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宗保
謠言止于法律
文/朱宗保

朱宗保,70年代生人,三級警督,安徽省公安作家協會會員,現為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淮舜分局政治處副主任,業余愛好寫作、踢足球等。
“面包里的肉松是棉花做的!”“雄安新區補償標準公布了!”“樓下有警察在打人! ”網絡上瘋傳的這些信息,個個都是博人眼球的熱點。為了讓將信將疑的人打消疑慮,發布者還會附上圖片或視頻,讓人們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狂潮。然而,有潮起就有潮落,每一個故事都會有結局。上述消息的始作俑者,最后無一例外都依法受到了處罰,因為他們發布的是——謠言!
說起來挺奇怪,謠言這個東西,似乎從古到今就沒有消失過。而隨著網絡自媒體的興起,謠言更像是找到了施足肥料的土壤,足不出戶便能播下種子,眨眼之間就能傳遍四方。網絡運營者把關不嚴,讓網絡謠言鉆到了空子;善于偽裝的網絡謠言,又讓人們真假難辨;不良媒體的惡意炒作,更是為謠言的傳播推波助瀾,嚴重危害了公共秩序和社會安寧。
那么,遏制網絡謠言靠什么?指望造謠者自省自愛顯然不太現實,讓“吃瓜群眾”拋開獵奇心態也不太可能,而用“謠言止于智者”之類的心靈雞湯試圖喚醒他人,卻不知要熬多少年的湯才能見效。所以,在法治社會,謠言應當止于法律,只有法律才是治理網絡謠言的靈丹妙藥。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為了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而制定。這部法律完善了網絡安全義務和責任,加大了違法懲處力度,為相關職能部門依法進行網絡空間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網絡安全法出臺不到一周時間,實施了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的卓某等網絡違規賬號,便被依法關閉,引來了網民的一片叫好聲。同船的人掉進水里,網絡謠言還能撐多久?相信在網信部門的有效管理和警方的依法打擊下,網絡謠言的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說到依法打擊網絡謠言,加強網警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網上巡查和辦案能力,是確保及時發現、及時查處的前提條件。同時,在與網絡謠言作斗爭的過程中,有一支隊伍做出的貢獻也不能不說,那就是日漸“雄起”的警方自媒體,尤其是一些警察個人自媒體。敏銳的觀察,較真的態度,準確的判斷,加上“粉絲”的擁戴,一些警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已然成為了“辟謠先鋒”和“辟謠專家”,這在穩定網民情緒、引導輿論走向上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然而,對于無孔不入,不知何時便會鉆出來的網絡謠言,僅靠辟謠是被動的,滯后的,社會效應是不完美的。因為很多網民看見了謠言,卻沒有看見謠言發布者受到法律的懲處,不對稱的信息攝入,導致了警示作用沒有達到效應最大化。因此,圍繞警方的工作,打擊網絡謠言必須要出組合拳,加大對依法懲處造謠者的曝光和宣傳力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或許,一句“造謠某某事的人被抓了”勝過十句百句對網民苦口婆心的解釋與勸說。
讓謠言止于法律,就是要讓所有人知道,普天之下,沒有法外之地,如果心靈雞湯不管用,那就先去學學法。
共享協作機制,依法依規建立明確、翔實的“證明清單”與“不需證明清單”以及有力的監督和考評追責體制,讓“誰家的孩子誰抱走”,也讓群眾都心中有數。此外,有關部門也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善于利用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和“智慧”思維,打通信息壁壘,填平數據鴻溝,創新辦事方式,不斷提速增效。做到多一些“鼠標”辦事,少一些“奇葩”證明,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