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的預警征象
腦卒中有著高致殘性,給患者留下了肢體癱瘓、言語障礙等嚴重的后遺癥,使患者喪失了一定的獨立勞作能力,對家庭、社會而言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實際臨床上,不少患者在發生嚴重的腦卒中之前,往往曾出現過一些預警征象,卻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早接受醫學干預,而錯失了卒中防控的最佳時機。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指一過性的腦缺血發作,其癥狀與腦血管供血區因長時間缺血所致腦梗死的臨床表現一致,表現為突發的單側肢體無力、麻木、語言障礙、視覺障礙、頭暈、視物成雙等單個或多個癥狀的組合,但癥狀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緩解而不遺留有后遺癥,后續的頭顱磁共振掃描提示沒有腦組織損害的證據。
TIA的臨床特點可以被總結為:1)發作性:常突然起病,迅速出現局部神經功能障礙癥狀;2)短暫性:臨床癥狀一般持續10~15分鐘,多在1小時內,不超過24小時;3)可逆性:患者發作后不遺留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可以完全恢復;4)反復性:TIA癥狀可以反復發作,每次發作癥狀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存在差異,若不及早干預可以發展成為不可逆的腦梗死。基于社區人群的中國成人TIA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國人口標化的TIA患病率高達2.4%,據此推算中國TIA現患人群高達2390萬,而進一步相關數據表明TIA患者在2天、30天、90天的腦卒中發生風險分別為9.7%、11.1%、12.3%。因此,在人群中普及對于TIA這一臨床概念的健康教育,讓更多的人認識到TIA是腦卒中的早期預警征象并盡早接受醫學干預,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衛生學意義。
由于人體的大腦由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前后兩套動脈系統供血,TIA因受累血管的不同可分為頸內動脈TIA和椎基底動脈TIA兩大類,臨床醫生通過對患者的臨床癥狀、發病經過、緩解方式等進行綜合判斷,即可初步判斷到底是哪一套動脈系統出現了問題,并評估潛在的再發加重風險。需要額外提及的是,黑朦,即通常所說的突然的眼前一黑,其實是供應視網膜的血管一過性缺血表現,往往是頸動脈TIA的臨床表現之一,尤其是單眼的黑朦伴隨對側肢體的一過性無力,需要及時就診評估血管及心臟問題。
輕型卒中,顧名思義,為癥狀較輕的腦卒中,雖然相較于前述的TIA,在一定程度上群眾對其的認識更多,就診率也較高,但總體程度上社區人群乃至部分地方醫生對輕型卒中背后所潛藏的問題仍具有嚴重的認識不足。
小中風,難道這真的是一個小問題嗎?不!
與TIA類似,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輕型卒中發病后90天內復發風險仍高達18%,這一改我們傳統的認為“小中風等同于腦血管的小分支阻塞,梗死面積小,臨床預后良好”的觀點,這是因為隨著高分辨磁共振等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以往認為癥狀輕微的小血管閉塞型腦梗死,往往責任血管并非小的分支血管,而是狹窄程度輕微、但合并有不穩定斑塊的大血管。因此,實際臨床中,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小中風的病因在于顱內大血管,如果接診醫生或者患者心存僥幸心理而沒有按照標準流程對小中風患者進行完備的血管評估,就有可能漏診這一大部分高危人群。
總結來說,TIA和輕型卒中是一個連續動態演變的變化過程,有著相似的流行病學特征,早期卒中復發風險極高,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兩者作為“卒中預警信號”的內涵,積極及早到有著相應合理醫療水平的醫療衛生機構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