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建輝
消滅“奇葩證明”豈能總靠俠義直“懟”
文/徐建輝

徐建輝,曾經扛槍,而今執筆,情懷為文,初心不改。不作無病呻吟、不發無謂之論,喜歡直抒胸臆,深惡所有形式的人事爭執,追逐旅行網絡等一切自由寬松的事物。
一段時間以來,各種“奇葩證明”事件不斷被媒體曝光,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熱議。“奇葩證明”問題之所以會如此吸睛,不僅是因為有些證明聽起來很“奇葩”,譬如證明“我是我”“我媽是我媽”“我還活著”等,更是由于這些形形色色的“奇葩證明”確實給人們辦事帶來了諸多不便,形成了“多跑腿”的現實問題,戳中了“辦事難”的社會痛點,而備受詬病。
然而,“奇葩證明”問題在各方同聲譴責、輿論口誅筆伐,一些部門出臺了清理措施、進行了專項治理,甚至連總理都多次發話予以痛斥之下,并沒有就此銷聲匿跡,反而如“打不死的小強”,至今仍不時“冒泡”,令人不勝其擾。無獨有偶,在云南宣威不久剛發生過一起因銀行要求已經持有身份證的客戶開具戶籍證明而被當地警方回“懟”的事件,并受到網友力挺。對此,人們不禁要問,“奇葩證明”之弊為何如此頑固?病根到底在哪兒?難道每次問題的解決都要警方怒“懟”?
誠然,有些聽起來似乎很“奇葩”的證明,事實上并沒有那么不可思議,所要證明的事項也并非毫無道理。有時的“奇葩”只不過是媒體為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的“噱頭”,抑或壓根就是嘩眾取寵的“標題黨”所為。就拿人們平時經常遇到的涉及賬戶變更、物權過戶、資金往來等事務來說,為了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資金安全及合法用途,還真是需要證明“我就是我”,以防被“李鬼”鉆了空子。換句話說,如果將“我就是我”換成“辦事人就是本人”的表述,可能感覺就不那么“奇葩”了。
可是,問題的關鍵在于,是不是無論什么情況都要辦事人“自證”?辦事單位有沒有依據現有材料自行查證的責任和義務?辦事人想要證明這一事實難不難?證明遇到難題怎么辦?有沒有更簡便的查證方式?
當事人所持有的居民身份證本身就是法定有效的身份證件,足以證明其身份。而因身份證換代而出現的號碼升位等變化規則,無論是移動公司還是銀行對此都應自行了解掌握或查證,根本不應將問題推給客戶和派出所。這在去年8月份公安部、工信部、人民銀行等12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早有明確規定。至于去年媒體報道過的湖北房縣一位八旬老人由于銀行在其開戶時輸錯身份證號碼導致無法取款,而銀行卻讓其到派出所去開個“我就是我”的“奇葩證明”事件,則更為惡劣。正如當時網友評論,這分明就是“銀行自己生了病,卻讓群眾來吃藥”。
可見,“奇葩證明”之所以屢打不絕,一方面是因為有些單位和人員并不是真正為客戶著想,反而將本該自行了解和查證的事項推給了辦事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旨在促進共同消除“奇葩證明”的《意見》雖然出臺了,但規定尚不夠細,約束力不夠強,在一些地方和部門落實并不到位,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也不順暢,治理合力遠未形成。然而,要消滅“奇葩證明”,總不能每次都靠有責任心和正義感的警察拍案而起、俠義“怒懟”,或者輿論倒逼吧?
大道至簡!在當下這個信息網絡時代,融合與簡化更是大勢所趨。如今,不只是“奇葩證明”亂象為人們深惡痛絕,越來越多的地方都在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的辦事服務改革。在這種形勢下,更要下決心全面封堵、徹底絞殺誤事擾民的“奇葩證明”。從現實來看,除了要各辦事部門、窗口單位真正樹立為民導向,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和服務方式,積極整合簡化辦事流程,應當或可以自行核實查證的,絕不推脫給辦事人“自證”以外,關鍵是要貫徹法治原則,強化規范意識,對“奇葩證明”進行制度化清理。應進一步完善辦事服務規則體系和行業部門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