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岳峰

摘要: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期,城市空間迅速擴張,經濟發展結構逐步轉型,原先處于城市郊區的工業廠房逐漸搬遷或改造升級.遺留大量設備、車間和工業用地。如何借鑒國內外保護與利用的成功經驗,合理有效的保護這些工業遺產,對繼承和發揚城市精神場所和城市文脈,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場所精神”主張建立有意義的空間,這個空間的形成能使人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使自己在空間中形成定位感。
關鍵詞:工業遺產;景觀設計;保護更新
一、城市工業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
(一)理論: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主張建立有意義的空間,這個空間的形成能使人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使自己在空間中形成定位感。這一觀點與“城市意象”類似,主張通過感知,形成對城市景觀的認識。認同可以理解為關于場所空間的適應。場所的定位與空間秩序和解構有關,通過空間結構和秩序的排列,形成可辨別的空間。這種空間辨別性,就構成了城市景觀的特色性和地域性。諾伯特·舒爾茲認為:“景觀的核心問題是場所精神,景觀和場所是互動的兩個方面。場所是景觀設計的依據和素材,景觀設計又能夠增強場所的體驗”。在景觀設計中,場所精神的內涵也是豐富的,包括歷史文化場所,自然環境場所和民風民俗場所等。
(二)實踐:中山岐江公園設計
位于中山市的岐江公園,為粵中造船廠舊址,保留有大量的廠房和造船機械設備,包括龍門吊、水塔、煙囪等等?;浿性齑瑥S歷經了新中國艱辛的工業化進程,現已沉淀為珍貴的城市記憶。
對工業遺產進行藝術化的再利用是中山岐江公園的重要特色,以造船廠部分建筑為基本結構,利用原有的鐵軌、燈塔等設施,開展景觀游憩場所的設置,引入新材料、技術和工藝構筑小品及雕塑。中山岐江公園的景觀設計既能反映中山工業化進程的歷史,又能體現現代社會的審美特征,即保留了人們對過去的美好回憶,又創造了新的人文景觀。
二、長沙船舶廠改造愿想
(一)歷史解讀
長沙船舶廠前身是湖北水師的兵工基地,后改建為國營船廠。2000年以后,由于企業轉型需要另選新址,原廠荒廢。長沙船舶廠承載著中國第一代船舶工程的發展歷史,是濱河工業城市發展的歷史縮影,凝聚著幾代人的夢想和回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
(二)存在問題
由于城市功能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造船廠已荒廢多年,在景觀更新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船廠荒廢多年,沿岸江水水質受到較大影響,目前已出現部分水質污染,污染的水質使環境質量下降,水源如何進行生態化處理,成為景觀更新的重要內容。
其次,原有廠房建筑損毀嚴重。除了部分建筑保留了完整的外立面,大多數建筑僅留有框架結構,這些框架結構也存在銹蝕的情況。如果將這些框架結構拆除,則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不拆除,則影響景觀視覺效果,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何處理好原有建筑的保留和更新問題,城市造船廠景觀更新的重要內容。
第三,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造船廠周邊設置了重點的住宅區,交通較為密集,景觀空間需要具有怎樣的功能,才能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相互協調。這也是造船廠景觀更新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改造與更新策略
我們認為造船廠景觀保護與更新,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既要考慮城市文脈的延續,又要考慮更新改造與現有城市功能的銜接;既要考慮造船廠內部廠房的利用,又要考慮沿江岸線水質污染的治理。為此,我們提供造船廠改造的設計愿景——“共生”。
“共生”就是造船廠與城市、人、自然實現融合而共同發展。首先,與城市的共生。造船廠周邊設置了較多的住宅區、商業區,城市交通流量較為密集。生活在周邊的人很需要一塊場地,這塊場地中可以為人們提供飯后散步、公共休閑的場所。因此,造船廠可以設置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承載周邊區域的公共游憩功能。
其次,與人共生。人們生活在城市中,對城市有著天然的情感,這種情感寄托在造船廠的一磚一瓦中,人們通過對造船廠文脈的延續,形成對歷史和城市建設發展的感想,所以要將造船廠設計成城市歷史文化的縮影,使人們在這里找到精神的寄托。第三,與自然的共生。造船廠周邊具有良好的自然風貌,需要設置一定的觀景平面,形成造船廠與周邊景觀的視線融合;需要設置一定的抗污染措施,使造船廠成為城市生態水系凈化的場所。
三、結論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中的舊工業廠房是城市更新升級的重要內容,如何將城市舊工業廠房進行深度設計,實現城市工業遺產與城市功能的匹配和協調,是景觀設計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城市工業遺產的更新與升級,涉及到城市建設、景觀建設、風景園林建設等諸多方面,我們在城市工業遺產轉型升級的設計中,側重于營造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側重于改善城市生態小氣候,側重于增強城市生態功能和環境修復,這是很有意義的研究。長沙船舶舊址是以生態為核心,實現城市功能與場地的融合,設計了大量城市文脈遺跡,對城市工業遺產的轉型升級設計具有積極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