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要:農房的設計和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和任務是改善農民的居住生活條件。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肩負著在新的歷史階段探索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城鄉統籌之路的重要使命。其農村民居規劃與建設的探索,具有更為重要與迫切的現實意義。當前重慶農村住宅普遍存在占地浪費、布局散亂、質量低下、風貌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亟待從提升農村住宅品質入手,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人居環境差異,并以此推進城鄉統籌各項工作的順利展開。本文對重慶市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概述,對當前農房建設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根據農房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提出了相應的原則和理念。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現狀問題;農房建設理念
農房的設計和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和任務是改善農民的居住生活條件。大部分村鎮建設中以農民自建為主,農民對農房的亂搭亂建、環境混亂等情況比較普遍,缺乏規劃意識和文化意識。重慶農村現有農房存在的潛在危機讓我們意識到應該提前做出應急預備,長期環境的惡化,農村自然與人工環境的風貌缺失嚴重、地址災害爆發頻繁等現象讓我們對村鎮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引起充分的重視。
一、重慶農村的現狀問題
重慶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環境,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市。全市所轄面積82萬平方公。截止2011年,總人口3329.81萬,其中農村人口2324.5,占總人口的69.8%。重慶市的經濟隨著直轄市的成立和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得到了高速發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達到了10011.37億元,比1997年增長了563%。2008年以來,受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政策的利好影響,重慶市農村經濟總體上得到了較快發展,重慶農村人均逐年呈上升趨勢,從1997年的1692.36元,到2011年的6480.41元,翻了2番。但是,增長幅度總體較為緩慢,也不穩定,在15年間就有4次下降。重慶農民總體生產方式單一,農民收入整體依然不高。依靠種植為生的農民家庭占大多數,勞動效率不高、結構單一,土地使用率不高,合理分配率較低。近年來由于種糧收益不高,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生產條件差等原因,形成農村大量荒地。教育普及不廣,農民重視不夠,即使在近郊的村鎮仍有部分沒有或較少有正規的學校,與城里的教育質量相距很遠。目前社會保障未能真正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農民醫保報銷比例很低,農民大多看不起病。
二、重慶新農村農房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農房是農民生活的基礎,也是農民生活消費中的主要項目,如今農民把農房作為富裕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隨著城鄉統籌改革的深入,農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生存型農房,轉而需要能滿足物質精神生活的更高品質的居住空間環境,由此引發的農民建房熱潮暴露出當前農房建設的許多問題。
新村分散建設問題嚴重。我國農村住宅的建設普遍沒有見進行合理的規劃。農民的經濟收入不佳時,他們也無力建房,更無從規劃;但當他們的經濟收入增加后,建房便成為農民一家人的頭等大事,房屋的好壞是農民生活條件的一個象征,攀比愈演愈烈。此時的農民只是一味的追求房屋的面積和規模,根本沒有整體規劃的意識。村莊布局零散,用地粗放,農房建設雜亂無章,宅基地超標基本是普遍現象,鄉村建設處于無序狀態。由于布局分散,設施配套難度大,成本高,排污系統簡陋,管網設施不齊全。建房占用耕地,受中國一些傳統思想的影響,在經濟好轉的情況下,建新房棄舊房,一戶多宅,不少農房建設占用大量良田,自然環境變為人工環境,人為影響超出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打破了生態平衡。再加上農民的文明意識薄弱,環境意識差,新建的村鎮往往空氣污濁,環境臟亂差。
新建農房質量低下,功能不合理,建筑安全隱患嚴重。當下農村建房95%以上,沒有規范的施工圖,沒有質量監督,材料低劣質量不過關,未做防震處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農民建房基本都是各家各戶獨立進行,建設規模小而零散,正規的建筑公司不愿承接,施工隊伍基本是鄉鎮包工頭帶領當地的泥工、瓦工、木工拼湊而成的雜牌隊伍,施工技術落后,工程質量低下。功能設計也不合理,缺乏整體規劃和設計,居寢不分,食寢不分,功能混雜;大而不當,空間未能有效利用,生產生活轉型,導致部分空間閑置荒廢。住宅舒適性差,門窗少而小,采光通風不良,衛生條件差。
新建的新村,新屋,缺少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在中國傳統的民居審美層面,往往講究房屋格局的樸素莊重,溫和自然,色彩和亮度與環境相協調。今天,走進巴渝大地,農舍仍然觸目皆是,卻是如此的千篇一律:一樓一底、無梁無柱、以樓做檐、露磚暴頂、無遮無掩,與環境極不協調,突兀刺眼,丑陋又乏味,全無傳統民居的從容淡定。由于農民對城市的羨慕和向往,造成農房對城市住宅的拙劣模仿抄襲,東拼西湊,老即是舊,洋即是新,一位追求新形式、新材料,千篇一律的白瓷磚、統一模式的樓房洋房式樣,不倫不類的羅馬柱,水泥預制的各種歐式欄桿,銀色的拱形鋁合金門窗,雜亂無章的線條裝飾,潔白耀眼的瓷磚墻面在青山綠水中顯得極不協調,而平頂樓房看起來,更像半截碉堡。傳統文化在村莊建設中所體現出來的天然秩序被消解,地域特色喪失殆盡。
三、重慶新農村農房建設理念
重慶的新農村建設正處在統籌城鄉建設和發展的大好時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肩負著在新的歷史階段探索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城鄉統籌之路的重要使命。其農村民居規劃與建設的探索,具有更為重要與迫切的現實意義。當前重慶農村住宅普遍存在占地浪費、布局散亂、質量低下、風貌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亟待從提升農村住宅品質入手,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人居環境差異,并以此推進城鄉統籌各項工作的順利展開。
傳統巴渝民居是長期的農耕時代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見證,它富含建筑學、美學、民風民俗、技術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建造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充分利用今天的各種先進技術,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建設真正意義上的重慶新農村。筆者認為要提高農房建設水平,應該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結構兩方面進行研究,充分體現環境因素、人文因素、歷史文脈,規劃上貫徹集約集聚的理念,節約用地,做到形式上的地域性、構造上的安全性、功能上的合理性、經濟上的可行性,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由此總結出,重慶新農村農房建設的原則:經濟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地域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