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貴州貴陽 550000
子宮肌瘤挖除術在婦科臨床中的應用
王路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貴州貴陽 550000
目的:對子宮肌瘤挖除術在婦科臨床中的應用情況進行觀察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按照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給予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手術,對照組給予經腹子宮肌瘤挖除術,觀察研究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基本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發熱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術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及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是一種較為安全、有效的微創手術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應用與推廣。
子宮肌瘤挖除術;婦科;臨床;應用
子宮肌瘤是女性群體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腫瘤疾病,發生部位位于女性的生殖器處,大部分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演變為惡性腫瘤的案例極少。但子宮肌瘤的發病率十分高,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可知,子宮肌瘤的發病率為20%~30%,主要發生于30~50歲的婦女群體[1]。一般情況下,子宮肌瘤是良性腫瘤,但由于患者受到反復性月經不調、不孕、流產等不規律現象等癥狀的影響,往往會對生活質量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同時,由于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存在生育的意愿,再加上女性逐漸認識到子宮對維持女性內分泌與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傳統的子宮切除手術無法獲得患者的認可。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與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子宮肌瘤診斷技術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為了更好的分析子宮肌瘤挖除術在婦科臨床中應用效果與價值,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入選標準:通過超聲波檢查,顯示患者的肌瘤最大直徑不超過15cm,且肌瘤所在的位置與宮頸內口間的距離不超過2cm,沒有盆腔手術史,子宮活動度良好。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年齡處于 22~45歲,平均年齡(23.7±6.38)歲,平均體重(52.03±5.55)kg,文化程度不一,肌瘤數量不超過5個的有67例,超過5個的有13例。腫瘤大小不超過10cm的有72例,超過10cm的有8例。按照隨機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給予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手術,對照組給予經腹子宮肌瘤挖除術。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發原因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給予經腹子宮肌瘤挖除術,并采用腰麻聯合硬脊膜外麻醉,根據傳統開腹子宮肌瘤挖除術的操作方式進行手術。
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術,患者于全麻下取足高頭低截石位。在臍部上緣、臍左旁、左下腹及右下腹部位進行穿刺,制作氣腹,CO2壓力設置為13mmHg,并置入手術器械及腹腔鏡。垂體后葉素3~6U+生理鹽水20mL在肌壁及肌瘤交界處注入。用電凝鉤在肌瘤突出最顯著部位將肌瘤表面的漿肌層縱形切開,并沿著假包膜將肌瘤剔除,等到大部分肌瘤剔除后,插入旋切器,同時把肌瘤粉碎,經套管取出[2]。可吸收線1-0連續縫扎漿肌層,關閉殘腔。如果子宮內膜被穿透,則應該先將子宮內膜間斷縫合,再把子宮肌層及漿膜層縫合。若肌瘤在子宮后壁,助手應熟練使用舉宮器以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子宮肌瘤較大且無生育要求者術中可將雙側子宮動脈結扎以減少術中出血。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發熱率(人數)與住院時間,然后對兩組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數據統計分析運用 SPSSS16.0軟件,組間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運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 40 82.71±23.63 134.16±44.35 24.19±6.38 5.65±1.49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發熱率為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發熱情況比較[n(%)]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為常見的一類良性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形成,肌瘤中間存在少量的纖維結締組織,又可稱為子宮平滑肌瘤。肌瘤可生長在子宮的任意部位,且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常見的是多個,所以又稱為多發性子宮肌瘤。肌瘤的大小存在較大的差異,小的直徑低于1cm,大的腫瘤重量可達數幾千克,屬于巨大子宮肌瘤。此類病癥的主要發生人群為育齡期婦女,發生率約為 60%。根據子宮肌瘤與子宮肌壁之間的關聯,可分為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漿膜下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較容易形成蒂,有蒂黏膜下肌瘤可脫出宮頸口,而對于脫出宮頸口的黏膜下肌瘤,其表面子宮內膜十分容易出現變性、壞死的現象,繼發感染、潰瘍、出血。如果肌瘤繼續向表面生長,只有一蒂與子宮肌壁相連,易引發變性、壞死、蒂部扭轉病癥。所以,對于內科治療無效或者是子宮肌瘤體積過于大的患者,應當盡早接受切除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病癥會使得子宮增大[3],但如果不超過妊娠3個月的體積,并且沒有任何明顯的癥狀時,可暫時不進行手術,但需要定期檢查是否存在明顯的增大趨勢。如果肌瘤相對較小,患者又接近更年期,也不需要急于進行手術,主要原因在于絕經后,肌瘤大多會隨著子宮的萎縮而縮小。但如果子宮持續增大至超過妊娠 3個月的體積時,或是月經量明顯增多,藥物治療無效果導致貧血,亦或是子宮增大較快速,有疼痛,則表示有轉為肉瘤的可能,此時應立即進行手術挖除。子宮肌瘤挖除術是一種僅挖除肌瘤,并且重建、修復子宮的手術。經腹、腹腔鏡、宮腔鏡等均可做子宮肌瘤挖除術。此類手術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對于患者及其丈夫來說,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具有操作簡單、可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等優勢,適用于漿膜下肌瘤、肌壁間單個或是肌瘤數量較少的婦女。
根據本次研究可知,相比于經腹子宮肌瘤挖除術患者,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術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沒有明顯的差異,但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術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較短,發熱率較低,可有效縮短住院時間。此外,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術創傷小,術中止血更容易,能夠有效減少大出血情況發生的可能性,術后可減少切口感染,手術切口小或是無,術后美觀度更高。
綜上所述,在婦科臨床治療中,腹腔鏡子宮肌瘤挖除術可縮短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促進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縮短補液的時間,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恢復進食,提升患者自身的免疫力,進一步減少感染,降低發熱發病率,可促使患者術后盡早下地活動,縮短住院時間,不僅有利于醫院的床位流轉,還可以幫助患者節省費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
[1]徐瓊,李利平,孫曼莉.陰式子宮肌瘤切除術在婦科微創手術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1,15(2):139-142.
[2]王愛芬,李蔚心,張建亞,等.懸吊式腹腔鏡在子宮肌瘤剝除術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2):466-467.
[3]腹腔鏡.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在子宮肌瘤挖除術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3,(17):68-69.
R711.22
A
1672-5018(2017)01-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