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連華 連敏玲 湯光化
專人和非專人穿刺對動靜脈內瘺扣眼形成的對比觀察
羅連華 連敏玲 湯光化
目的觀察鈍針扣眼穿刺法在動靜脈內瘺扣眼形成過程中由專人穿刺和非專人穿刺的區別。方法選擇2015年1—10月在我科進行維持透析首次進行動靜脈內瘺穿刺的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形成固定皮下隧道即“扣眼”過程中,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分別采用銳針專人穿刺和非專人穿刺。結果兩組患者的動靜脈內瘺扣眼形成所需銳針穿刺的次數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扣眼形成后改用鈍針穿刺期間觀察內瘺的40次穿刺情況,對比一次穿刺成功次數和透析過程中針眼的滲血次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扣眼穿刺法在動靜脈內瘺扣眼形成期間,只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接班,專人穿刺和非專人穿刺對扣眼形成無明顯影響,減輕了扣眼穿刺法對護士人力資源的挑戰。
動靜脈內瘺;扣眼;鈍針;專人穿刺
慢性腎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發生于各種腎臟疾病的末期,且逐年增長,呈上升趨勢。血液透析是慢性腎衰患者延緩生命的主要替代療法之一。建立一條有效的動靜脈血管通路,既可以保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又可以提高其生活質量[1]。自體動靜脈內瘺是維持透析患者最理想、最為常見的透析血管通路,被認為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2],對保證血液透析和維持患者長期生存有著重要的意義[3]。常見的動靜脈內瘺穿刺方法有區域法、繩梯法、扣眼法[4]。美國腎病基金會血管徑路臨床指南明確推薦鈍針扣眼穿刺法,并認為是目前預防內瘺閉塞及血管瘤形成的最佳方法[5]。扣眼穿刺法是用銳針反復穿刺8~12次形成皮下固定隧道—扣眼后改用鈍針穿刺[6],每次穿刺都是相同的進針點、進針角度和進針深度。經典的做法是固定1名有經驗的護士進行穿刺直到扣眼成熟即皮下固定隧道形成。我國透析中心普遍存在治療護理任務繁重,護士人力資源不足的狀況,該方法是對護士人力資源的巨大挑戰。我院透析中心根據使用銳針穿刺扣眼形成過程中由專人穿刺和非專人穿刺對扣眼形成的差異性進行了一項觀察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1—10月在我科進行維持透析、首次進行內瘺動靜脈穿刺的患者50例(共100個扣眼)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8~82歲,平均年齡(45.30±14.69)歲。在患者形成固定皮下隧道即“扣眼”過程中,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均為25例,兩組扣眼個數均為50個,分別采用銳針專人穿刺和非專人穿刺。兩組均為規律透析患者,每周3次透析,透析器均為費森尤斯FX60,透析液流量均為500 ml/min。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透析齡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透析中心的護士都通過了扣眼穿刺方法同質化技術培訓并經過扣眼穿刺質控管理小組的嚴格考核。動靜脈內瘺首次穿刺由當班護士完成。負責對照組穿刺的護士跟隨患者的透析時間上班,接下來的穿刺都由首次穿刺護士完成并在透析記錄單中記錄穿刺的次數,直至扣眼形成改用鈍針穿刺。負責實驗組穿刺的護士正常排班,患者接下來的穿刺不固定專人,而是隨機由當班護士完成,直至扣眼形成改用鈍針穿刺。在穿刺前都對患者進行徹底祛痂和扣眼穿刺相關知識宣教。
實驗組要求患者首次穿刺后牢記熟記穿刺時的肢體擺放姿勢、扣眼的具體位置、穿刺針的方向并體會穿刺的深度,及時反饋穿刺時的感覺、壓迫止血的情況等,主動配合提供給不同的護士穿刺。對照組和實驗組都遵循扣眼穿刺的“三同”要求(即每次穿刺都是同一進針點、同樣的進針角度、同樣的進針深度)。為了做到“三同”操作,保持操作的一致性,除規范化操作培訓,要求操作者放棄個性化的穿刺方式,始終遵循初始的穿刺方式外,要求做好透析記錄,詳細記錄每次的穿刺方法、角度及方向、次數和穿刺針種類,并通過護士口頭交班、床邊操作交流、患者主動參與[7]和建立扣眼穿刺小組微信群等方式,分享扣眼穿刺的心得體會,讓不同操作者盡可能了解患者扣眼穿刺的信息。
觀察動靜脈內瘺扣眼形成專人穿刺和非專人穿刺分別所需銳針穿刺次數;扣眼形成改用鈍針穿刺后,每位患者觀察40次扣眼穿刺使用情況,比較兩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數平均值、透析過程中針眼滲血次數平均值。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
所有患者動靜脈內瘺在經過銳針的持續穿刺后形成了固定皮下隧道—扣眼,并成功改用鈍針穿刺。實驗組最短的在穿刺6次、最長的15次后扣眼形成,并順利改用鈍針穿刺。對照組最短的在穿刺5次,最長的13次后扣眼形成,并順利改用鈍針穿刺,兩組患者銳針穿刺平均次數分別為(10.45±3.20)次和(9.32±2.80)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動靜脈內瘺扣眼形成所需銳針穿刺次數對比

表2 動靜脈內瘺扣眼形成所需銳針穿刺次數對比
?
扣眼形成后改用鈍針穿刺,每位患者觀察40次扣眼穿刺使用情況,比較兩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數平均值、透析過程中針眼滲血次數平均值,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數和透析過程中針眼滲血次數對比表

表3 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數和透析過程中針眼滲血次數對比表
?
血液透析中心作為一個特殊專科,其專科化護理的建設不容忽視[8]。我國2012年的數據提示CKD的發病率為10.8%,患者人數達到1.195億[9]。隨著血液凈化技術的發展和終末期腎臟疾病(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透析患者的數量不斷增加,我國各地血液透析中心的規模和數量也不斷擴大和增多,對血液透析護士人力配備帶來巨大挑戰,而專人穿刺護理對透析護士的人力配備又帶來了更高的要求。
扣眼穿刺法在動靜脈內瘺扣眼形成期間,讓患者熟記穿刺時肢體擺放姿勢、扣眼的具體位置、穿刺針的方向,體會穿刺的深度,及時反饋穿刺時的感覺、壓迫止血的情況,并主動提供給不同的穿刺者;護理人員做好交接班,利用護士微信群,將扣眼穿刺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始終遵循初始的穿刺方式,專人穿刺和非專人穿刺所需銳針穿刺的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扣眼形成改用鈍針穿刺后,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針眼的滲血情況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鈍針穿刺扣眼形成期間非專人穿刺的方法不僅減輕了血液透析護理的人力資源壓力,還讓患者參與到自身管理中,不斷促進護患關系的持續和諧發展。但因對比觀察時間尚短,遠期對動靜脈內瘺流量的影響、動靜脈內瘺血管瘤的發生率方面的差異性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1] 張英,韓詠梅,李小萌,等. 持續質量改進對維持性血透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8):1721-1723.
[2] 陶明芬,王翠珍,許燕,等. 鈍針扣眼穿刺技術在自體動靜脈內瘺中的應用[J]. 皖南醫學院學報,2016,35(2):198-199.
[3] 姚紅. 持續質量改進在減少血液透析永久性導管血栓形成的應用[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8):1086-1087.
[4] 徐珍珍. 鈍針扣眼穿刺法在動靜脈內瘺中的應用與體會[J]. 醫學信息,2013,26(23):501.
[5] 鄒麗華,楊柳. 三種內瘺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 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4):20-22.
[6] 沈衛利,沈丹琴. 鈍針扣眼穿刺法在自體動靜脈內瘺穿刺中的應用[J]. 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3):126-127.
[7] 余美芳,徐青,張青春. 動靜脈內瘺鈍針與銳針扣眼法穿刺技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4):73-74.
[8] 張慶來,張慧,張朝霞. 血液透析專科護士職業認同狀況調查研究[J]. 中國護理管理, 2012,12(1):61-63.
[9] 周曉娟.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癥狀群及癥狀負擔與生活質量相關性研究[D]. 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3:464-467.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Puncturing or not 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LUO Lianhua LIAN Minling TANG Guanghua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3,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puncturing or not 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of arteriovenous fstula.Methods50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ialysis for the frst time with arteriovenous fstula puncturing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they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using sharp needle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puncturing or not, respectively.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sharp needle cannul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with arteriovenous fstula (P> 0.05).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buttonhole, observing 40 times puncturing of the fstula with blunt needle, there was no signif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ccess rate of a puncture and the needle eye bleeding situation during dialysis (P> 0.05).Conclusion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puncturing or not, as long as doing well the patient's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handover between staff.
arteriovenous fistula; buttonhole cannulation; blunt needle;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R734
A
1674-9316(2017)18-0072-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8.035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福建 廈門 361003
連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