系統等七大功能于一身的智能化指揮平臺,為景區保護管理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3)建立西湖特色植物監測管理系統。通過對西湖遺產區特色植物開展深入調查,全面系統地了解特色植物分布狀況;對重要區域以及典型特色植物資源設立監測樣地,從保存狀況、保護措施和生態環境這三個方面開展日常監測,并制訂特色植物監測管理標準,建立預警機制,制訂科學、有效的應對解決辦法和措施;通過構建西湖特色植物監測管理系統平臺,對特色植物分布情況、生長照片、植物配置和監測數據等信息進行展示和監測管理。
(4)深入開展游客量監測管理系統建設。利用手機信令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感應技術,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進行游客量的數據采集。手機信令采集技術主要利用手機基站的數據,通過智能建模從統計上精確進行各種方式的信息整合和發布利用數據挖掘和分類統計方法,實現大區域內的實時客流監控、上限報警、歷史數據統計分析和系統基礎數據維護等功能。紅外熱成像感應統計技術主要圍繞西湖文化景觀遺產本體“西湖十景”題名景觀和十四處歷史文化史跡,通過基礎網絡環境建設、形成電子圍合區域,各區域獨立建立智能分析模型,得出建模算法,建立實時監測系統,科學有效地開展西湖游客容量的管控工作。endprint
(5)推進西湖文化景觀基礎檔案數據庫建設。根據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提出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基礎信息采集系統建設要求,結合西湖自身特點,建設西湖文化景觀基礎檔案數據庫。力求構建一個界面友好、交互性強、方便快捷、使用安全的遺產監測基礎信息管理平臺,實現遺產各類基礎信息及時、快速、全面的分類、檢索和管理,為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的監測、保護與研究工作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撐,推動西湖文化景觀遺產規范化、精細化管理。
(四)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加強對遺產的專項監測
(1)創新開展六和塔結構安全監測。結合六和塔保養性修繕工作,開展六和塔結構安全專項監測。建立集光纖智能傳感技術、自動化數據采集技術、智能數學模型分析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于一體的物聯網智能化系統,實時掌握建筑構件的微量變化,如應變、位移等,自動采集、自動處理和自動報警,起到實時監控的作用。
(2)開展保俶塔專項監測。結合保俶塔安裝防雷設施搭建腳手架的契機,利用現代材料無損檢測技術、精密變形測量技術及三維掃描技術對保俶塔進行全面監測。通過三維掃描,完成了完全尊重保俶塔實物的三維數字化建模,獲得了精準的數字化檔案;再結合現場勘察、材料檢測及精密變形監測數據,綜合評估保俶塔結構安全狀況。
(3)開展飛來峰造像數字化考古工調查工程。按考古工作的要求,利用最新的多圖像三維數字化技術和大地測量技術,對首批選取的16龕飛來峰造像進行全面的科學記錄和測量,最大限度地搶救和記錄及其反映的歷史、選址、造像、修繕、現狀、病害等信息,形成科學的考古調查報告,作為維修、保護、研究以及未來展示等工作的科學基礎。
(4)開展遺產點本體病害監測試點工作。選取開化寺遺址、清行宮遺址、錢塘門遺址、司馬光家人卦刻石、飛來峰石刻、靈隱寺經幢共計六處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獲取了包括文物本體外觀、微結構、表面強度、水利學性質、微環境氣體質量、微生物群落信息等大量數據,為未來文物本體保護、探索文物表面風化速率提供了基礎數據。
(五)多方探索,積極開展遺產監測研究工作
近幾年來積極開展與遺產監測相關的科學研究達20余項,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預警監測系統框架研究、杭州西湖風景區古樹名木調查及數據庫建設的科研成果目前已經應用于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完成兩項國家文物局重點課題“世界文化遺產與社區發展”和“系列遺產監測管理研究”。《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預警監測系統框架研究》榮獲2016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組織架構和人員配置還不夠健全
目前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系統內管理機構和體制相對健全,但在與系統外遺產點,如靈隱寺、凈慈寺、抱樸道院等所屬單位合作聯動上還需要加強,因網絡安全等原因還未實現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和信息的互通互融。人員配置方面,雖然近幾年我們從高校和社會上引進了建筑、園林、文博、傳媒等一批優秀人才,壯大了人才隊伍,優化了人才結構,但與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對專業人才的素質和數量的要求,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各管理單位普遍存在專業監測人員不足的情況。
(二)監測預警系統還不夠完善
一是預警監測基礎數據錄入和查詢存在不便利性。目前已對預警監測基礎數據進行了收集以及較為科學、合理的分類以及錄入,但目前的設計在性能上還未達到較理想的狀態,往往一次查詢需要跨越多張表單聯合查詢,影響查詢的便利性。二是元數據個性化定制的范圍還有待提高。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屬于研究性項目,系統針對監測框架的元數據做了特別設計,可為不同監測對象,監測指標,監測方法定制個性化的監測表格。但目前個性化定制的范圍還有待提高,系統還需要將監測框架定制功能進行更全面的完善。三是監測數據采集智能化程度不高。目前監測工作仍以人工巡查、人工錄入為主,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自動監測手段,監測工作未來將朝更智能化、自動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發展。四是預警管理工作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由于系統處于數據積累階段,還無法制定科學的預警標準。
(三)監測與管理融合度還不夠
一是西湖文化景觀遺產區面臨的城市過境交通壓力和旅游交通壓力依然很大,還需要進一步通過監測來研究景區交通管理改善措施。二是環西湖景點全面免費開放,游人分布存在著“集中地點、集中季節、集中時段”爆發的特征,還需繼續加強監測,并通過分析研究制定有效的游客管理措施。三是“三面云山一面城”與“城景交融、城湖合璧”的城湖空間特征越來越多地受到城市發展的影響,特別是緩沖區和湖東城市建設的影響,還需要通過持續的監測管理來控制。
三、工作建議
(一)重視遺產監測管理制度建設
遺產監測是一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需要一系列規則制度和技術規范來約束。《西湖文化景觀遺產監測管理工作規則》雖然已經出臺,但是仍缺乏相關的實施細則,特別是考核制度的細化和實施。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遺產巡視檢查制度、預警管理制度、文物本體監測規程、特色植物監測技術指導書等制度規范,進一步規范遺產監測管理工作。
(二)重視遺產監測的時效性和實際效果
遺產監測要堅持“價值優先、屬地管理、預防性保護、統籌優化、合理適用”五大原則,注重監測的時效性和實際效果。要持續開展遺產監測工作,對世界遺產本體以及環境景觀的保存狀況,對遺產區和緩沖區范圍內的生產建設活動,對可能影響遺產環境和遺產本體安全的負面因素,對游客容量和游客行為等一系列情況全面監測,認真分析總結監測中發現的問題,查找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研究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我們要讓遺產監測真正融入到遺產保護工作中去,特別是為一個重大遺產保護項目的推進提供有效支撐,發揮指導和監管的作用。
(三)重視遺產預警監測管理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遺產預警監測管理體系建設,完成西湖文化景觀游客量監測系統、特色植物監測管理系統及基礎檔案數據庫的建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各項功能,建立科學合理、分類清晰的預警監測體系。進一步梳理西湖文化景觀遺產自身的特點和重點,確定科學合理的監測內容和監測指標,優化和完善各項監測功能,更精準反映遺產各要素的保存狀況,使預警監測系統平臺更具有示范性和推廣性。積極探索研究遺產監測移動數據采集系統,進一步提高遺產預警監測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實時性與規范性,提高工作效率。
(四)重視遺產監測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世界遺產監測管理水平的高低。根據遺產保護和管理發展需要制定遺產監測管理人才的引進及培養計劃,建立健全業務培訓制度,整合培訓資源,完善培訓機制,根據人員的具體情況,分期分批進行專業培訓和系統輪訓,不斷提高監測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提高遺產監測管理水平。
(五)重視遺產監測研究工作
要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保護理念、監測技術和管理經驗,并結合杭州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應西湖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新思路、新方法,通過專題研究,逐步破解遺產保護管理中面臨的困難和難題,從而推動西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邁上新臺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