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婕
(北京良鄉藍鑫水利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北京 102488)
基于水土保持的公園景觀綠化措施設計
——以房山區琉璃河濕地公園(大石河段)為例
劉 婕
(北京良鄉藍鑫水利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北京 102488)
植物措施設計;水土保持;生態治理
以房山區琉璃河濕地公園建設工程為例,通過實地考察,結合當地特點,制定了景觀綠化措施設計的總體構思,以琉璃河生態為依托,通過分析琉璃河公園的現狀景觀、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特點,對其進行區域功能劃分,即分成科普保育區、濱水休閑區、水上活動區、田園風光區,再貫穿生態治理、人水和諧的理念,對各區域合理布設植物綠化措施,最終打造集燕都文化、漕運文化、農業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濕地公園,工程建設完成后對當地的水土保持有著重要的作用。
琉璃河濕地公園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西北,總占地面積528.6 hm2,起于琉璃河鎮洄城村大石河河道內,止于琉璃河鎮興禮村琉陶路大石河河道內,全長約10.6 km,涉及房山區大石河及其支溝白草洼溝等多條水系。
大石河發源于房山區百花山南麓堂上村西,總流域面積1 280 km2,在北京市境內流域面積1 250 km2。目前大石河主河槽過窄,水質較差,河岸兩側堆積有大量生活垃圾;區段內植物品種單一,夏季只有花色單一的荷花和野生的蘆葦等,景觀效果差,冬季河岸兩側土地裸露,水土流失嚴重。為改善河流現狀生態環境,控制水土流失,同時滿足人們對景觀功能的需求,建設京西南綠色屏障,根據水土保持的要求及北京市總體規劃,當地政府將以大石河流域為核心,建設北京琉璃河濕地公園,將水土保持與生態景觀有機結合,打造人水和諧、宜居宜游的城市濕地景觀環境。
2.1 總體布局
根據功能布局與環境結構分析,將琉璃河濕地公園進行了區域劃分,共分為四區十六景(見圖1),具體景觀分區為:A區——科普保育區,包括花嶼雙泉、四橋煙雨、平湖秋月、映水蘭香、荷蒲薰風、長堤春柳6個景點;B區——濱水休閑區,包括古橋觀翼、浩繁漕運、囿有見杏、音韻漁港4個景點;C區——水上活動區,包括蒹葭蒼蒼、魚潛岱嶼、方壺吹笙3個景點;D區——田園風光區,包括瀛洲錦簇、芃芃其麥、蘆洲觀鳩3個景點。

濕地十六景:①花嶼雙泉;②四橋煙雨;③平湖秋月;④映水 蘭香;⑤荷蒲薰風;⑥長堤春柳;⑦古橋觀翼;⑧浩繁漕運;⑨囿有見杏;⑩音韻漁港;蒹葭蒼蒼;魚潛岱嶼;方壺吹笙;瀛洲錦簇;芃芃其麥;蘆洲觀鳩
圖1 琉璃河濕地公園功能分區
2.2 設計定位及景觀內容
分析琉璃河濕地公園所處琉璃河鎮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特點,結合大石河的現狀情況,將本次工程景觀設計定位為“借千年圣聚燕都城,創十里圣水琉璃河,打造燕都大遺址濕地公園”。
按照工程與植物相結合、生態與景觀相結合的原則,本次工程涉及的水土保持景觀措施有生態護坡、景觀綠化,筆者著重對景觀綠化措施進行研究論述。
2.3 景觀綠化措施設計
宣傳的形式比較單一,內容沒有貼近社會、緊扣時代脈搏;宣傳形式單調化、形式化、表面化,宣傳方式呆板單一,缺少創新和亮點,喜聞樂見的方法不夠多。如一些單位一搞宣傳活動,就擺幾張桌子,拉幾條橫幅,放一段視頻,發幾張資料,貼幾張海報等,缺乏新鮮的、富有趣味、易于為群眾接受的新形式、新花樣,不少老百姓對此熟視無睹,毫無參與興趣,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2.3.1 設計原則
項目區內現有植物種類較少、層次單一,為豐富植物景觀綠化效果和層次,需要增加常綠樹種、彩葉樹種、花灌木及林下地被等,同時注重植物四季景觀的變化。具體植物景觀綠化設計原則為: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物;②堅持生物多樣性原則,豐富植物品種,建設喬、灌、地被復層立體結構,增加林木垂直郁閉度,充分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③注重四季景觀,增加適宜的地被植物品種和數量;④注重植物品種與綠地功能設置的一致性,在不同功能區內配植相應視覺效果的植物;⑤植物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充分發揮生態效益。
2.3.2 植物種植技術要點
(1)樹種選擇。注意種苗質量,選擇一級苗木,喬木要求樹干通直,灌木要求樹冠完整,樹形整齊一致;所有苗木要求樹冠豐滿,不失水分;植株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枝條、樹干、根系無機械損傷;土球苗不散坨,裸根苗不傷主根;植物種子質量要求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2)種植規格。嚴格按照種植設計規格進行種植,種植密度按植物名錄表標注的說明實施;栽植穴為圓柱形,要求坑正壁直,一般針葉樹栽植穴規格為直徑130 cm、深90 cm,落葉喬木栽植穴規格為直徑80 cm、深60 cm,灌木栽植穴規格為直徑60 cm、深40 cm。
(3)種子處理及播種前整地。播種前,一方面,種子要用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病毒感染,并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促進播種后種子早日發芽出土;另一方面,要細致整地,要求土壤細碎,沒有大粒土塊;同時還要進行種子發芽試驗,以便根據發芽率確定播種量。
(4)種植方法。栽植苗木要求采取“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防止栽植后土壤漏風和苗木窩根。苗木栽植后要修埂,埂高20 cm,并澆透定根水,澆水后覆土保墑。
(5)撫育管理。植物種植后要加強撫育管理,干旱時適時適量澆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澇,深秋上凍前要澆上凍水;對風口處高大樹苗要綁縛支撐桿,防止樹苗倒伏;并要適時采取措施,防止發生病蟲害。
2.3.3 各景觀分區種植方案
從《詩經》等古詩歌中抽取植物文化元素,按園區結構打造分區植物景觀,以觀光休閑為主要功能,同時注重發揮植被的生態功能,以達到涵養水源、穩定生態系統的作用。
A區——科普保育區。為滿足河道的行洪要求和景觀效果,河道堤頂路之間的區域,植被以水生、濕生植物為主,大面積塊狀種植,種類有荷花、蘆葦、菖蒲、千屈菜、藻類等。在堤頂路周邊及外圍的植物涵養區域,以大喬木、小喬木、灌木、地被復式種植結構為主,喬木品種主要采用北京鄉土樹種,如國槐、懸鈴木、毛白楊、雪松、旱柳、金枝國槐、西府海棠、白玉蘭、垂柳、欒樹、白蠟、五角楓等,林下采用灌草結合方式種植,其中灌木樹種選用金銀木、丁香,草種選用野牛草、麥冬等。
B區——濱水休閑區。橋頭區以荻、小兔子狼尾草、紫穗狼尾草等觀賞草為基調,搭配馬藺、千屈菜、波斯菊等鄉村花草,烘托古石橋的歷史氛圍,營造入口區熱鬧繽紛的景觀;中央預留約7 000 m2的蒲公英草坪,體現天然野趣,可供游人嬉戲休憩。河灘區分為三個主題:西段種植大片金雞菊,與對岸的千屈菜形成黃紫對比,可站在古橋上遠眺花海,也可以在花海中漫步;中段種植白茅,其水陸兩棲,適應性強,花穗銀白,在風中搖曳,頗具詩意,是拍照和露營的絕佳特色場所;東段種植委陵菜,如水邊的草坪,讓人視線開闊,心曠神怡。濱水駁岸以蘆葦、香蒲、水蔥間隔種植,時而是高挺的水生植物夾岸,時而是低矮的草坡入水,行船時兩岸植物交錯變化,高高低低,步移景異。堤頂路現狀樹木盡可能保留,在此基礎之上添加山杏以增添春色,提高油松、側柏等常綠樹種的比例以增加冬季綠色。
C區——水上活動區。結合開闊的大水面,配植豐富的植物群落。中心島嶼以野花組合為主,打造花島景觀,以喬灌木零星點綴,主要為饅頭柳、絳柳;西南是以大片的蘆葦蕩和條帶栽植的觀賞草為特色的“蒹葭蒼蒼”;西北是由成片的稻田和草花組成的花溪梯田景觀;東北以流線型栽植的藍紫色宿根花卉為特色,形成浪漫花園;東南則是主要活動區域,植物景觀類型豐富,其中以芳香植物為重點。喬灌木主要集中在堤頂路附近及紅線外的主入口、停車場等區域,主要品種有絳柳、白蠟、五角楓、油松、北美海棠、山杏、天目瓊花等。
D區——田園風光區。以大片農田、花田為主要植物景觀,僅在入口、兒童活動場地等局部節點設計喬灌木。對于堤頂路上的現狀楊樹予以保留,局部補充種植楊樹或柳樹,使堤頂路形成連續的綠帶;對于新堤外圍部分,補充種植喬灌木,形成以桃樹、柳樹為特色的外圍景觀區,水岸邊局部種植千屈菜、蘆葦等,豐富水岸植物景觀。
項目建設完成后,綠化植物通過對水分的吸收、蒸騰、滯流,對區域的水分運動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調節降水、蒸發、徑流和土壤水分,進而影響其他生態系統的水分運動和陸地水系的水量、水質變化。
植被種植可以改變附近的風速分布,降低風速、風能,減少土壤風蝕,有效固土;植被冠層和枯枝落葉層可以減輕雨滴濺蝕并攔截部分降水,有緩滯、減少地表徑流,防止地表土壤破壞,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樹種選擇及布設的針對性,使得項目造林比一般的造林效果更好,生物多樣性得以更好地保護和發展。
植物措施還可以凈化空氣,通過阻擋、過濾和吸收作用,降低大氣中有害氣體和放射性物質的濃度,通過滯留、附著、黏附3種途徑減少大氣中的粉塵和微粒(PM2.5等),對于當下易發的霧霾天氣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責任編輯 徐素霞)
S157.2
A
1000-0941(2017)09-0040-03
劉婕(1988—),女,內蒙古烏海市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工程設計等工作。
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