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旺,戚德輝,郝咪娜
生產建設項目表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宋立旺,戚德輝,郝咪娜
(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浙江 杭州 310002)
表土;保護利用;技術方法;對策;生產建設項目
表土是重要的土地資源,是土地恢復的基礎。分析了表土的概念、表土剝離現狀,總結了表土剝離的方法和保護措施。針對表土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對表土剝離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識不足、表土剝離制度不完善等問題,提出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立法、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區域表土信息平臺等建議。
表土是接近地面的,適合耕種的土壤,它包括耕作層和犁底層兩部分,表土的厚度隨土壤類型的不同而不同。耕作層土壤厚15~30 cm,而犁底層土壤厚6~8 cm[1-2]。研究表明:1 cm厚的表土需要100~400 a才能形成。在農田中,形成2.5 cm厚的表土一般需要200~1 000 a;在林地或牧場,形成同樣厚度的表土所需時間會更長[3]。表土是珍貴的土地資源,含有豐富的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1 hm2土層厚、土質好的表土中包含100 t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各種物質,能夠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95%的氮和25%~50%的磷,表土層厚度每減少2.8 cm,作物產量將下降7%[4]。此外,表土中富含有活性種子組成的土壤種子庫,是潛在的植物群落,可以為植被自然恢復提供物質基礎[5]。
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各類生產建設項目繁多,土石方開挖、回填,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大量土地被埋壓、地表土壤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表土流失比自然狀態下高出數十倍甚至上百倍[3],制約經濟發展。無論是從表土的形成時間,還是從經濟、資源、生態等方面考慮,在生產建設中實行表土保護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實施表土剝離對生產建設項目的生態恢復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護地表熟土資源,有助于提高土地生產力,保證耕地占補平衡,對于堅守1.2億hm2耕地紅線、建設生態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6]。為此,本文從表土剝離的概念出發,對生產建設項目中表土剝離技術與方法、表土剝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表土資源的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表土剝離是指將建設占用地或露天開采用地(包括臨時性或永久性用地)所涉及的適合耕種的表層土壤進行剝離,并用于原地或異地土地復墾、土壤改良、造地及其他用途的剝離、存放、搬運、耕層構造與檢測等一系列相關技術的總稱[7]。《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單位將所占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用于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新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對生產建設活動所占用土地的地表土應當進行分層剝離、保存和利用,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減少地表擾動范圍;對廢棄的砂、石、土、矸石、尾礦、廢渣等存放地,應當采取攔擋、坡面防護、防洪排導等措施。生產建設活動結束后,應當及時在取土場、開挖面和存放地裸露土地上植樹種草恢復植被,對閉庫的尾礦庫進行復墾”。《土地復墾條例》第十六條規定: “土地復墾義務人應當首先對損毀的耕地、林地、牧草地進行表土剝離,剝離的表土用于被損毀土地的復墾”。《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 50433—2008)規定:“主體工程動工前,應剝離熟土層并集中堆放,施工結束后作為復耕地、林草地的覆土”。這些法律、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產建設項目表土剝離的實施,有利于表土的保護和利用,然而目前相關法律文件對表土剝離的要求是彈性的,加上實際生產建設中指導表土剝離可操作性的技術規范比較匱乏,使得表土剝離及其再利用只在部分地區實行,并沒有形成規模[2]。
2.1 表土剝離應遵循的原則
表土剝離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先原后異”“先高后低”“先永后臨”“先厚后薄”“先易后難”。從用途來看,先原地利用,后異地利用,先用于綜合效益高的,后用于綜合效益低的;從區域來看,先剝離永久占地區域,后剝離臨時占地區域,先剝離肥力高的耕地、林地,后剝離肥力低的草地;從土層厚度看,先剝離土層厚的區域,后剝離土層薄的區域,分層剝離;從操作難易程度看,先剝離容易的地方,后剝離難度較大的地方[8-9]。
2.2 表土剝離方法及防護措施
2.2.1 表土剝離方法
根據生產建設項目情況,到項目現場進行實地調查,對項目區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周圍環境、土壤類型、土壤厚度等進行記錄,然后根據生產建設項目占地的性質確定表土剝離區域。
在確定的表土剝離區域內,進行土壤采集及檢測試驗,根據剝離區域的面積,均勻、有代表性地設置取土點,然后測定剝離區域土壤的理化性質指標,主要包括有機質含量,氮、磷含量,pH值,質地和構造,重金屬含量,以及土壤邊界和不同土壤的界限等,然后根據土壤坡面結構和理化性質確定是否需要進行表土剝離及不同地方表土剝離的厚度。這樣既可以保證剝離表土的質量,又可以減少工作量,節約時間、人力、物力。
根據需要剝離表土,剝離方法主要有條帶復墾表土剝離法和梯田模式表土剝離法等。條帶復墾表土剝離法是根據施工機械寬度,將復墾區劃分成不同的剝離條帶,每一條帶大致為施工機械寬度的整倍數,由外向里依次剝離[10]。該方法具有操作相對簡單,能有效避免土壤壓實的特點,因此應用比較廣泛。梯田模式表土剝離法是指在地下潛水位較低的地區,如果潛水位對農作物及植物生長沒有影響,那么采用表土逐行置換法、表土中間堆置法、上挖下填與下挖上填等工藝修筑梯田[11],該方法剝離方式多樣,可提高土地復耕數量。另外,還有“輪回采剝”,改分散采剝為集中采剝,將采剝面劃分為多個剝離區域,先集中開采某一區域,待開采完畢后,再開采毗鄰區域[12]。該工藝尚不夠成熟,對于如何進行剝離區域劃分尚沒有系統性規定。使用機械對土壤層次鮮明的農地或撂荒農地進行表土剝離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但是對于表土層較薄且不均勻的地塊或地表枯落物層和腐殖質層較厚的成片林地,可采取機械與人工相結合的方法,剝離收集腐殖質土層,以備利用[9]。
2.2.2 表土堆放及防護
表土堆放不能影響周邊公共設施、工業企業、居民點等的安全,涉及河道的,應符合治導規劃及防洪行洪規定[13]。表土剝離后要妥善堆放,耕作層、犁底層和心土層土壤分層堆放,避免熟土和半熟土混在一起[14]。對于剝離表土的存放位置,應遵循“先內后外”的原則,即在不影響主體工程建設的情況下,剝離表土存放的位置應優先選擇在項目占地的內部預留場地或在建設期間暫不擾動、極少擾動的小塊空地;為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場土堆應壓實,周圍加設土袋等臨時防護措施,并撒草籽[10]。在暫時堆存期間,為了防止發生侵蝕,應在四周設障隔離,堆土周圍用編織袋裝土護砌,頂部進行苫蓋[9]。在堆土區周邊應根據集水面積、徑流系數、氣象等設置排水溝、抽排水管等排水設施,在排水溝末端設置沉沙池,并定期清淤,對臨時堆放的表土用土工布、防塵網等臨時苫蓋[15]。對于臨時用地的表土采取原地保護,對地表進行苫蓋,不對其進行表土剝離,待施工結束后,對壓實土壤進行耕翻,恢復原有土地利用類型,切實保護表土資源。
2.2.3 表土的利用
表土應采取就近利用的原則,用于占地區域復耕或恢復林草植被覆土,也可以用于異地造田、改良土壤、油田廢棄地復墾等,表土應分層剝離、交錯回填,保證土層順序基本不變,防止土壤結構變化[16]。覆土時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確定覆土的厚度。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使復墾后的土地構造達到最佳,盡快恢復地力,比如通過種植綠肥來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17]。
表土剝離技術流程見圖1。

圖1 表土剝離技術流程
3.1 表土剝離存在的問題
3.1.1 對表土剝離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識不足,責任不清
生產建設項目中,表土剝離沒有完全開展,相關人員沒有認識到表土剝離對耕地保護、糧食生產及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表土的再利用率較低,使得表土浪費嚴重,影響生產建設中的植被恢復,制約生態文明建設。
3.1.2 表土剝離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確
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復墾條例中的相關規定都是彈性的,導致表土剝離實施力度不夠;表土剝離涉及單位、人員較多,但職能職責分工不夠明確,影響表土剝離的實施,使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3.1.3 對剝離表土技術措施研究不夠
目前國內還沒有制定相應的表土剝離技術規范、標準,使得相關人員對表土剝離的適用條件、剝離方法、剝離的數量和質量、堆放技術、防護等都缺少認識,嚴重影響表土剝離的實施進程。
3.1.4 區域表土資源余缺不均
在生產建設項目中,存在這樣兩種現象,一是有的項目產生的表土除自身利用外,還有多余的被當作渣土回填或隨意棄置;另一方面,有的項目因表土不足而商購或隨意剝離,進而造成表土資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3.1.5 缺乏資金支持
表土剝離需要資金的支持,現在尚沒有相關的制度規范明確表土剝離的資金來源、使用及管理應遵循的原則等。
3.2 對 策
3.2.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表土剝離意識
利用多種媒體,通過建立專題網站、開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宣傳表土剝離的重要性,提高公眾對表土剝離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民的表土剝離意識,切實保護表土資源。
3.2.2 加強立法,健全法律法規
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將彈性規定改為硬性要求;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地方制定更為細致的法規和標準,此外還要完善專項法規和技術標準,加大表土剝離的實施力度,切實保護表土資源。
3.2.3 制定表土剝離技術規范,明確技術標準
加大表土剝離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制定適合國內情況的相關技術標準,完善表土剝離程序,明確施工工藝,因地制宜,細化技術規范,保證各地區表土剝離都有據可依。
3.2.4 建立區域表土信息管理平臺
建立地表土信息管理平臺,實時反映地表土供需現狀,建立表土供需關系紐帶,實現表土資源管理信息化,解決因信息不暢通而造成的表土資源過量消耗的現象,實現表土資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對于切實保護表土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3.2.5 加大資金投入,保證資金支持
各地政府應建立表土剝離和再利用專項資金,把表土剝離及其再利用工作納入土地整理中去,使用土地整理中的專項資金,收繳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費用,充分利用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捐款等,保證表土剝離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1] 環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環境科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10-12.
[2] 譚永忠,韓春麗,吳次芳,等.國外剝離表土種植利用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23):194-201.
[3] 孫禮.關于保護和利用表土資源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0(3):4-6.
[4] 卓慕寧,李定強,吳志峰,等.廣東省坡地持續利用中的土壤侵蝕問題[J].資源科學,2004,26(增刊):125-131.
[5] 于順利,蔣高明.土壤種子庫的研究進展及若干研究熱點[J].植物生態學報,2003,27(4):552-560.
[6] 焦建國,張智麗,陳雅楠.關于巴彥淖爾市生產建設項目表土剝離的探討[J].內蒙古水利,2015(5):67-68.
[7] 顏世芳,王濤,竇森.高速公路取土場表土剝離工程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2010(11):238.
[8] 牛光輝,彭梓淦,譚曉.關于表土剝離有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4(4):20-22.
[9] 楊才敏.也談生產建設項目區的表土剝離問題[J].中國水土保持,2014(9):23-24.
[10] 傅廣仁,段德河.表土剝離再利用技術在尾礦庫恢復耕植功能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8(12):136-137.
[11] 付梅臣,陳秋計.礦區生態復墾中表土剝離及其工藝[J].金屬礦山,2004(8):63-65.
[12] 田新禾.露天煤礦的開采與生態重建[C]//中國煤炭學會第六屆青年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0:262-263.
[13] 楊銳鋒,張建強.鐵路工程臨時用地土地復墾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09(4):57-60.
[14] 敖顯明.建設占用耕地表土層的再利用[J].綠色科技,2010(7):145-147.
[15] 張振超,張琳琳,王冬梅,等.生產建設項目表土保護與利用[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5,13(1):127-132.
[16] 胡振琪.煤礦山復墾土壤剖面重構的基本原理與方法[J].煤炭學報,1997,22(6):617-622.
[17] 邵慧,錢忠龍.復墾地土壤修復與培肥地力[J].上海農業科技,2005(3):118-119.
(責任編輯 孫占鋒)
S157.9
A
1000-0941(2017)09-0026-03
宋立旺(1975—),男,江西豐城市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監測、環境評價工作。
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