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寶貴(上海遠大心胸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醫師)
心肌梗塞為什么能讓人如此驚恐?
文/孫寶貴(上海遠大心胸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醫師)
心肌梗塞有如躲在暗處的狙擊手,出其不意發出冷箭, 嚴重者讓人猝死,搶救回來的有的腦部受損,或者在心臟上留下疤痕。如何降低罹患機會?哪些前兆提醒你避開殺手?
那天,一如往常,五十歲的陳先生在下班后和朋友挑戰一局網球。突然間,他倒了下去。
心肌梗塞。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壞了朋友,因為平時沒聽過陳先生叫過心痛胸悶,也沒聽說他有心臟病史,只是偶爾會抽根煙。
送到醫院,一照心電圖,嚴重的心律不齊。幾次電擊后心跳回來了,可是血壓還是低,醫生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盡管以氣球擴張術打通了堵塞的冠狀動脈,但因為腦部缺氧太久,受傷嚴重,智力還是只獲得有限改善,只有接近小學一、二年級程度。
心肌梗塞有如躲在暗處的狙擊手,出其不意發出冷箭,嚴重者讓人失去生命,搶救回來的有的腦部受損,或者在心臟上留下疤痕,大大提高日后心臟病的復發可能。
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在25%~30%,美國一項自1948年起進行的弗明漢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指出,有62%的男性第一次發病就以心肌梗塞或猝死表現,46%的女性也是如此。
現代人因為抽煙、膽固醇、壓力等危險因素的增加,心肌梗塞年輕化的現象很明顯。
如果把心血管比喻成公路隧道,隨著年齡增長,各種危險因子會使得隧道管壁越來越厚,也就是動脈硬化。動脈硬化與突發心肌梗塞無關,這是較穩定的冠心病;血管管壁增厚,血管仍然暢通,只是運動或爬樓梯時,容易發生喘或心絞痛。
然而,管壁通常要狹窄到70%以上,病人才會有不適的感覺。許多發生心肌梗塞的人,發病后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有冠心疾病。
一旦隧道管壁崩解形成血栓,就像土石流堵住了公路,造成心肌梗塞。例如生氣、勞累、熬夜、壓力,或者突然性的變天(冬天突然驟冷或者夏天水分補充不足)等,都可能造成“坍方”。
盡管一些心肌梗塞是沒有前兆的,但也有70%的狀況有跡可尋,只是常為人所忽略。
像是過去就有病史的人可能心肌缺氧的情況增加:如過去爬三樓樓梯才會胸悶胸痛,現在第二層樓就開始;或者過去跑步才會痛,現在走得稍快就不行,痛的頻率、劇烈程度都增加;或者含硝化甘油舌下含片,舒緩心絞痛的功能減弱,這些都是該注意的現象。
而當少許堵塞開始發生的時候,病人可能就開始覺得胸口有大石般的壓迫和悶痛;有的人的悶痛則會轉移到下巴、左肩、左手等。這些可能都是大發作之前穩定走向不穩定的前兆,一定要盡快就醫。
除了遺傳、年紀增長或者性別(男性為多,女性在停經后機率也快速增加)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外,戒煙、運動、維持適當體重、控制血壓(收縮壓低于140mmHg,舒張壓低于90mmHg;糖尿病患者則應為130mmHg及80mmHg)、有心臟病或多項危險因子的人膽固醇應維持在200mg/d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標準則為100mg/dL;高危險群為70mg/dL以下)等,若平時就維持管壁的健康,則能減少崩壞的可能。
美國梅約診所出版的《心臟小百科》中提到,15%心臟病發的患者于癥狀發生一小時內死亡;其中60%在這一小時內都還未尋得適當的醫療救援。
心肌梗塞就像火燒房子,反應處理越快,能搶救出來的東西就越多。心肌梗塞發生時,講究處理的時效。
那么,當身邊的人發生心肌梗塞時,該怎樣處理才能掌握到搶救的黃金時刻?
有的心肌梗塞的病人只是疼痛,而沒有心律不齊或心跳停止的現象;或者已經造成心律不齊,但血壓脈搏維持正常,這兩種情況都不必做CPR(心肺復蘇),而要以最快的速度送醫。
但如果病人心跳已經停止,就一定要施以急救。
當下有沒有做CPR很關鍵,如果送醫前做了CPR,在送到醫院時被救回來的機會就越大;如果沒有,就只剩下5%到10%的存活可能了。
