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顏
海南省屯昌縣屯郊衛生院 571600
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臨床研究
曾惠顏
海南省屯昌縣屯郊衛生院 571600
目的:探究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方法:擇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間于筆者醫院就診的80例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為患者分組:單行西醫治療的40例患者歸入對照組,結合中醫進行綜合治療的40例患者歸入研究組。組間對比治療效果及相關指標。結果:①療效:研究組95%,對照組75%;②中醫證候評分:對照組(3.98±2.37)分,研究組(0.82±0.06)分,統計學有差異(P<0.05)。結論:針對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可以快速取得顯著療效。
濕熱瘀結型;中西醫結合療法;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
盆腔炎乃婦科常見疾病,其發病率逐年上升,患者病情通常呈反復發作狀態,對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雖然臨床可以采用西醫療法給予快速治療,但是治療并不徹底,病情不斷復發,導致后續治療難度加大。而中醫將盆腔炎發病原因看作是濕熱瘀邪郁結、氣血失調,針對“濕熱”與“血瘀”進行針對性治療,其療效比西醫更加理想[1]。本文選擇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80例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試探究中西醫結合療法所取得的臨床療效。
擇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間于筆者醫院就診的80例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為患者分組:單行西醫治療的 40例患者歸入對照組,結合中醫進行綜合治療的 40例患者歸入研究組。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①研究組:年齡最小者25歲,最大者49歲,平均(39.22±8.78)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4年,平均(2.53±0.38)年。②對照組:年齡最小者28歲,最大者50歲,平均(39.45±8.82)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4年,平均(2.58±0.42)年。兩組患者就年齡大小、病程長短等基線資料而言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行統計學對比。
對照組單行西醫治療,所使用的藥物有奧硝唑(生產單位:南京圣和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659;規格:0.5g)與頭孢唑肟鈉(生產單位:海口市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6020491;規格:1g/支)2種,用法用量分別為:0.5g奧硝唑+2g頭孢唑肟鈉,每日靜脈滴注1次,連續使用10日。腹痛加重,嚴重感染者,以0.5g奧硝唑+2g頭孢唑肟鈉,每日靜脈滴注2次,間隔8-12小時,連續使用7-10日。
研究組行中醫西結合治療:西醫藥物種類、用法用量同對照組;中醫療法使用主方:焦三仙15g、元胡15g、車前子15g、蒲公英15g、路路通 15g、杜仲 12g、白芍 12g、赤芍12g、川斷 12g、枳殼 10g、川楝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當歸10g、炙甘草6g。在此基礎上,可為小腹疼痛患者加用沒藥和乳香;為附件區存在炎性包塊的患者加用皂刺、莪術、三棱;為白帶較多且色澤偏黃的患者加用椿根皮與雞冠花。以上藥物每日以水煎煮出1劑,早晚各1次口服,連續接受10天的治療.
基于《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治療效果的判定,具體標準取決于《原則》中盆腔炎中醫證候評分的降低幅度:
(1)痊愈:婦科體檢正常,相關癥狀、體征恢復正常,證候積分=0;
(2)顯效:婦科體檢結果、相關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證候積分至少下降了2/3;
(3)有效:婦科體檢結果、相關癥狀體征有所改變,證候積分下降了 1/3~2/3;
(4)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2]。
※總有效率即有效率、顯效率、痊愈率之和。
參與實驗的患者其臨床數據均行軟件包SPSS17.0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卡方值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t值檢驗。兩組數據經統計計算為P<0.05,則分組效果具有差異。
見表 1,研究組 95%的總有效率遠遠高于對照組 75%的總有效率,統計學有差異(X2=6.275,P=0.012<0.05)。

表1 療效的組間對比(n,%)
見表2。
表2 中醫癥候評分的組間對比(±s)

表2 中醫癥候評分的組間對比(±s)
分組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0) 16.78±3.54 0.82±0.06對照組(n=40) 16.29±3.66 3.98±2.37 t 0.609 4.691P 0.545 0.000
眾所周知,西藥在臨床上具有見效快、短期療效佳的特點,但是由于西醫療法只針對表面癥狀進行緩解,無法深達機理,因此患者容易出現病情反復的問題。中醫與其相比,雖然見效速度相對緩慢,但是可以針對病理給予徹底的治療,因此具有標本兼治的優勢。在盆腔炎的治療上,頭孢克肟鈉與奧硝唑兩種抗生素雖然可以抑制鏈球菌等革蘭氏陰性菌,達到消炎的效果,但是患者異常的內分泌并沒有得到有效調節,若結合中醫組方,可以針對盆腔炎“婦人腹痛”、“癥瘕”等病理原因給予有效治療,藥方中的三棱與莪術可以活血化瘀、調節免疫力,白芍、赤芍與當歸可以活血養血、扶正祛邪,川芎可以祛瘀通脈,枳殼、川楝子與元胡可以通氣機,車前子、蒲公英與路路通可以利濕解毒[3]。諸藥合用,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最終目的。而結果中研究組遠遠低于對照組的中醫證候評分(P<0.05)、高達95%的療效便是其顯著療效的最有力體現。
在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療上,中西醫結合所取得的治療效果要比單用西藥更好,因此臨床推薦使用中西醫結合療法。
[1]楊鑒冰,陳瑤,竇志芳.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臨床研究[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15(04):45-46+48.
[2]張紅,李偉莉,劉春麗.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型78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2,31(06):30-32.
[3]張冬梅,鮑梅淑,張曉玲.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6,29(09):1266-1268.
R852.5+1
A
1672-5018(2017)01-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