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維維
(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論嶺南地區傳統文化的特點
——以佛山誕文化為例
束維維
(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眾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和精神特質,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山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延續著豐富多彩的誕活動,活動背后寄托著佛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嶺南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與發展。基于此,本文以佛山誕文化為例,對廣府地區傳統文化的特點進行研究與分析。
廣府文化;誕文化;佛山
誕,顧名思義就是生日、壽誕、華誕之意。從誕文化的發展來看,其始于一種原始的祭祀情懷。從商周時代開始,祭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在殷商時期,祭天神、祀祖先業已風行,為此在這個拜祭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名目和儀式,誕文化的延伸發展由此形成。
通過一定的儀式、過程,商人們期望請示天神,趨吉避兇,為人們帶來美好生活,也是對天賦權力的一種體現,祭祖敬天之誕開始在普天之下流傳。
佛山作為嶺南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誕文化的發展上與廣府文化一脈相承。從當前的探索來看,佛山誕文化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以先祖或者關公為主要祭拜的亡靈誕;以王母娘娘、土地公為代表的天神、地祇,如土地誕;最為常見的來自佛、道教派的神祇,如觀音誕、大仙誕、北帝誕。此外,還有其他地方鄉土保護神。
從其文化淵源來看,早期僅僅是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神誕在保持祭祀活動之際,逐步地融入到人們的集市交易活動,為此演變為廟會、廟市等商業活動,最終成為中國早期市集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佛山誕也是如此。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北帝誕活動之日,從當前資料可悉,明清時期佛山北帝誕在廣府地區可謂是最為盛大、排場的賀誕活動,所參加的人群范圍已波及珠三角一帶甚至更遠地區,人數達到10萬之眾。這種興旺之勢一直延續到民國,雖然佛山北帝誕在建國后有些勢衰,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推進,北帝誕又逐步從民間發展起來,不斷煥發著生機。
佛山于北帝誕期間,徜徉在祖廟內,隨處可見精美絕倫的陶塑、玲瓏剔透的木雕,一系列的精美工藝品見證著昔日手工業的繁榮,賀誕活動中粵劇、武術、秋色、八音鑼鼓柜、龍舟、十番等地方民俗文化傳統的優秀元素進行集中展示傳播,至于商貿往來更是絡繹不絕,北帝誕儼然成為一個狂歡節。
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基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
(一)開放風氣
作為嶺南文化的一脈,佛山文化與廣府文化一脈相承,其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開放之氣。在改革開放浪潮之下,佛山在對外經濟、文化的發展上也不斷取得進步。從佛山誕的繼承發展上,這種開放風氣也可見端倪。

圖一 祖廟三月三北帝誕活動
北帝誕是佛山最為知名與隆重的誕文化之一,所謂的北帝誕是指民間模仿北帝誕生“香聞滿室,花散諸天”的熱鬧場景。在這個賀誕活動中,各個廟宇都要循例設醮慶賀,從而引發鄰近民眾進香祭祀的熱潮。久而久之成為道教和民間共同慶祝的一個宗教節目(見圖一)。
從佛山北帝誕活動,我們可以看出北帝誕人人皆可參與、萬民歡騰體現了其娛樂性,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平安體現了宗教性,而不分僑寓和土著真正實現了本地人與外來人的融合,這是嶺南開放文化的具體呈現。
(二)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
嶺南地區遠離中國傳統文化內核,處處迸發出一種超越傳統導向的進取精神,代表了嶺南文化的先進思想、嶺南人的言行與業績,亦可見嶺南文化的獨具魅力。
佛山與廣州一衣帶水,文化同根同源,民間交流尤為密切。因此,佛山的傳統民俗還留下了濃濃的“廣佛”,自古以來,農民對于土地是很重視的。在農耕社會,土地是出產糧食的重要來源。農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勞耕作。土地的收成,決定了一年的生活是否富足。因此,土地崇拜成為遠古先民最早的信仰之一,一直延續至今。土地俗稱指的就是土地爺、土神。每年農歷的二月初二,民眾們便祭祀土地神,以求五谷豐登。在佛山流傳著這樣的話:“淋濕土地衣,落雨到清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在土地誕的當日天氣是晴朗的話,那么到了清明時節,天氣也該是晴朗為主。換句話說,如果在土地誕當日下雨,那么這年的“土地誕”到清明時節都以下雨天為主。
作為重要的“誕日”慶典活動,土地誕在佛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民眾非常注重土地誕的活動。當代演變下的土地誕與過去有所不同。每燒完一串鞭炮,村里的長者站在鞭炮紙鋪成的紅地毯,鳴放內設小絨球的禮炮,長者把手松開,禮炮一拋,等候多時的村民們一擁而上,以魚躍姿態撲向地面搶炮。以南海疊滘村為例,在土地誕前一晚到土地誕的凌晨,疊滘老土地廟和東約土地廟都可謂是香火鼎盛。村民們自發地湊錢置辦酒席來宴請賓客。一些殷實的老板們更是不惜錢財,買來燒豬大力贊助土地誕鄉宴,借此預祝春耕風調雨順,祈求五谷豐登、人畜兩旺。
佛山文化屬于典型的廣府文化,重商思想是其重要的特點。佛山土地誕文化也是如此。在佛山一些地區的土地誕活動中,就有一個“搶頭炮”的活動。例如在桂城東約村土地誕中有“搶炮頭”的活動(見圖二)。每年土地誕的活動中一共有八個炮頭,搶得炮頭者給予一個鐘表、喜慶的紅包或其他寓意美好的物品作為獎勵。但這個幸運者在次年需要將禮物歸還并購買一定的炮仗和祭品,承擔相應的贊助,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也表現了對土地、家園的眷戀與熱愛,承載著農耕傳統文化的內涵。
(三)實利重商的文化傾向
廣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向外輻射,自唐宋時期以來,便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區域,在歷史發展中造就了鑄造了嶺南文化講求實利實惠,偏重商業的傾向。佛山天后誕活動中我們還是多少可以看到一些實利重商的文化傾向的端倪。
天后誕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相傳天后娘娘的法力無邊,其經常在海邊拯救海難的民眾,為此漁民們把天后尊為守護神。事實上,在沿海一帶人民不僅是將天后視為海神,還將其當作幸運之神,為此沿海一帶遍布天后廟宇也不足為奇。
佛山地區的天后誕在過去極為流行,每年農歷3月23-26日就會舉行天后誕活動。在禪城區灣華村天后誕的活動依然延續,在天后誕這幾日,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要穿著傳統的盛裝、舞獅子、放鞭炮,活動非常熱鬧,不過和過去相比,灣華村天后誕活動已經大為簡化,僅在農歷三月二十三這一天進行一些巡游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借庫是西樵山傳承了上千年的民俗。每年的這天,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要上西樵山云海蓮臺景區,向觀音“借庫”,祈盼新一年財源廣進、家肥屋潤、老幼平安,寄托美好的心愿。中午還舉行萬人盆菜齋宴,歷年來一席難求,一千桌在節前就已被訂滿。在給民眾帶來歡樂之外,賀誕活動所具有商業性、群眾性,也為這座城市的商業品質和包容特性添上濃重的一筆,這也是嶺南文化中實利重商的體現。
以上是本人以佛山誕文化為例,對嶺南地區傳統文化特點的論述。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感知誕活動在佛山種類較多,誕文化對于佛山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其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嶺南傳統文化在民間一種延續,為此大力推動與繼承誕文化,無論在過去還是當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二 東約村土地誕“搶炮頭”
[1]張龍平,李敏.新世紀以來嶺南文化研究綜述[J].嶺南文史,2016(2).
[2]周焱宇.探尋嶺南文化足跡風景這邊獨好[J].嶺南文史,2009(1).
[3]饒品良.嶺南文化在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J].雞西大學學報,2011(3).
[4]王藝.嶺南文化的傳播樣態解讀[J].新聞界,2011(5).
G127
A
束維維(1980-),女,江蘇揚州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本科,廣州大學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品收藏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