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江濤 宮愛美
山東省威海市乳山市衛生技術培訓中心 264500
小針刀松解配合正骨手法、針灸治療頸性偏頭痛的效果對比
單江濤 宮愛美
山東省威海市乳山市衛生技術培訓中心 264500
目的:探討頸性偏頭痛患者應用針灸、小針刀松解配合正骨手法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頸性偏頭痛患者中抽取5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例,分別給予針灸治療、小針刀松解配合正骨手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78.57%(P<0.05);觀察組隨訪間復發率7.14%顯著低于對照組28.57%(P<0.05)。結論:小針刀松解聯合正骨手法治療對改善頸性偏頭痛患者臨床癥狀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可降低復發風險,利于改善預后,值得推廣。
頸性偏頭痛;針灸;小針刀松解;正骨手法
頸性偏頭痛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多發病,據相關統計[1],在所有頭痛病例中,頸性偏頭痛患者所占比例約為70%。有學者指出,頸部肌群痙攣、頸椎小關節紊亂是誘發頸性偏頭痛的主要原因,中醫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以往多采用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但療程相對較長,且治療后極易復發,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我院針對此類患者給予小針刀松解配合正骨手法治療取得了較佳的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收治的56例符合診斷標準的頸性偏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因癲癇、高血壓、全身感染等疾病造成的偏頭痛。按照數字隨機分配原則進行分組:對照組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齡20-63歲,平均(41.4±12.7)歲,病程1-7年,平均(3.6±1.1)年;觀察組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齡21-64歲,平均(41.8±13.1)歲,病程2-8年,平均(4.2±1.2)年。兩組基線資料齊全,且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醫師給予針灸治療,即取頭維穴、百會穴、風池穴、外關穴、率谷穴、太陽穴、阿是穴等主穴,同時取液門穴、足竅陰穴、陽陵泉穴等配穴,用75%酒精對上述諸穴皮膚進行消毒,用1.5寸不銹鋼毫針進針,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法,隨后連接電針機,選擇連續波,調節強度至患者能耐受范圍,留針30分鐘后拔針,1次/日。
觀察組:醫師給予小針刀松解配合正骨手法治療,小針刀松解操作流程為:指導患者取俯位,使其能將頸枕部充分暴露出來,找到明顯壓痛點,進行常規消毒后,取 4號小針刀,按照由上至下的順序依次縱行松解剝離 3-5下,操作時要尤其注意力度,以針下松動為宜,以免損傷正常組織,1次/周,若臨床癥狀無緩解可重復治療 1次。正骨手法操作流程為:指導患者取坐位,醫師站在患者身后,在患者頸后、肩部、背部等做揉、彈、撥、滾等手法,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癥狀,隨后根據 X線片提示,確定病變椎體,做定點旋轉復位手法,1次/周。
兩組均連續治療3周,觀察臨床治療效果。
對患者進行半年隨訪,統計復發率。
康復:患者治療后頭痛癥狀消失,頸部可自如活動;好轉:患者治療后頭痛癥狀有所緩解,頸部有輕微不適感;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康復、好轉患者所占比例表示治療總有效率。
搜集的資料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本次均為計數資料,其以率表示,卡方檢驗為計數資料的檢驗方法,P<0.05為臨床數據有統計學差異的判定標準。
兩組治療情況分析
對照組、觀察組治療3周后,總有效率分別為78.57%、96.43%,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中醫將頸性偏頭痛歸于“頭痛”、“偏頭風”范疇內,勞逸失度、情志不遂等致臟腑功能紊亂,阻滯經脈,不通則痛[2]。大量文獻報道顯示[3],頸部高位神經、血管、筋膜、韌帶等與頸性偏頭痛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聯性。患者發病后會出現頭痛、惡心等癥狀,頸部癥狀不典型,容易誤診為腦部疾病。一旦確診后,應該及早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常規按摩、藥物療法雖能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癥狀,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復發率極高,故臨床應用受到限制。
相關頸椎病研究資料顯示[4],頸源性疾病的共同特征為肌緊張,特別是偏頭痛患者肌緊張更為明顯,分析其原因,猜測是頸神經根受刺激致頸肌肉反射性痙攣造成的。而病變組織攣縮正是中醫中“不通”、“不松”的表現,故臨床治療采用“以松止痛”的方法。針刀松解、正骨手法均是常用的松解方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幾點:①針刀可松解病變組織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緊張,實現減輕疼痛的效果;②正骨手法可糾正關節錯位、關節應力不平衡等情況,調節中樞功能,促進組織修復,實現“以松止痛”的目的。對兩組患者進行半年隨訪,觀察組中僅有 2例出現復發情況,表明針刀松解配合正骨手法對改善預后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頸性偏頭痛治療中針刀松解配合正骨手法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1]許振南.針刀松解配合手法治療頸源性頭痛56例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2):51-52.
[2]朱宏偉,劉鑫.針刀、手法復位、藥物治療頸性眩暈、頭痛[J].當代醫學,2012,05(35):100.
[3]梁文.小針刀松解配合正骨手法治療頸性偏頭痛療效分析[C].//廣州2011年中醫藥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152-154.
[4]朱少可,祁秀榮.正骨手法結合小針刀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07(3):232-233.
R245
A
1672-5018(2017)01-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