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婷
摘要:陳洪綬,在中國美術史上個人風格獨特,對后世影響重大。關于陳洪綬的研究,一直為學者們所關注,篇目眾多,研究成果大致分為四類。現研讀相關論文資料,發現研究現狀中存在不足,對該課題研究可更深入的展開。
關鍵詞:陳洪綬;生平;繪畫技法及風格;藝術思想;創作理論
一、研究現狀
關于陳洪綬的研究,數百年未曾間斷,研究范圍大概涉及陳洪綬生平事跡、畫學淵源、畫作鑒賞、藝術思想等方面。其相關研究成果豐富,無法在此逐一列舉,遂將當前所取得的已有成果分為四類。
(一)對陳洪綬生平的考辨研究
對陳洪綬的綜合研究中,大多會涉及對生平事跡的描述與研究。經整理歸納,較為重要的一些成果:收錄于陳洪綬《寶綸堂集》中的屬于較早成果。更為完整的資料是黃涌泉的《陳洪綬年譜》對其生平、交游、創作等進行綜合研究。
陳傳席《明末怪杰——陳洪綬的生涯及藝術》,考察海內外的陳洪綬畫跡,盡可能多角度的研究其生涯及藝術。
吳敢輯校的《陳洪綬集》,為研究者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史料依據,從而加速了陳洪綬研究向縱深發展。
翁萬戈《陳洪綬》,對其生平及藝術做了大量詳盡的考證。
(二)關于陳洪綬繪畫作品技法與風格的研究
此類成果是最多的,大量的論文與相關撰述。但有些論述對其繪畫風格的評析是經驗式的,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只是陳陳相因。在此選取一些有價值及影響的研究論文及專著。
王璜生《陳洪綬》,考證了陳洪綬的畫學淵源、傳派及影響等諸問題。他在論文《高古奇駭陳洪綬》中對其繪畫風格做具體論述:“由‘高古奇駭表現為‘襟懷高曠、‘靜穆深宏;‘高古奇駭的藝術風格,其背后具有對古法的理解與應用;學古和釋古既是時代的,也是陳洪綬的畫學情結。”
陳傳席《陳洪綬的人物畫》勾勒出畫家繪畫的演變歷程,同時探討了其人物畫的特色。論述其早期人物畫以晉唐畫風筑基,受周防樣式影響,人物較肥厚;中年線條細勁,內含蒼道剛勁之力;晚年格調高古,平淡中蘊含變化,人物形象圓胖。通過對《陶淵明歸去來圖》的重點分析,得出其人物畫由“神”入“化”后,到了盡頭,則變“怪”。
陳洪綬的繪畫作品,除卷軸畫外,還有無數版畫作品。日本小林宏光《陳洪綬版畫創作研究》,是目前陳洪綬版畫研究最為深入的論文。通過逐一討論陳洪綬名下的七套版畫作品,對其表現手法、線條特征、題材傾向、出版背景等逐條加以探析,總結其版畫作品的風格特點。論述張深之本《西廂記》插圖在陳洪綬繪畫藝術中的意義,并將它與明末其他《西廂記》諸本插圖作客觀比較,得出結論“從陳洪綬開始,人物版畫終于達到了能與手筆人物畫相媲美的藝術水平。”這篇論文包含史料豐富,且論證邏輯清晰,具有代表價值。
綜上所述,王璜生、陳傳席等人的研究方法,是將考據與形式分析法結合,對陳洪綬的繪畫風格綜合分析,還原陳洪綬繪畫的發展脈絡與演變軌跡。
(三)關于陳洪綬藝術思想與創作理論的研究
《朵云》第六十八期作為《陳洪綬研究》的專輯,其中多篇文章展開了對陳洪綬藝術思想的探討。
林宜蓉《理想的頓挫與現世的抉擇》一文,從人格風貌角度俯瞰陳洪綬的生命全程,認為掌握其中“社會我”、“理想我”、“現實我”不一致之矛盾特質,便能開啟意義底蘊。專門探討陳洪綬的復雜而矛盾的心態,由“以畫成名”的現象切入問題,分析陳洪綬自我期許的“重道輕藝”的分判觀念。這樣的研究方法,近距離的特寫角度來深入主體心靈世界,整體把握上更為宏觀。
王正華《從陳洪綬的<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以詩文集中名為《畫論》之文鍥入,以陳洪綬為中心,擴及十七世紀前半葉的浙江畫壇、江南繪畫網絡和區域競爭的一段畫史理解,同時詳述了陳洪綬的畫業、畫史意識、地方意識、晚明論畫言說及浙江繪畫傳統、區域意識等經緯交織而成的細致脈絡。
查永玲《陳洪綬美學理念解析》揭示了其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復古與變異,由于其特殊的身世經歷,期望值與現實形成了落差,導致他充滿壓印和痛苦的精神世界。論文同時分析陳洪綬的繪畫是藝術天資、人文修養、社會履歷、時代環境、個人痛苦、人格特質的交叉碰撞所形成的結果。此文從多方面角度進行剖析,詮釋陳洪綬的美學理念。
(四)關于陳洪綬繪畫的藝術社會學意義研究
美國學者高居翰《氣勢撼人》和《山外山》,通過對藝術史社會學研究法的實際運用,從整個繪畫史乃至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對陳洪綬繪畫進行詮釋。在專著中,以陳洪綬自畫像為例,追溯畫史上唐宋肖像畫形制與內容的發展,揭示出自畫像背后多種層次的社會人文因素與構圖造型特點。通過與明代謝環、曾鯨、謝彬、丁云鵬等人的人物畫創作相比較,詳細分析陳洪綬與上述畫家的創作心態及其援引的古風楷模,提出17世紀人物畫家的創作自覺這一主題。高居翰認為,通過陳洪綬自畫像所體現出的在真人肖像與傳統模式、個性與類型、觀實與理想之間的角色替換,是晚明人物畫的一大特征。這一研究,立論新穎獨特,比通論性研究顯得更加細致。但在一定程度上,側重于社會、歷史背景下的闡釋,未能關注繪畫的筆墨技法與形式風格的本體問題,缺乏對其風格演變的總體分析和系統研究。
二、總結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對于陳洪綬的研究豐富,取得了多方面進展。第一,在生平研究上比較詳細。第二,對作品的整理收集與分期較為全面。第三,對作品的風格分析有深入的分析,其中人物畫與版畫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第四,對他矛盾的性格,復雜的心理態度較為深入的探討。
但一些研究也存在不足。一些論文中可見牽強與偏頗的觀點。在探討陳洪綬作品風格時,未辨明真作與偽作,分析上存在偏差。有學者將陳洪綬的人物畫與西方某位藝術家的作比較,此研究方法已被提出質疑,“一般來說,被拿來比較的兩者在時空中的距離愈大,造成不當比較的機率也愈大,雖然兩者年代相若,但在各方面都風馬牛不相及,實在無從比起,縱使強比,也不會產生任何意義的結論”。
在研讀陳洪綬相關研究現狀中,在討論陳洪綬的繪畫創作與晚明文化的關系時,大部分研究者對陳洪綬的作品與明末清初的整個文化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的是宏觀論述,在論述陳洪綬創作與晚明心學及明亡的聯系時缺少中間環節,多為泛泛而談。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多關注于此,就這一角度深入挖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